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
2009-09-29王佳罗玉洁
王 佳 罗玉洁
摘要:文章以甘孜州为例,揭示了水电建设对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基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预防或减轻水电建设对民族文化影响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水电建设 少数民族文化 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一、甘孜州民族文化概况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康巴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甘孜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民族频繁迁徙的“藏彝民族走廊”腹心地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交织,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甘孜州是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地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5%,是区内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此外,区内还有汉、彝、纳西、回、羌、蒙等民族,各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交流融合,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康巴文化”。从广义上讲康巴文化是康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以藏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文化,是具有多元性、复合性特色的地域文化。康巴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同文化和谐兼容、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香格里拉”人文意境。甘孜州作为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代表着康巴文化的精华。雅砻江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南麓,东南流入四川省西北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经过石渠县、德格县、甘孜县,后沿大雪山西侧经新龙、雅江等县至云南边界渡口市注入金沙江。地处雅砻江上游地区的石渠、德格、甘孜、新龙四县是甘孜州格萨尔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康巴文化的精髓——岭·格萨尔人文精神1。康巴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一)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层面是康巴文化的表层,包括康巴人所创造的一切物化的文化成果,例如木雅独有的麻花奶酪、巴塘的面食等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的康巴服饰与饰物等服饰文化;“吊鹿子”、“揉酥油”、雕版印刷、精巧的金银器皿制作、制陶与木器加工等工艺文化;富有康巴宗教和地方特色的寺庙与民居等建筑文化;伸臂桥、吊桥与溜索等桥文化等等。康巴物质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突显出理念与现实的统一、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传统与创新的统一风格。
(二)制度文化层面
制度文化层面是康巴文化的中层,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们在共处中创造的规范和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康巴社会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以及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文化内容。如三岩“戈巴”、“帕错”组织,色达部落组织,扎坝的母系氏族残存等社会文化;康定年节“抢头水”,四月八转山会等民俗文化;炉霍的望果节、巴塘的央勒节、九龙的祭海节、理塘的赛马节、嘉绒年节等节日文化;顶毪衫、抢头帕、石棺葬、天葬等婚丧文化;禁猎、放生等生态文化和“三口一杯”、哈达敬贽、酒歌迎宾灯各种礼仪文化等等。随着社会发展,历史上一些落后的制度,如政教合一、政教联盟等,已在历史进程中被淘汰,但是一些优秀的制度文化则被继承下来,成为康巴文化中人文色彩最浓郁的一部分。
(三)精神文化层面
精神文化层面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层,包括康巴人特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情感态度、信仰崇拜、生活理念等观念文化。它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并与物质和制度层面相关联。康巴文化中“人天合一”的和谐观念,具有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态文化意义;康巴文化中乐天、睿智、博爱、豪爽、勇敢、坚韧、精进的格萨尔人文精神,具有催人奋发,积极生活的文化意蕴。康巴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是康巴人民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民族文化。
二、水電建设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从远古开始人类就逐水草而居,大河流域自古便成为人类文化的沉积和承载地。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历史价值的惟一性与不可替代性,在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的河谷地带,人类很早就开始在这里活动,留下了许多具有强烈民族特性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电站建设势必导致土地淹没,人口迁移,新观念的注入,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该区域的各类民族文化遗产2。因此,在电站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些民族文化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通过我们雅砻江水电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总结得出水电建设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破坏
甘孜州的宗教寺庙,大多具有数百年历史,而且多数寺庙建筑保存完好,寺庙内有大量数百年前建寺时绘制的彩色壁画和其他文物。无论是寺庙建筑本身,还是寺庙中的文物,都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但是这些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不可搬迁的。水电工程建设必然会淹没土地,甚至淹没沿江而建的寺庙,这就会造成对当地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同时,随着水电工程建设的深入,可能会改变当地现有的生产生活状况,如加速电力、交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将有更多外来人员进入甘孜州。他们所带来的思想意识、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将会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民风民俗、民族风情、民族建筑艺术风格、民族服饰、生活情趣等,因为居民生活环境改变而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二)文化变异
甘孜州的民族文化形态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郁,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更有“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水电工程建设势必会造成移民搬迁,如果移民迁入的区域是有差异的文化区,移民迁入文化与迁入地本土文化将在移民与原住民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双向性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身,甚至同化变异。
(三)文化更新
水电建设所带来的当地产业的综合发展,为藏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架设了桥梁。随着现代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注入,原有文化在发生变异的同时,也会排斥其自身原本落后的文化因素,如一些陈规陋习等,吸收先进的文化因素,从而使当地文化得到更新。
文化的破坏、变异与更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反对因为水电开发而带来民族文化的破坏或灭失,主张“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原则3。但同时,文化的变异和更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只是更新的速度快慢不同而已。水电工程建设可能会加快文化变异和更新的速度,因而在工程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当地群众对民族文化加速变化的适应性问题,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物质文化遗产的搬迁等问题。
三、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措施建议
(一)预防或减轻对非物质文化影响的建议
一要遵循整体保护原则,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整体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生存空间的整体保护。以寺庙中的壁画为例,就要对该工艺全部程序与技术的全面保护,同时还要保护其生存的环境;二应建立专项拨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三应建立生态博物馆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复兴;四在进行移民搬迁时尽量以文化接近为大的搬迁方向,相同文化的群众居住在一起,方便接近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二)预防或减轻对物质文化影响的建议
一是做好基础工作,包括编制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加快对雅砻江上游地区的考古调查勘探,投入资源对文物进行发掘抢救,政府部门、文物保护部门以及水电站开发的业主等应该协调一致,找共同认可的第四方专家对文物做全面的调查和价值评估,便于在赔偿时制定合理的方案等。二是注意开发与保护并行4,加强文物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共同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文物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互动发展机制,携手支持文物景点的建设;随着工程建设及移民迁建,库区各级政府及移民、文物部门,应按文物迁建规划,对重点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抢救,对确有保存价值的文物古迹,应及时采取重建、复制、摄影、仿造等补救措施,加强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杨嘉铭.康巴文化综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2]格勒.略论康巴人和康巴文化.中国藏学,2004(03)
[3]亚西,曲梅.浅谈甘孜州康巴文化的主要特点.西藏研究,2003(04)
[4]彭岚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6)
作者:
王佳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罗玉洁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