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私学设置形式及经费来源之考证

2009-09-29刘增丽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讲学学者教育

摘要:宋代私学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规模和体制上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内部管理向纵深发展,在设置形式、招生、经费来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当时官学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關 键 词:宋代 私学 设置形式经费来源

我国私学源远流长,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受挫于秦朝,复兴于汉代,勃兴于魏晋南北朝,平淡于唐朝,繁荣于宋代,受抑制于明清。延至宋代,在其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的影响下,私学得以蓬勃发展,堪称是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宋代私学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规模和体制上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内部管理向纵深发展,在设置形式、招生、经费来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当时官学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一、私学门类分呈,设置形式多样。

(一)按照学习阶段可划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

1.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私学的名称诸如小学、乡校、冬学、蒙馆、家塾、私塾等,初级阶段又称蒙学阶段,是教授识字和基本知识的阶段。大约是从七八岁开始的,苏东坡曾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1] 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2] 启蒙的内容,结合识文认字,多层次、多侧面地向儿童传授社会文化知识,包括礼仪典章、道德规范、民俗风情、历史、沿革、人物故事、生活常识等各个方面。

2.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即专经研习的经馆、精舍、书馆等。专经研习阶段是私学教育的高级阶段,是程度较高的学生从事学问或学习科举文字之所,学校教育的内容,皆以经学为主体,士人的利禄仕进,皆由此途,传经大师纷纷建“精舍”以教授弟子。“精舍”又称“精庐”,从事私人讲学的大师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大学者,特别是一些名儒大师,他们以自己的学术专长教授弟子,吸收了大批生徒于门下。太学博士胡安国就曾自设精舍,教授生徒。《宋元学案》记载了胡安国的学生谭知礼、杨训拜师学习的情况:“谭知礼,字子立,长沙人。胡文定公至衡山,先生往从之,居其精舍之旁,尽扫前日气习,抱《春秋》研其旨,余力治《资治通鑑》。”[3](第1189页) 经师边讲学,边与生徒讨论,同时又进行著述,宋代许多名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二)按照办学形式可划分为家传和师承私学

1.家传私学

家传私学即家学,既有一般家庭的父母和亲属长辈给子弟发蒙,进而传授道德经史的,也有学术世传的家庭将所擅之业传于子弟的类型。后一种家学文化层次高、学术性强,发挥着传播和繁荣学术,培养学术人才的职能。[4] 父母及长辈教授子女,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私学类型。宋朝继承这一传统,接受家学教育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六七岁开始的,由父母或长兄担当此重任,这便是古代所说的蒙养时期,也就是现在的小学阶段。宋代家学之多,不胜枚举,如鄞江家学:“王说,字應求,鄞县人。鄞江先生之从子也。受学鄞江,与弟该皆著名,教授乡里三十余年……无田以食,无麻桑以衣,怡然自得。子孙世其学。”?3?(第264页)又如:“刘芮,字子驹,东平人也,忠肃公挚之曾孙,学易先生跋之孙,南渡后居湘中。刘氏自学易以来,三世守其家学,不求闻达。”?3?(第839页)

2.师承私学

师承私学是古代私学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以经馆、精舍最为有名,其形式是饱学的鸿师硕儒居于某地讲学,四方的书生处士慕名而来,就学于门下。这些以讲学为业的学者都是专攻某一经或某几经,到其门下就教的学生为研习这些经学而来,学成后即离开。私学大师种放与邵雍颇有渊源,《先天卦图》由陈搏传授给种放,种放三传而授于邵雍:“周、程、张,邵五子并时而生,又皆知交相好,聚奎之占,可谓奇验。而康节独以《图》《书》象数之学顯。攷其初,《先天卦图》传自陈搏,搏以授种放,放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以授先生。顾先生之教虽受于之才,其学实本于自得。始学于百源,坚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者凡数年。大名王豫尝于雪中深夜访之,犹见其任俨然危坐。”?3?(第367页)

