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衰落及其复兴
2009-09-29赵春霞杨英法
赵春霞 杨英法
[摘要]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没有被定为法定假日。加之,因生活条件的改善,平日饮食已与节日饮食没有太大的差别,以及西方节日风行中国挤压了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使得传统节日日益衰落。这不利于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的巩固和爱国热情的培育,必须设法促使其复兴。
[关键词]端午节 传统节日 衰落 复兴
一、建国后我国传统节日的衰落及其表现
众所周知,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定假日只有五一、十一和春节。除春节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乞巧节、中元节、重阳节、冬至节等,都没有被定为法定假日。因节日期间人们忙于工作,一系列节庆活动都无法开展,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平日饮食已与节日饮食没有太大的差别,节日的特殊性也日渐降低;加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城市居民多居住在大楼的单元房内,相互之间很少来往,邻里感情淡漠,这就使节日的一些公共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近年来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开始在中国,尤其在沿海、城市、青年中开始风行,也挤压了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各种因素交织,使得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节日味越来越淡,很多节庆活动不再举办,其功能在日益萎缩,其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端午节来说,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认知明显不足
今天,民众对民族传统节日的缘起、意蕴及名称变化,大多数已说不清楚。比如,对端午节来说,大多数人只知此日屈原曾蒙冤受屈失望而投江,对历史上此日发生的其他事就不了解了。其实还有好多。比如,在端午节,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东汉上虞孝女曹娥,因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虽年仅十四岁,却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今人误以为屈原投江之后才有端午节,其实它源流复杂,称呼多样,早已有之。如还有以下几种源流和称呼:
1、“龙子节”。它是祭祀龙这一传说中祖先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族标志,即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伏羲、女娲、颛頊、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后人也把这些著名的祖先视为龙。古代经典上说:“伏羲人面龙身”,鲧(禹之父)死,三岁不腐,剖以吴刀,化为黄龙,是用禹出……。”华夏族的后人,从此有祭祀龙的盛典,端午节便是其中最隆重的节日。古人认为,龙是主宰一切的神灵,天地的金、木、水、火、土分由五龙主管。这个习俗远早于屈原投江。
2、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3、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4、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5、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故称这一天为“浴兰节”。
6、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7、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1]
今人对这些已不了解,这使谈论话题明显减少,节日情趣明显降低。
(二)节庆活动大大减少
古代的端午节节日气氛很浓,活动丰富多彩。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在门上要插艾与菖蒲、石榴、蜀葵等,除虫祛病,以避温疾;还有的以兰草汤沐浴,也即以有香气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或剪蒲、艾、凤仙、白玉兰等香草以及柏叶、桃叶等来煎水洗澡;还有的喝菖蒲酒、雄黄酒以辟毒;民间原先还有接女归宁的风俗,即此日出嫁的女子梳妆打扮,头插石榴花,都要回娘家看望欢聚,或与娘家人一起外出游乐;还有的在此日祭祀龙这一传说中祖先,举办赛龙舟等活动;甚至还有的佩戴驱邪辟祟饰物、戴香包、贴五毒图、采凉茶、斗草等。目前,人们对于端午节,只有吃粽子还比较流行;赛龙舟、挂菖蒲、插艾叶只是局部流行;喝雄黄酒,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只是偶有为之;而佩戴驱邪辟祟饰物、戴香包、贴五毒图、采凉茶、斗草等已基本绝迹。这直接导致节日味的淡薄和凝聚功能的消弱。
二、传统节日的功能
传统节日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综合存在的典型形态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是人类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承载点,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代表或象征。传统节日凝聚和承载了人类诸多文明成果,同其它时日相比,无论从量的角度看还是从质的角度看,都异乎寻常地丰盈充沛,就像众多绿叶所供拖的红花一样,格外鲜艳夺目。许多美好的成果之所以能够世代传继,传统节日的承载功能功不可没。传统节日根植于民族性基础之上,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代表或象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之所以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就因为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民族背景即民族性,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内涵昭示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传统节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始终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每逢重要节假日,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都会大幅增加,产生巨大的发展效应,使得财富生产的内在动力加强,财富生产量加大,产品种类增多,产品创新率提高,商业流通活跃,从而形成了以集中消费、超常消费为主要特点和主要拉动力量的特殊的经济发展形态。
