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启示
2009-09-29廖晓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理论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成为广大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政治教学中的实践,结合传统政治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这一理论成为广大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政治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兴起
建構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创立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日内瓦学派。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出生于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之父的奈瑟(Neisser)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一个最重要的术语是“建构”(construction),即认知过程是建构性质。
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
另外,科尔伯格,布鲁纳等人在认知理论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二、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使高校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偏低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和能力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高校政治课课堂教学无论是认知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未能达到老师的预期,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讲,偏低。这形成了高校政治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尴尬地位,一方面觉得它很重要,因为有6个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个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个学分),另一方面又觉得它没多大实用性,枯燥、乏味。我曾在100名同学中作了个调查,认为学这门课程没什么意思的占73%,不表态的占14%,只有13%的同学觉得有意义,有必要学。而在随后的调查中,我却发现,认为学这门课程没意思的学生给出的理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为它是政治课,它很枯燥,上课容易打瞌睡。其实仔细分析这一理由,政治课老师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这哪里是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不重要,他们分明是在说老师讲的太刻板,太无趣,让人听得太累。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使政治课教学形成了一套让学生觉得政治课落后、刻板的教学方式,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说教式。
这种方法尤其体现在大一上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老师普遍觉得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无多大讲头,于是容易抓住某一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说教。对经过了高考洗礼的大一新生来讲,他们要不表现出反感,要不表现出麻木。
2、照本宣科式。
老师完全照着教材讲,逐句逐条,没有老师的理解与发挥,没有政治课与现实生活的融汇贯通,学生觉得老师就是在讲一篇文章,讲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没用又枯燥。
3、报告式。
政治课象是听老师作报告。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就是知识的呈现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老师一个人表演,学生从头听到尾。大学都上连堂课,1个半小时的时间,一直坐在那儿听,容易出现听觉感官疲劳。
4、勾书式。
这种教学方式在高校政治课教学中比较普遍,老师省事,学生觉得勾书就是勾考点,勾了书,考试就容易过了。其实,接受这样的教学,实在是学生的无奈之举。
从以上教学方式中,我们看到学生缺失了,学生成了旁观者。高校政治课教师应该好好反省了,不是学生觉得政治课没用,而是我们的政治课教师,让学生觉得我与本门课无关,没能让学生觉得这门课有用,是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三、建构主义理论为高校政治课教学指明了方向
从第一部分建构主义理论的简单介绍中,我们看到建构主义者极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对高校教师的政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目前高校政治课课堂教学寻找到了突破口。
1、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中备课即备教材的做法,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考虑教学对象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其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分析教学对象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教师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学生现有水平与经过教师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一思想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我们在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讲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很多老师说,这内容太简单,和小学生公民道德课没什么区别,大学生哪个听?我想说的是,如果高校教师真的考虑了你的教学对象的发展水平,设计好你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大学生一样愿意听。如果仅仅是放一些图片,讲一些现象让学生判断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这种把大学生当小学生对待的课自然不会有人听。我们要充分考虑面对的是身心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厚度与深度,要让学生觉得这个问题还值得学习,值得思考。
2、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变过去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过程为知识生成式的教学过程。
布鲁纳(J.S.Bruner)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然后学生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评价,从而不断刷新旧有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教师应倾听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完善、调整自己的解释。高校政治课教师有了这样的理念,自然不会再将上课当做作报告。老师就会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对话,实践,反思,让“学习活动”与“生活事件”相联系,使学习成为富有意义的过程。
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法律基础部分,讲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传授知识,学生最多会对某个知识点如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三种类型形成瞬时记忆,谈不上意义建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相关案例,然后让学生先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评判和分析,老师进行点拨、释疑。老师扮演辅助者、促进者的角色,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完成意义建构。
3、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建立一种“对话型”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又称课堂气氛,是学生或教师对所处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是任何一位希望提高学校质量的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的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按照建构主义观点, 不单指真实情境,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创造概念情境, 即虚拟的不真实的情境,其要求就是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协作;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
大一下半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也是与我们的时事政治结合最紧密的一门课,教学方法对了,它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它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但教学方法不对,学生会觉得它毫无意义。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我觉得合作学习,建立“对话型”课堂环境,将非常利于本门课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物,而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又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大学生的思想相对成熟,对事物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学生的协商、对话、交流、沟通,大家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更丰富。所以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意义。我们可以以小组或者以寝室为单位,布置需要共同完成的作业,比如共同编写某一节教案,每组推举一位同学代表本组授课,其他同学评述。学生往往更重视这样的学习,而且学到的更多。
总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强调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这足以引起我们高校政治课教师的认真思考,我们应及时反思,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 布鲁纳著:《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 彭聃龄:《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 美国莱斯特莱斯特·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 刘爱伦主编:《思维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作者:
廖晓燕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