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9-09-29唐哲
唐 哲
摘要: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坚强不屈、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抗震救灾精神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把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之中。
一、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震惊世界。一瞬间,大地痉挛,山崩地裂,出现空前惨烈的灾难。“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1] 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巨大损失。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搏斗中,我们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用鲜血与生命、坚强与泪水、拼搏与奉献凝结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胡锦涛总书记说:“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 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 概括,精辟揭示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
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抗震救灾的磅礴力量,开展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和医疗卫生人员、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各方面力量赶赴灾区,向灾区运送大批救灾物资。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抢救被困群众,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3] 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所爆发出的生生不息、无往不胜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向心力,显示了中国人民昂扬奋发、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以及医疗人员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4] 体现了中华儿女在最危难的关键时刻英勇奋战、舍生忘死、冲锋在前,连续作战、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体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
3.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抗震救灾是以人为本理念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从整个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来看,我们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统筹协调,临危不乱。科学决策、科学救援,科学规划、科学重建。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利用卫星遥感与卫星导航设备、利用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利用海事卫星电话和生命探测仪等先进的科技与设备;为赢得救人时间、救治伤员,安置灾区人民;为堰塞湖抢险、灾后防疫、水患排查监控、基础设施抢修、灾后房屋规划重建;为提高抗震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大地震毁坏了房屋、道路、桥梁、厂房,造成了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以人为本,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不断拨款捐赠款物。2009年5月12日民政部网站公告全国接收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及使用情况。公告指出,截至2009年4月30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抗震救灾捐款659.96亿元,其中“特殊党费”97.3亿元;捐赠物资折价107.16亿元,已全部拨给灾区使用;捐赠款物合计767.12亿元。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5]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重大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与特大地震灾害顽强拼搏取得的精神结晶;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自强不息、应对新的挑战、迎接新的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高校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坚强不屈、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利于教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信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 、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深化抗震救灾精神教育
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在高校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体会到,举行演讲会、故事会、讨论会,展开社会调查、组织专题学习研究,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抗震救灾精神的有效途径。
1.演讲会、故事会
組织大学生举行以“学习抗震救灾英模,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故事会。通过演讲会、故事会,大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宣传大批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使抗震救灾精神深入大学生的脑海之中。
2.讨论会
组织大学生讨论抗震救灾斗争中的有关问题。如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起到什么作用?通过讨论,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一盘棋、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有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作物质基础;有强大的现代科技作技术保证;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援、捐款捐物、奋勇救灾;有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慷慨解囊;有国际社会的积极施援;中国人民最终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展示了中国人民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说明了任何困难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3. 开展社会调查,组织专题学习研究
指导大学生结合“思政课”课程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围绕抗震救灾主题,进行抗震救灾精神专题学习研究。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调查掌握地震灾区的第一手材料,调查了解灾区受灾实情,抗震救灾实情,灾后重建实情,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到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实情,社会各界捐资捐款实情等,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指导大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阅读报纸杂志、书籍,或上网查阅,观看抗震救灾的影视片,了解抗震救灾整个过程及重大新闻要事,了解党中央一系列决策和英明的指示;撰写学习抗震救灾精神的体会文章,学术论文;出版专题墙报、展出抗震救灾图片。
通过演讲会、故事会、讨论会、社会调查、撰写论文、出版墙报、展出图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学习抗震救灾英模,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进行有效的专题学习研究,深刻领会抗震救灾精神,思想上达到“五个深刻认识”:
一是深刻认识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共产党员大灾面前不低头、大难面前不弯腰,始终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奋战在最前线,充分显示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二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取得抗震救灾斗争伟大胜利的最重要原因,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抗震救灾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八十八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
三是深刻认识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 改革开放三十年,“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为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是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众人同心就有其利断金的力量,风雨同舟就有所向披靡的信心。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7]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五是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国各民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是鼓舞中国人民战胜特大地震灾害,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迸发、凝聚和升华,是党领导人民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用鲜血与生命、坚强与泪水、拼搏与奉献凝结而成的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溶合。
基金项目:
梧州学院2009年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结合“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的研究. 项目编号:wygj2009c010.
参考文献:
[1][7] 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08-10-08.
[2][3][4][5] 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07-01,(01版).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1版)
作者:
唐哲梧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