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009-09-29刘淑艳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已深深地根植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近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对传统文化艺术不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的进入撞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动摇了传统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中西文化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们试图从动荡的文学变革中寻找到文学出路,中国近代诗歌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初,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在这近百年的流变、革新及发展中,近代诗歌从初创,至“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逐渐成熟,及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开拓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近代 诗歌 发展 历程
本文试图从诗歌在近代历史时期转变、发展历程为出发点,以诗歌观念、表现内容、艺术转变的现状及发展态势为线索,对近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一、从初创到自我完善,近代诗歌的转变历程
诗歌,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的艺术。近代从最初的萌芽到繁荣成长,不管语言怎样创新,形式如何变化都要考虑诗歌所要表达到的含义及其所达到的高度,考察它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所走到的重大作用,以及它在整个历史中自我不断完善、不断上升的文化意义。近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2年8月、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阶段(1851年-1864年)即太平天国时期;第三階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特点
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主要代表诗人有:龚自珍、张维屏、林则徐、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其中以龚自珍为主要代表。如:“文侯端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等。这些诗句不仅说出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也看到了清王朝的昏庸堕落,对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的诗歌
这个时期多数都贯穿着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由于这一时期的诗人大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他们的诗歌也都为改良运动服务。主要代表诗人有黄遵宪、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等,其中以黄遵宪为主要代表。黄遵宪是第一个将“哲学”一词引入中国之人。他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目标,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如: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诗歌
这个时期主要以宣传民族主义,宣扬民主革命为目的,批判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和文化,表现出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极大关注。重要诗人有秋瑾、章炳麟、柳亚子、陈去病等,以秋瑾、柳亚子为代表。秋瑾的诗歌以东渡日本投身革命为界限分为两个方向。前期多写离情别绪个人幽怨。后期以诗人献身革命,拯救祖国的爱国热情为主。其代表作有《宝刀歌》《对酒》等。柳亚子是“南社”的代表人物,南社文学以诗歌为主题,多为批判清政府统治,倾诉忠心爱国,呼唤革命民主,谴责封建专制,号召人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斗争。
二、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诗歌发展的特征表现
近代诗歌从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古典诗坛发展到追求社会气息、审美生活的现代新诗,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过程。它主要体现在诗学观念、表现内容和艺术特征的转变上。它的发展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侵入与民族诗歌觉醒的生命力结合体,挣脱了几千年封建诗歌的桎楛。一大批具有爱国热情、革新精神的爱国诗派、维新诗派、革命诗派和白话诗人等,前仆后继,一棒接一棒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胜利的果实交到了五四新诗人手中,成功地将中国诗歌发展从传统形态推动到现代意识形态。
(一)诗学观念的转变
儒、释、道三家一直是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派别。传统的以儒家 “载道”诗学观,必须接受“礼义“约束,”“经夫妇、成孝敬;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在诗歌的历史走到近代的时,无疑有着明显的阶级局限。中国诗歌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冲破“载道”观的束缚。爱国诗派的代表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人”和“事”开始与诗歌发生深刻的联系。维新诗派的“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让新的时代内容昂首步入了诗歌神圣的殿堂,使中国诗歌出现了生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诗派变诗歌为“救国新民“的利器;前”五四“时期,鲁迅提出了以西方文学为参照,以人为中心,既重视诗的审美职能,又注重诗歌社会功利的诗学观,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诗学理论的基石。
(二)表现内容的转变
近代中国,“紧张的民族矛盾、炽热的反帝国主义”,是当时社会具有的普遍思想现象。揭露并推翻封建王朝统治,介绍西方新思想成为了近代中国诗歌的主要任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个主要任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维新诗派时期,救国救民、变法自强、反对列强瓜分的成为社会主潮。革命诗派时期,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推翻清政府已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前“五四”时期,反帝爱国内容被深刻内敛,表现出了在更深层次上的向“思想启蒙”的趋势。至此,以爱国反帝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诗歌色彩”已基本形成,它的出现,直接促成了“五四人文“思潮的出现。
(三)艺术特征的转变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近代各个社会时期的诗人们出于对新事物真情实感表达的需要,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名词,其语言有了新的变化,具有了清新亲切、通俗易懂、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到前“五四”时期,出现了一种由“新语词”和“俗语”共同组成的现代“白话文”。它的出现,一扫传统“原始意象”的陈腐僵化之风,使中国诗歌意象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近代诗歌创造出通过吸收民间诗歌词汇形成的“杂歌谣体”,通过吸收了西方文化词汇形成的自由活泼“歌体诗”。在风格上,近代诗歌形成能够揭露现实、讽刺批判和具有西方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现实主义诗风。
三、结束语
中国近代诗歌在经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三个最主要阶段。从古典诗坛最黑暗的鸦片战争时期到《新青年》出版的“五四”初期;从严格格律形式规范和传统美学规则要求的古典诗歌,逐步转变为采用不重格律、形式自由,有着新的审美追求白话现代新诗。中国近代诗歌在诗人们的推动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新旧交替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推动近代诗歌不断向前发展始终是反帝反封建和爱国启民这两条主线,这是由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决定的,使近代诗歌的行进历程和发展形态具有了以进为主,进中有退,退中有进的复杂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正吾主编《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M].1988年出版。
[2]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总记》[M].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交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继凯:《中国近代诗歌史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
刘淑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