第三,是民族智慧的展示舞臺。传统节日是社会消费的高点时日,存在旺盛、多样、高标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会想方设法增加产品的种类和吸引力,使得花样翻新的物产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同时,民众都力求使节日过的新奇、多彩、愉快,奇思妙想也会因之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于是,围绕传统节日的物质和精神创造活动就异常活跃,无形之中,使传统节日成了展示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第四,是民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和生活中,人们容易产生生理疲劳、心理疲劳、情感疲劳等各种消极或趋向于消极的身心状态。为了缓解日积月累的疲惫,改变平庸的生活常态,使身心处于良性状态,人们总会利用自身的智慧进行积极地调适。传统节日就是人类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最好的、最为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之一,可以使人们疲劳的身体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调整;可缓解、消除痛苦烦恼,获得快乐幸福;并且为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搭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平台,为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增进亲情、加深友谊提供了机会,为凭吊和怀念逝世的亲人提供了依托(如清明节、中元节、祭祖节等节日的祭奠活动)。
第五,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凝聚力量。传统节日承载了大量人文内涵特别是情感内涵,人们对它格外珍重,很少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去蓄意破坏这难得的社会和谐。同时,传统节日所承载的特定民族民俗、观念和活动方式,可使该民族成员能够切实感受到本民族的存在,鲜明地认识到自己的族群归属,产生强烈的种群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出民族凝聚力。这种民族凝聚力上升到国家意识的高度时,自然就会转化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内在力量。
第六,是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结点。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传统节日扮演着一种关节的角色,发挥着窍要的作用:人类的许多社会活动围绕传统节日而展开;人类各种文明成果又借助节日的存在而产生、流传、光大。[2]
传统节日的衰落,使这些功能无法发挥,产生诸多消极后果,不利于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的巩固和爱国热情的培育,必须设法促使其复兴。
三、推动端午节复兴的途径
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虽然人情淡漠、邻里互动减少为节日公共活动的举办造成了不小困难,但传播媒体的增多、公共设施的完善、信息传输的便捷又为其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尤其是定为法定假日更是使其有了坚固依托,为其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当然因时代条件已大不相同,传统节日的一些传统活动也没有必要全部恢复,但其典型活动,尤其是民族特色浓、娱乐性强的活动应得到恢复、传承,还可根据现代经济技术条件和民众的兴趣创造一些新的活动形式。网络、电视、报刊,城市的公园、广场、剧场,农村的戏台、集市等都可作为活动的有效载体。既是民俗活动,必须调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社区、村镇的自治组织和族长、名绅可发挥动员组织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学者要发挥倡导和设计作用,政府要发挥推动和协调作用。根据目前的状况,笔者建议这么做:
第一,电视台、广播台应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端午节知识讲座,阐述清楚节日的源流、各地风俗和现实意义,并对如何度过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二,报刊、网络应发表文章,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对其价值进行透彻的阐述,并对如何开发利用进行深入而详尽的探讨
第三,电视台、报刊、网络应举办端午节知识有奖竞猜,吸引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电视台还应对这一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进一步增强其吸引力,满足参与者扬名露脸的愿望。
第四,电视台应在节日当晚播放以端午节为中心的歌舞、戏曲晚会。如有条件,节前应拍摄一些与节日有关的电视剧以备在节日期间播放。
第五,城市的公园、农村大河两旁的村庄可利用水面进行龙舟竞赛。
第六,城市的广场可举办以非专业演员为主的歌舞、秧歌、戏曲等表演,并鼓励观众自由登台演出,形成演员和观众的良好互动,调动起双方的积极性。
第七,农村可利用已有的戏台进行戏曲、歌舞演出,还可在集市、广场进行踩高跷、扭秧歌等表演。
第八,民众应向会包粽子的人请教,恢复传统的自己动手包粽子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添加馅料,一方面可营造全家共同劳动的欢乐气氛,一方面也可使粽子更合自己的口味,并享受体验自己劳动成果的乐趣。
若果如此,端午节就不单单是吃粽子的简单活动了,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使节日气氛变得十分浓郁。人们在参与中既宣泄了工作中的紧张和疲劳,得到了生活乐趣,又在活动中凝聚到了一起,增加了交流,增进了感情,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輔政.传统节日价值漫议[DB/OL].光明博客,[2006-1-25].http://blog.gmw.cn/u/4239/archives/2006/10435.html.
[2]阎风.端午节名小考[DB/OL].中国华文教育网,[2008-1-25]. http://www.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hgms/jrjq/dw/200801/t20080125_11284.shtml
[3]杜献宁,杨英法.文化大都——邯郸推进“文化强市” 的合理追求[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作者:
赵春霞 河北工程大学
杨英法 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