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音乐特色

2009-09-29胡原原

大家 2009年11期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从萌芽到蓬勃发展,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出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作曲家不断融汇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在西方的乐器――钢琴上创作与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根据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气质确立了其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其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肯定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 改编曲 《夕阳箫鼓》

一、乐曲简介

《夕阳箫鼓》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古曲,这首琵琶曲谱,最早出现于鞠士林(约1776——1820年)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这首乐曲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并将名改为《浔阳琵琶》。此后,又有人将这首乐曲名为《浔阳月夜》、《浔阳曲》。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根据该曲改编为丝竹合奏曲,并且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个诗句将曲名改为《春江花月夜》。该曲在流传过程中,曲名几经变更,内容也逐渐发展,从七段无小标题到十段有小标题的音乐,其标题极富文学色彩,精炼地概括了各段的音乐内容。乐曲优美流畅的旋律通过丰富的琵琶演奏技法表现,犹如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描绘了夕阳西下、江上归舟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于1972年根据不同版本的琵琶谱和合奏谱改编而成。1982年,黎英海先生又发表了《夕阳箫鼓》的另一个版本,此版本曲式结构更集中,更加突出了钢琴的特点,便于表现音乐,比第一个版本更加成熟。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根据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音乐欣赏群体及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古代以个人体验或少数文人闲吟慢弄的音乐形式以及古典音乐曲式中那些过分松散、冗长的结构状态,使其更为精练凝聚。改编后的钢琴曲共分11段,包括引子、主题、八个变奏和尾声。在曲式结构、变奏发展手法及钢琴表现手法等方面,无不渗透着朴实无华、清新淡雅之格调,力求表现“和”的精神,“线”的形态,“虚”的意境。在统一中求对比,较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二、乐曲的音乐分析

钢琴改编曲以五声商调为基础,基本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在变奏中又使用了不同宫音系统的调性对比,.并对曲式结构作了一些精减。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多声思维,吸收了中国支声复调织体写法和四、五度的空泛和声以及对琵琶、古筝、箫等民族乐器演奏法的模仿,以旋律自身引申出了一个纯净、美妙的乐音世界,以田园诗般的意境,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夕阳箫鼓》作为中国音乐,运用西方乐器——钢琴演奏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

1、曲式结构。琵琶曲原型在结构上划分为10个附加标题的小段落。钢琴改编曲在曲式结构上做了较大的变化,将不少段落进行剪裁、压缩,使音乐紧密衔接,更为精炼紧凑。改编后的钢琴曲共包括引子、主题、八个变奏和尾声。全曲运用中国传统的变奏、展衍和循环原则构成了一气呵成的变奏结构。以插部为中心的多层次对称结构将各乐段音乐组织成逻辑严密的整体。

2、节奏与和声。作曲家在改编该曲时一开始用了五声音阶的支声复调、五声音阶的经过句、四五度加二度的和弦及其分解和弦、四五度加二度或三度的平行声部等调式和声手法;但从“慢起渐快”开始到“放宽”的整整一大段音乐,主要是以节奏为动力来展开。其和声在“由慢渐快至快板”的一段和“急板”一段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夕阳箫鼓》该曲既有均分律动也有非均分律动。例如在开头引子部分运用散板标有(tempo a piacere)速度可以随兴处理到引入主题时有变成了(andanta moderato)加以节制的行板成为了均分律动。该曲在演奏过程中,要表现出其风格意境,节奏也要受“气”控制的。在“气”的控制下,时快时慢,时松时紧。作曲家为保持古曲原有的风格和特色,大量运用了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取代了三度叠置和弦在多声部音乐中的主导地位,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总结起来,乐曲中运用了重复根音的空五度和弦,四度加五度的柱式和弦和琵琶和弦等手法来强化和声的五声性民族特色。

3、复调技法的运用。作曲家在改编曲中运用了复调技法使乐曲具有了民乐合奏的立体音响和气势。例如在乐曲主题第一次出现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手法--同音承递手法。主题的旋律构成由第3小节的核心动机作五声音阶式的自由模进和变化发展而来,左手低音的旋律配置也采用了五声音阶下行奏法,与旋律构成同向进行的平和舒缓的音乐意境。钢琴织体使用了支声复调写作手法。

4、装饰音的运用。中国乐曲大都是单线型横向发展的旋律,其织体也是横线性织体思维。西方音乐体现出与中国音乐织体思维的不同,西方音乐重视的是纵向和声、立体式的发展。用西方和声配上中国曲调,其效果就象一个人上半身着中国的传统服装,下半身着西式服装一样不协调,作曲家为保持中国音乐风格的韵味,在曲调上加了许多装饰音。在该曲中,模仿民族乐器音色的需要,使的装饰有“虚”与“实”两种。例如作曲家在乐曲的散板前奏中由降B音的同音反复模仿了由远而近、由疏而密、由弱渐强的鼓声,形象地模仿了中国钟鼓的演奏手法。运用复倚音、琶音和分解和弦来模仿琵琶与古筝的奏法。还有,在乐曲第一段主题尾部降E的颤音,它是模仿了古筝的颤音技法,所以在演奏时不能完全触键,把每个音都弹响,须用指面摸、浅触键的方法去演奏,这样才能不失其原有的韵味。

三、乐曲的艺术特色

1、音乐标题的文学特征。《夕阳箫鼓》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标的标题,有助于演奏者和听众对乐曲内容的了解。改编曲保留了原曲文学性的小标题,将乐曲分为十一段。此曲犹如我国的长幅山水画卷,把多姿多彩的各个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画面”的提示,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乐曲的意境,贴切的表现作品传达的“神韵”。

2、曲式结构的灵活性特征。琵琶曲《夕阳箫鼓》是典型的变奏体。变奏体是中国民族曲式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根据自身变奏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变奏形式。中国传统乐曲改编成钢琴曲的过程中,作曲家根据内容的需要,或保留原曲的结构,或在原曲的基础上兼收西方传统曲式和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征,依感情变化和钢琴的演奏特点而尽情发挥,贯穿发展,一气呵成,形成较为自由的曲式结构。

3、中国传统音乐主题的线性思维特征。中国长期的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是形成中国线性旋律思维的原因,以线的方式概括宇宙万物,以线的方式抒情表意,纵观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音乐、戏剧、舞蹈,都十分注重线条美。这种表现在音乐上为以表现曲调为主的单音音乐的发展,這种单音音乐讲究旋律线条运行的美,通过旋律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的丰富变化来表现情感。

参考文献:

[1]刘正维.《夕阳萧鼓》的特殊曲式与发展手法[J].黄钟,1994

[2]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

胡原原 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