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的构成单位为视角看其“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2009-09-29闫伟
闫 伟
摘要:“陌生化”要求文学超越常境,追求“陌生化”效果的手法很多。从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为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
关键词:文学 构成单位 “陌生化”手法
一、前言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在他们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要求文学艺术要超越常境。文学超越常境,制造“陌生化”效果的方法较多。本文以文学作品构筑的单位: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为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二、“陌生化”手法运用
(一)在词语中的反映
1、网络词语
现在处于网络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构成元素也会受到网络的影响,诸如网络文学等。这其中,一个最值得人们注意的现象是网络词语的运用:
KHBD:葵花宝典呼呼,猪猪:睡觉 稀饭:喜欢 果酱:过奖 BXCM:冰雪聪明 PK:player kill,砍人,攻击,也可解释为先批后K
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而且具有广泛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在于其追新追奇,制造了“陌生化”的效果。让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明白其真实意思后,就会对其字面含义或者字面形式忍俊不禁,审美性加大。
2、独创新词
独创新词,能给人以陌生且新奇的感觉,能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定的艺术性。鲁迅在其文学作品中经常创造新词,如:
①但是“疾恶太严”,“操之过急”,汉的清流和明的东林,却正以这一点倾败,论者也常常这样责备他们。殊不知那一面,何尝不“疾善如仇”呢?(《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疾善如仇”一词十分新颖别致,陌生感和表现力极强,揭露了反动者的反动本性,提醒人们识别伪装,认清敌人的本质,同他们进行你死我活、不屈不挠的斗争。“疾善如仇”语重心长,入目三分,言简意赅,十分到位。
(二)在句子中的反映
1、“零语法”造成“陌生化”效果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秋思》
诗句全是名词组成,彼此之间没有语法的关系,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作者用了9个意象并行铺陈:雾霭中,千年古藤静静地盘旋在老树的枝上,树静静地矗立。乌鸦也没有声息地一动不动,村落人家旁小溪静静地流淌,夕阳的余晖渐渐消退,旅人还在羊肠古道上,骑着消瘦的马匹,渐渐地消失在视线里。正是这些名词打破了语法关系,反倒让读者在一种“陌生化”的句子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了意象意境,取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诗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与名词之间的蒙太奇组合的 “陌生化”手法是分不开的。
2、变异搭配衍生出“陌生化”组合
①她的晶莹的黑眸子,显着醉人的天真和幸福,也偶然倏地闪灭一下,亮起一种永远激动我的神秘。(张志承《背影》)
例子中,“醉人的天真和幸福”以及“永远激励我的神秘”这些组合从语义和逻辑来看,是一种变异搭配,显得“陌生化”。加剧了作品理解的长度和广延度。也使句子的想象空间加大,在极强的审美体味中揭示了姑娘的眼神是让他魂牵梦绕,心潮起伏的甜蜜和激情。如果不通过这种“陌生化”组合的变异搭配,任何简短的常规句子是难以传达出这些语义内容来。
3、同素连用展现的“陌生化”面貌
①打这儿,没有再提这金匣子。不说不想不猜不疑不争不斗不急不闹不急不愁不恨不狠,这才相安无事。(冯骥才《阴阳八卦》)
“言语作品中有一种奇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即运用同一语言单位(语素、词或短语),
同時修饰、说明、关涉不同的语言单位(语素、词或短语)”[1]“同素连用是一种奇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修辞色彩。由于同一语言单位的连续运用,使语言表达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面貌……”[2]句①中,“不”字修饰了不同的语素,进行了同素连用。铺成详实,言简义丰。同时因为这些词语有悖常规地进行并举、排列,使句子显得“陌生化”,耐人寻味,作者将复杂的情绪状态、表情反应、事理特征表现得生动活泼、言简意赅,使语义内容高度凝练和生动。同时因为句子不寻常,阅读中会使读者陷入“陌生化”的审美中,思维的张力会更大。
(三)在段落中的反映
1、内聚焦带来的陌生化
在文章的段落中,使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法,会让文章显有艺术性。“内聚焦”是文章通过其中的人物之口来叙述情况。《尘埃落定》为例:作品以独特的内聚焦视觉凸显了陌生化细节,而且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作品以土司的小儿子的视觉进行描述,由于其角色特点——傻气,使他眼中的纷纷扰扰的世界显得十分陌生,傻子眼中的世界是陌生、变形的,其语言也是很陌生化的。但傻子身上却充满着灵性、智慧和激情。是傻气和智慧的辨证,因此他是超然物外的另一个世界,充满着人的灵性、尊严。“多重式内聚焦”即是通过文中不同人物的眼光来描述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评判价值,呈现出与客观物态完全不一样的“陌生化”的效果,使文学作品释放出极强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审美性加强。更多几分神秘感及求知欲,这正是作品艺术性较为成功的一个方面。
(四)在篇章中的反映
1、人名的运用
作者为了使整个篇章浑然一体,主题鲜明,达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往往对人物的名字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设计。“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利用文字这种象征性符号本体,利用形体的视觉感观和物象的对等性特征,对语言进行命名。命名不仅表达了一种观念,而且汉字本体以形知义的特点加深和固化了这种观念。”[3]“神话故事是想象空间和张力最大的一种文学体例。作品中,作者往往表现出一种先知先觉,汉字这种形义紧密结合的本体正好对人物的命运起着一种暗示作用,故利用文字这种形义结合的本体通过命名的方式进行揭示人物命运,彰明文章主题,不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调节手段。”[4]以“俊”为例:俊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俊从字形的角度,可以自然而直观的得出结论:俊就是鸟人,从更深层次上讲,在中国文化中,鸟就是男根。而通观《山海经》,俊确实有着超强的生殖能力。“命名”在文学作品的篇章构成中,算是另辟蹊径的一种十分“陌生化”的手法,这种手法彰显文章的主题。让人读作品后,有一种恍然淋漓之感。
2、 作品形式上的巧妙构思
文学作品形式的“陌生化”,最典型的是宝塔诗和回文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前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兮 。 (唐:元稹《茶》)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等量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如果把全诗层叠,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宝塔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其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奇异的“陌生化”形式美。
三、结语
“陌生化”是文艺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增加理解文章的时间长度和理解内容的广延度,以及作品涵义的深难度以及心理的新奇度……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篇文章审美性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2] 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178
[3][4]加晓昕.汉字本体对修辞手法的构建—— “命名”辞格探微 [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1)
作者:
闫伟 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