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高速公路文化透视
2009-09-29郭承波沈军
郭承波 沈 军
摘要:本文立足于技术的后现代性,在后现代的视野下以内爆、外爆、拼凑、碎片和仿拟为切入口分析了高速公路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构建了高速公路精神肌理和文化底蕴的独特景象。
关键词:后现代 内爆 外爆 拼凑 碎片 仿拟
上个世纪30年代,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七十多年来,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了20万公里。这些高速公路就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超级链条串联起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它不仅仅是交通的附属物,而且是随着人类脉搏一起跳动的,并且折射出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转向的一面镜子。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实力了解民族的精神和了解当下社会个人情感世界的最佳窗口,它是和摩天建筑、信息社会、数字化技术、超级商场气质相同的典型的后现代事物。
一 外爆与内爆
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开始显露出它们的优势时,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就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了媒介的本质及力量,分析了媒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大胆地预言了媒介的影响。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延伸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他认为媒介就是信息,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递的信息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他预言,随着媒介的发展,世界将日益变为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漢意义上的媒介是一个与技术有关的概念,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后现代技术背景下电子媒介,而是人类技术发展到现代技术之后的阶段技术媒介的统称,这其中就包括高速公路技术,高速公路也是一种媒介,可以这样说媒介即信息即技术即高速公路,用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看,它是人类脚的延伸,是人类速度的延伸,是人类在步行的年代无可比拟的进步,是物质世界的“外爆”。在后现代语境下,这种外爆是全球资本和政治文明共同合谋的结果,其原初的理想是给人们带来“合目的性”的生活,使人们在信息社会快速的节奏中感受到媒介的导向作用和消费拟像的共振效应。
与外爆概念相对应的概念是内爆,这是与外爆的扩张相反的收缩运动,高速公路象一张巨型的网扩张至整个地球,然而在这种速度极端的扩张下,意义却在另一个虚拟世界发生了逆转,高速公路在物理距离延伸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距离不断地在缩短,在人们的心理上时间和空间不断在压缩,地球好像变得越来越小。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谈到:“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高速公路技术乃至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它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得以延伸,地球又重新部落化为“地球村”。 普通道路的形式转向瞬息万里的高速公路形式,这种加速度使外向爆炸逆转为内向爆炸。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我们的交通越来越便捷,这种便捷对人们心理、情感所产生的内爆往往发出比外向爆炸更巨大的能量。信息不仅会 “外爆”,改变已有的社会结构,而且会消除社会结构的区别过程,使政治的、公共领域的、商业的各领域相互渗透,这就是“内爆”。新的高速公路媒介技术重构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现在生活于一个重叠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消除了文化等级和各领域之间的分离,全球已在纵向上、时间上和横向上“内爆”。
二、碎片化、拼凑与拟像
除了上述的内爆与外爆之外,与高速公路相关的后现代话语还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碎片化(fragmentation)、拼凑(pastiche)与拟像(simulacrum)。
1、 视觉体验的碎片化
从经验中我们不难察觉,欣赏画和在汽车上看风景虽然都依赖于视觉,但它们的视觉经验及范式有很大差异,传统的视觉艺术是静态的,艺术作品有中心、主次,节奏、韵律,观众看的方式是凝视,自现代以来的欣赏由静态的欣赏、凝视转变为动态的瞬间接受,人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运动,风景在面前流逝,无论是挡风玻璃前面的路面、汽车及风景还是后视镜中的景物就像看电影一样,当一幅幅画面扑面而来,我们根本来不及回味,汽车象闪电一样在高速公路上划过,迎接我们的永远是稍纵即逝的景观,我们的感觉一开始是“震惊”,在震惊之后人的精神处于一种涣散麻木的状态,这种涣散的就是碎片化的精神,而且在高速公路上安全永远是第一性的,景观永远是碎片化的,我们的精神只能是游离于与安全无关的景观而不能专注于它,在高速公路上没有中心,它不是单行线,而是双向去中心的模式。
2、拼凑的景观
高速公路是一张巨型的网,它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气候风貌编织在一起,但这并不是浑然一体的整一景观,而只是通过“交通”的逻辑把它们拼凑在一起。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超主权的“全球化”国际高速公路整体规划,虽然全球化是麦克卢汉最早提出来的带有伟大预见的幸福远景。但是,全球化只是学术理想,只是人们在后现代社会拣拾文化拼图时所试图依靠的精神乌托邦,它的扩展秩序并没有让各民族合理地找到他们的原型母语或元话语并发扬光大。“口头禅”式的全球化景观有时反而成为单调景观的外交托词,只是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的极简主义的功能化,后现代主义的高速公路景观是拼凑的混搭的文明碎片。宏观上,现实的世界是被高速公路链条链接起来的文明的碎片;微观上,巨型广告牌、绿化带、自然风光、收费站、加油站、道路电子指挥系统、景观雕塑,这些碎片被流动的视线并置拼凑起来,这种并置必定联接成新的概念,一种新的特性。
3、速度的拟像
自高等级的高速公路、高性能汽车技术发明以来,人类的交通进入了以“高速”仿真为特点的后现代阶段,这个阶段交通文化经历了模仿阶段(靠人的体力和双脚或借助于动物的体力和四肢行走)和机械复制阶段(普通公路和普通汽车),进入到崭新的模拟阶段(高等级的高速公路及高性能的汽车对速度的模拟)。这一阶段的独特的标志是,符号不再表征现实,甚至与现实无关,它依循自身的逻辑来表征,符号交换是为了符号自身。1这个阶段速度表现为数字性的、二元性的拟像,即没有原本的可以无限复制的形象,它没有再现性符号的特定所指,纯然是一个自我指涉的自足世界。速度的审美范式由古典向现代最终向后现代转向。当一个人踏上汽车时他并没有到别的地方去,当汽车发动时,他突然在空间、运动状态上呈现出隐喻性的增长扩散,这是虚拟的脚(车轮)替代真实的脚出现的超真实的脚,因为它比真实的脚更有效率更有力量,这种超真实的脚就是真实脚的拟像,这种超真实的速度就是原先真实速度的拟像,这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当真实向虚拟的转变就像陈述或表述让位于拟像的时候,一个类似于电脑网络的虚拟世界出现了。在这样虚拟的世界里,速度成为符号,依靠自身的逻辑无限增值,就像现在火车不断提速一样,一开始是慢车,后来是快车、再后来出现了动车组,现在又在建造北京通往上海的高铁,我想这个提速还会继续下去,不知道尽头在那里,可能最终会出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情节“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当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倒流”,这是一个多么典型的后现代图景,这或许就是鲍德里亚意义上的“逆转”。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速公路网景观雕塑设置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号:07SJB760002。
参考文献:
1 Mark Poster,eds.,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tanford:Stanford Univirsity Press,1988),p.135 ff.
作者:
郭承波南京财经大学
沈军 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