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2009-09-29李艳萍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接受者网络文学文学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小视的文学现象。但是,在它反叛传统的光芒下,是否有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呢?本文以“互文性”为理论基础,试图揭示网络文学在其独特外表之下,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性。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互文性

事实上,在文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远比我们想象得少,而延续性远比我们想象得多。当网络文学以绝对的创新优势抢占我们眼球的时候,它背后的历史延续性就很容易被忽视。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网络风靡世界,网络文学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就一跃而成为读者接触最多的类型。读者被网络文学全新、自由的表达方式所吸引,亦为网络文學便利、快捷的展示方式所折服。相对传统来说,网络文学的特点似乎很突出:大话经典,反叛传统,多人续接……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突出性,人们又往往容易忽视其后的传统文学性。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一)从文化上说,网络文学代表着现代人自由参与的需求和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似乎掌握了世界,钟表的发明让时间有了度量,交通工具的出现让空间变得狭小……看起来一切想象都成为现实,可是“人”却在这些发明中失控:为人服务的发明反过来却限制了人的活动。整个世界都在追逐速度,于是越来越多的日新月异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一代产生。能在这个疾驰的世界中留下点什么似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网络文学自由参与的特性恰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感情发泄口。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肆意地书写、自由地阅读,随心地评论……似乎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和自我展现,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在网络上,作者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文章,还可以直接看到接受者的评论;作者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讲述生活,就好像自己的生活是被世界上很多人所关注一样。网民们也许并不关心网络文学的定义,只要这种快感还在他们就有书写的动力,不论是小说还是博客甚至是空间文章。

(二)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采用资深研究者欧阳友权的看法,“网络文学是一种由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①其中,“利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和Internet交互作用创作的超文本、多媒体作品,以及借助特定软件自动生成的‘机器之作”②网络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网络”,只有这个脱离现实的虚拟世界才能激发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但是,诸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此间的少年》、《悟空传》这些网络文学的纸质化显现应该如何定性呢?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它们也是网络文学。这些似乎脱离了网络的纸质文本,事实上只是网络文学的退让而已,为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它们选择以人们更容易接受的面目出现。如果没有网络的传播,没有BBS,这类作品也许永远都不会为世人所熟悉。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网络文学固然有很多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性,但是,这些不同并不是本质上的分歧,其中依然包含着传统文学的因素。基本上,人们普遍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以下几点:

(一)对传统文学作者角色的解构

在传统文学中,作者创造作品,他可以决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甚至在动笔之前就为事件的发展谋划好结局。而在网络文学中,作者将作品放在网络上,网民们可以对其中的人物、情节自由评论,自由修改,使文本的发展态势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好像“接龙”游戏,网民们就某个话题自由接续成文,思维跳跃、文风不同却自成一体。这样,文学创作的主体就不再是单一的作者,而是转变成为多个作者的合作产物,而同时文学创作也就变成了网民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表面上看,这似乎确是传统文学质的改变。但事实上,这种交互性是早就存在的,只是网络文学更进一步而已。克里斯蒂娃在论述互文性时把文本分为生成文本和现象文本两类。她认为生成文本的深层是在表层显示着的。③也就是说,文本并不是以出现为终结的,事实上,生成文本和现象文本的两重性意义创造就像跷跷板的往复运动一样,文本和阅读的相互补充使文本可以不断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学是在深层延续或把握文学作品;而网络文学则是将这种延续性表面化,让人们可以直接对其进行续接、改写等。

(二)非线性的文本结构

网络文学的载体是电脑,读者接触的不再是纸质的文本而是计算机虚拟空间中的文字符号。这决定了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他们不再需要像传统阅读那样从前而后一页页的翻阅书籍,而是只需要通过鼠标的点击就能随意浏览阅读。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文本中设置的各种链接选择自己想要的情节分叉,让文本的发展更符合自己的预想,从而不自觉地参与文本创造。“‘非线性作品没有预先安排好的开头、中段或结尾,读者可以在基本情节中发现许多路径,然后自由选择某一路径,将故事发生出来。

因此,读者不是按作者的意志从头到尾顺序而读,而是自己选择,等于参与了情节的演进。”④从理论上讲,网页上的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多个关键词链接在一起,读者似乎可以对文本无限量的自由选择。而传统文学限制了接受者的阅读空间和自主能力。但事实上,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首先,针对鼠标点击和用手翻页来说,这两者除了载体的区别外并没有实质的不同。就算用鼠标浏览,接受者同样需要按顺序拉动文本。另外,按照克里斯蒂娃的观点,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改造:即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是在现有文本的基础上,对意义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网络文学无非是把传统文学中的互文现象表象化。在文学作品中,任何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带有文化、社会内涵的密码,只是传统文学把解码体系内化在作品中,而网络文学试图把这中解码体系公开,事实上,这样的尝试还不是很成功,因为无限制的连接,必然给人们带来太多的无用信息。

(三)多媒体的整合性

网络文学的优势还在于对现代科技的整合,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利用音乐、图片甚至是视频,给读者打造一个合乎自己预设的情感模式。这些片段式的、零散的图片,并不是在讲故事,它们只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工具。有了它们,人们更容易进入创造者打造的文化氛围中。当然,传统文学因为受条件的限制无法给人们提供这种“方便法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学才获得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感受过程。

(四)创作接受的自由性

一说到网络文学,不论是网络作家还是理论家,甚或是读者,都会联想到它所带来的自由性。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故事、心情日记;可以自由地发表对某篇文章或某件事情的感言;可以自由地改编作品。但是,这一切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虚拟自由”。表面上看起来,网络时代发表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平民化的行为,任何人都享有此权利。但是,当作家把自己的作品投入网络的时候,却发现它们很容易就被新的作品覆盖而湮没在网络信息的狂潮中。这时候,自由就成为了有条件的自由。如果没有读者阅读,那么在网络上发表与在日记上记录的东西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现代,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潮流,它充斥在任何我们可以接触的地方,但是人们对它的接受并不是完全开放的,依然充满了挑剔和惧怕。网络文学确实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之处,但是这些独特性并非离经叛道,其背后依然是对传统的继承:网络文学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结果,而传统文学也存在这种交流,只是它们表现在内里而非表面;网络文学是读屏时代的非线性文本,而传统文学同样只是载体不同,一样也可以跳跃性地阅读;网络文学有多媒体的支持,而传统文学其实一直在给接受者提供一个多媒体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是自由的象征,但其实这种自由却同样是受到限制的。事实上,不论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都只是反映了它们所独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而已,是时代所决定的独特产物,我们应该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这种现象。

参考文献: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②同上。

③西川直子《克里斯托娃:多元逻辑》,陈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④许苗苗《网络文学的五种类型》,甘肃社会科学, 2002年,第49页

作者:

李艳萍 四川大学文新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接受者网络文学文学
调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论“不能同意更多”的形成与发展前景
文学小说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