二、招生不受限制、经费来源不一

1.私学招生平民化趋向更加突出

与前代相比,宋代教育的平民化趋向更加突出,集中体现于私学。从总体上说,宋代私学招生没有身份等级的限制。不讲门第、出身,只要愿意学,均可成为某一级或某一类私学的学生,广大下层士人、城市平民和乡村农民得以获取教育机会。如被程颐称为“高第”的学生张思叔原来是一家酒馆店员,喜爱读书,但他自己认为地位卑微,不敢拜师学艺,后偶遇二程的学生谢顯道,谢顯道劝他拜二程为师。当时二程已名显一时,张思叔对谢顯道说“某何等人,敢造程先生门!”顯道曰:“第往!先生之门,无贵贱高下,但有志于学者,即授之耳。”?3?(第1071页)思叔遂往见伊川,顯道亦为先为伊川言之,伊川遂留门下。张思叔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私学经费因创办人不同而有所区别

宋代私学的经费根据创办人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聘请教师教学,付给教师经费;二是学者自开学馆,自任教师,收取学费。

(1)聘请教师教学

这种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设在官宦富有人家中,他们提供经费,聘请教师,招收本家子弟就读,也有招收邻家子弟伴读的。如:“赵清献未第时,乡有陈氏延之教子,其母岁与新履。”[1](第416页)二是有些私塾建在乡村,一般称为村校或冬学。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乡民多有学习文化的要求,因此村校办得相当普遍。它们由族人或邻人几家筹集经费,延师聘教。如马廷鸞:“甘贫力学,既冠,里人聘为童子师。”[5](第12436页)这种情况蒙养阶段的教学教多,如小学、乡校、冬学、家塾、蒙馆等,家塾、蒙馆等。

(2)学者自开学馆,自任教师,收取学费

这种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学者自开学馆,专以讲学为任。这种情况既有有蒙学,也有在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问的经馆、精舍或精庐。它们或建在大师的家乡,或选择山水名胜之地,或带有避世隐居的性质。许多著名私学家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如宋初洛阳隐士种放,隐居终南山“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修以养母”。 [5](第12630页)也有一些落魄学子为谋生之计,招收生徒,养家糊口的。如:“徐範字彝父,福州候官人。少孤,刻苦授徒以养母。”[5](第12627页)宋代私学不仅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就学的场所,同时也为一些科举不第、仕途不利或不愿入仕的学者提供了生活的出路。如:“李觏 ,字泰伯,南城人,学者称为盱江先生。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亲老,以教授自资,学者常数十百人。”[3](第155页)二是有些学者边作官边讲学。宋朝官员聚徒讲学,有的也是收取一定学费的。四先生之一的陈襄,在河阳县作官时,闲暇之余聚徒讲学,有人诽谤说是想赚学生的学费,陈襄不一为然,继续讲学:“知河阳县,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仙居。或谤之富公曰:‘是赚子弟辈束脩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缩,何嫌人言!或劝先生罢讲,答曰:‘以讒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恥之。讲益力。”[3](第226页)

私学作为对学童进行启蒙教育和经学大师宣传其学术观点的基本形式,作为官学的重要补充,在宋代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蒙学教育,以其设备简单,收费低廉,学制灵活,适应性强等优长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深入到官学的触角触摸不到的街巷里弄、穷乡僻壤,向他们及其子弟进行读、写、算等基本文化知识的培养和训练,做着扫盲和普及教育的工作。

总之,私塾在传播大众文化,栽培人才幼苗,启发民众智慧等方面功勋卓著。但在民风渐开、文风四起的宋代社会中,私学始终没有正式纳入官方管理范围。经费的缺乏导致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没有统一的学制标准,没有固定的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师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背诵不重理解等弊端,所以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差也就在所难免。私塾的彻底改造,普及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全面改善。

基金项目:

此文章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课题编号:2008-JKGHAGH-410

参考文献:

[1] 丁傅靖辑:《宋人轶事汇彙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2]《中国古代蒙书精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页。

[3] 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50页。

[5]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作者:

刘增丽黄淮学院

猜你喜欢

讲学学者教育
银龄讲学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程门立雪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大学者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