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009-09-29杨婷肖筱环高忠林
杨婷 肖筱环 高忠林
摘要:作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关系是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开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
2009年新增的610万大学生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一组庞大的数字呈现在人们眼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把它归咎于高校扩招,其实不尽然,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表现形式,是历史的必然。从理论上讲,中国经济每年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在20%左右,这么快的经济增长完全有能力消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完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综述
1、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隶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级,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是人力资本的累积的重要渠道。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封闭,基本上仍是一种重学历、轻证书,重职前、轻职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能够弥补当前教育体制不足,改进大学生的现实技能,挖掘其潜在技能,从而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大量优质人力资本的积累打下基础,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
2、 从“管理”的内涵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隶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于1916年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必须要有教育人、管理人的计划性,即在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必须明确回答并付诸行动实施“为了又快又好地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在人力资源外在要素和人力资源内在要素的开发和培养上应做出哪些规划”、“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上,既是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的人职匹配,更是为了尊重人、尊重人的特质,那么在教育上怎样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这些问题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正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们既是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也是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3、 从人职匹配角度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隶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
人职匹配理论是用于职业介绍、职业选择和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也称特性与素质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该理论的主旨是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对个体有一定可能性的职业相对照、相匹配,从而选择其中的一种职业。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需要直面社会、直面职业。如果割裂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機联系,就可能动带来一个很现实的后果:学生毕生即失业。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当着眼于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人力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是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后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而是可连续开发管理的资源;同时,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期(15~25 岁) 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并初步进行尝试和确定职业,这一阶段把握的好坏,将对一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连续性”和“时效性”,从而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目标。
当然,针对个体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即上文所提的人职匹配。择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必定
受到社会的制约,如果择业脱离社会的需求,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其次,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是个体的优势和特点所在;最后,必须与提高综合能力相结合。
三、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当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时,存在两方面误区:一是规划只停留在个人层面,而忽略了学校作为组织应尽的的主体职责;二是把职业规划做成了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未能充分理解职业规划的“连续性”特点。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和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础,也是个人职业与事业生涯的起点。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根据目前的教育现实,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激发大学生职业意识觉醒。当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普遍面临两方面的的认知缺失,一是“自我”认知的缺失,长期的“模塑化”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处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不清楚自己的特质与优势。另一个是对“职业”认知的缺失,职业不仅有其共性要求,即职业精神,而且还有特定职业个性特质。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明确明天的我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今天的我该怎么做,将学生的今天与明天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
其次,注重职业实践环节,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注重职业实践环节是一种体验式教育,体验式课程强调关系、情景、情感和“多重感官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游戏活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提供一个注重体验的学习环境。同时体验式就业在日本是一种正在大力推行的就业教育政策。所谓体验式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由企业等提供的,并在企业等指导下的一定期间的就业体验的制度。当前我国的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体验式就业活动,把体验式就业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 加强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培育
可雇佣性是指适合于就业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可转化的技能和能力三方面。首先,高校专业的设置要注重适应市场需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高校培养模式的滞后。其次,依据“可雇佣性”的内涵,高校毕业生在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态度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其本性在于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积极个性、良好德性和健全人格的人。最后,可转化的技能和能力需要通过就业指导来实现。基于人力资源的“连续性”和“时效性”,就业指导应在新生入学之时便开展,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三)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认知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认知即没有把自己和职业放在社会视野中来认识和把握,导致择业观趋同,竞争激烈。如果基层就业不通畅是现实就业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话,那么,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并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行为则成为“难就业”的另一个不容忽略的原因。因此,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军.费剑南.董承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合肥学院学报, 2006(2):118一121
[2]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辑要[J].新华文摘2003(11):138一141.
[3] 陈德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 (16)
[4] 李军.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合肥工业大学,2009.05
作者:
杨婷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8级技术经济及管理系硕士
肖筱环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管理系硕士
高忠林 四川华电杂谷脑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狮子坪电站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