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道家的名利观及其时代价值

2009-09-29张惠军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名誉道家利益

摘要: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其对宇宙、人生、政治的理性思考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名誉和利益问题上,老庄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些内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着现时的利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名誉 利益 道家 价值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宇宙、人生、政治的理性思考,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各有所长、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既使在儒家文化占据中国正统思想席位的情况下,道家文化也没有丧失其影响力,照样以自己独有的魅力特立独行,前进发展。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为了实现这一主张,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而其中大力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之最大限度地为现时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对道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是当代理论工作者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1、道家对名誉的辩证思考。

老子说:“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第4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1章)其意思是说,大道自身是没有形象没有名称的,可是只有它在那里默默无闻地给予奉献,不但生出了天地万物,而且拿出自己的营养来哺育天地万物,使天地万物得以生长发育,有所成就。可是它自己却无所索取,自然而然,正因如此,天地万物都尊敬它、珍惜它。老子认为,不求取名声,名声自然会来到;求取名声,名声永远也得不到。因为名声是奉献的结果,奉献是名声的成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39章)尊贵始于卑微,高大奠基于低下。要想得到尊贵,就要勇于做服务人的低微事;要想达到高尚,就要从小事上进行修养。老庄还认为,达到最高声誉的人,从来不去追求声誉;不去追求声誉的人,才能达到最高声誉。声誉不过是人生价值的标志,人生活得有价值,名誉自然而然就来了;人生活得无价值,名誉求也求不来。强力求来的名誉是虚假的,因此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图于虚名,有伤于德”。对待名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庄子·至乐》)也就是说,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力所能及,自然而然,就会理通情顺并且福气长存。老子还认为,过分追求名利会给人带来危害,其中一大危害就是有损自己的人格。结果是名利有了,人格没有了,名利不再是人生价值的标志,反而成了人格低下的象征。除此之外,过份追求名利也有损自己的身体。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有了身体,也就没有了生命。虽然生命只是大道运动变化的一个过程,相对于人的尊严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既然是大道运动变化的一个过程,就应该让它自然而然地度过,而不应该人为地去操作它。虚假的名誉本来就是人为造作的东西,违背人的本性,如果为了它又损害了身体,那就颠倒了本末,是再愚蠢不过的了。于是老子提出,只有稳固根本,才能长久生存。他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59章),他还直接提出“名与身孰亲”的问题,并做了回答。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不求取贤名的,有了功绩也不坐在自己的功绩簿上,以功取名,因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危害。“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第77章)。

老庄关于名誉的见解和认识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成名都是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默默无闻,不求索取无怨无悔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懈地为人民服务。既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普普通通、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從而照样成为社会上最可爱的人,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像李素丽、李国安、吴天祥、徐虎、袁隆平……相反,一些刻意追求名声,沽名钓誉的人往往弄虚作假、大造声势,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弄得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名誉,最终却适得其反,落到声名狼籍,名誉扫地。由此可见,理解老庄关于名誉的思考,可以对当今浮躁好胜,急功近利的人们产生很好的警示作用。

2.道家关于利益的辩证思考

人生在世都在追求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脱离自然后,维护自身的生存便成了人生的首要任务。要生存就不能不创造物质,追求利益。因此追求利益是人生之必须,是社会前进的一种内在动力,无可非议。但是,在原来无可非议的利益追求中,却出现了很多不正当的利益追求,如超越自身需要的利益追求、超越时代许可的利益追求、损害他人权益的利益追求、以不正当手段进行的利益追求等等。这些不正当的利益追求,自古至今从来没有止息过,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浮华,甚至偷盗抢劫、杀人越货等等在当今比比皆是,已经成为社会的毒瘤,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一部分人走上了歧途、坠入了深渊,无以自拔。因此,树立科学正确的利益观是社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如果认真研究道家文化,我们就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第42章)其意思是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没有比想要得利更大的了。因为不知足会引人进入没有止境的求利之路,而没有止境地追求利益,恰恰会得到损失利益的结果。因此求益者得损,求损者得益。有鉴于此,老子劝导人们回归纯朴本性,减少私心利欲,做到“去甚”(去掉过分的追求)、“去奢”(去掉过分的欲望)、“去泰”(去掉过分的期盼),实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19章)到了庄子,他认为无私是立身之本。

那么,在利益面前人们如何才能保持住自然本性,抛弃私心利欲,即所谓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提出了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那就是“知足”和“知止”。在道家学说中,知足指以具备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为满足,没有过分的利欲;知止指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之外的利益。老子认为只有做到知足和知止,人才能自在安宁地生活,不但内心坦然,没有干扰,而且也不会受到外来的祸害,并且能够立身长久,享尽天年。老子用一句非常简明的话来表述这种思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44章)这句话告诉我们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浪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会碰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保安全。庄子则以“颜回知足无累”的寓言故事来表述其思想。他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基本需求是有限度的,以所得为足,既使生活并不富裕,也会自得其乐;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以所得为不足,既使食美味、穿锦绣,也会满腹忧愁。因此,他要求人们要“养形忘利,志道忘心”,这是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当人们一切都忘记了的时候,自然就忘记了得利与受损,富贵与贫穷、顺利与艰难,达到无忧至乐的境界。

人要在社会上生活,需要面对和解决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人作为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来自生命本性的、不容扼杀的、肯定和发展自己利益的要求,但人又不能脱离社会,他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社会和道德也倾向于鼓励人关心他人,照顾他人的利益,这样就会在人的心灵深处不时地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深刻冲突。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儒家和道家各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我们来看道家,在论及圣人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问题时,老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7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无私奉献,养育万物,圣人以之为榜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后反而占先,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反而得以保全。正是由于不考虑自己,反而成全了自己。老子无私成私的思想说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着一致性和同步性,利他和利己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一个人越是无私地为他人着想,他越能扩张自己的利益。所以,老子作了总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老子》81章)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其意是说:一个人越是为别人着想,自己也就越拥有;一个人越是给予别人,自己也就越富足。这句名言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如果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那么受益的就不仅仅是对方,因为自己越是关心别人,别人也就越关心自己,越是爱戴自己,这是相互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自己时时关心别人,也就等于将自己塑造成了别人利益的化身,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行为也就成了别人的利益之所在,因而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方也会处处维护你;二是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而感情往往是双向的,也往往是自动增值的,自己时时关心别人,也就等于时时在双方之间播种着感情,得到别人的关心也就在情理之中。所以,老子的这句名言在引导人们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起着循循善诱的作用。与这一名言相近,老子还有一些名言,如“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27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42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36章)“报怨以德”(《老子》43章)等等,都是劝导人们舍弃个人利益,忘掉个人恩怨,多为他人着想,通过自己的奉献求得人间的和谐。

总之,老庄关于利益的思考,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都是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社会里,人们对名声利益的追求已远远超过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以至于美丑不分、真假不辨、荣辱不知、好坏不论。从陈良宇腐化堕落案件到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无不折射出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道德价值的沦丧、人格修养的扭曲。看来,解决中国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除了依靠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外,还要依靠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加强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没有比在古人那里寻找智慧有更好的办法了。沿袭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优良传统之所以绵延不绝、长盛不衰,自有它恒久的生命力之所在,关键是我们如何继承和利用。道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硕果,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整理,去芜存真,古为今用,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耿光.庄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 王德有.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3] 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 刘冬颖.庄子看人生[M].东方出版社,2007.

作者:

张惠军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名誉道家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瑞士议员平均身兼7个名誉职务
I Love You, Dear China
名誉
谁是“名誉镇长”
孔雀爱羽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