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文体学浅析

2009-09-29宁爱萍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长工文体学神父

摘要:本文解析了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的词语选择,认为整篇童话的语言选择口语化、简单化和民间化;通过对其句义和句子结构的解析得出句义有隐意夸张和明义夸张的特点,隐意夸张和符合逻辑是其句义的特征;通过语篇的分析发现整个文章是由四场景,多矛盾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神父 长工 文体学 浅析

文体学也叫风格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综合性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原则和方法的独立学科,它所研究的体裁现象是任何一门学科也无法囊括。而对普希金的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层面,如孔朝晖报道了普希金叙事体长诗重构现象探微,从文体层面对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的研究未见报道,而从文体学层面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的理解普希金童话创作的思路和进一步的理解普希金文学。

一、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词语解析

词语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用词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当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词语不但能够表达语境, 同时还传递着语言的目的, 揉合着言语主体的态度、心理、性格等因素。另外透过作家笔下的词语选用, 读者既可了解话语内容或意图, 又能借助语体色彩了解言语主体的心理特征或性格。而童话的本身特征决定了童话的用词必须的是简单明了而且富有哲理性的,因此普希金的用词特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其一,普希金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用词是简单的,整篇文章未见抽象的词汇存在,用简单的词语形成信息的传递;其二,以口语话词鲜明表达人物的性格,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能表达主人公对文学人物的爱憎之情。“老神甫,傻乎乎”就是利用一个“傻”字表现了普希金对神甫的憎恶之情,“到市场上走走,看有什么合他的胃口”通过走走和胃口两个词表现了神甫贪婪的初现;通过“一把抓,不怎么高”表现神甫贪婪的深;“娘们头脑特别灵,出坏主意最聪明”中通过特别灵和最聪明表现了神甫老婆的恶毒;“这玩艺儿从来不曾知道过,这种倒霉东西从来没听说”中利用“玩艺儿”、“没听说”表现了小鬼的无赖和无耻形象。通过“不偷懒”、“一个顶七”、“不多争辩、动身就去”表现长工巴尔达的勤劳、勇敢和干练的性格;普希金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了神甫、老鬼、小鬼、神甫儿子、神甫女儿、神甫老婆和长工巴尔达三类人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普希金对巴尔达的爱恋之情,对小鬼、小鬼、神甫及其家人的憎恶之情。其三,从普希金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童话是题材来自于民间传说,例如:“老娘自有道理,保证事情逢凶化吉”中的“老娘”;“一直交到我的命归阴”中的“命归阴”等都是民间用于的典型特征。对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用词主要体现简单化、民间化和口语化。而这种用词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普希金真挚的爱憎之情,这是我们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应该借鉴的方面。

二、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句义和句子结构解析

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基本单位是句子,但是句子中句式组合以及词序的编排往往不是任意的。一个句子选取什么样的语序程式常常反映着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句式结构的安排也不单纯是内容与技巧问题,它还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情感、心境等主观因素受制于语境或言语目的。笔者认为普希金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句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朴实的句子中体现出隐意夸张和明义夸张的特点:例如:在描写神甫的时候用“到市场上走走,看有什么合他的胃口”这句话隐含着神甫十分贪婪的,他不是缺少什么而去市场,来到市场目的就是为了贪便宜,只要能有益于自己的东西,不管自己需要还是不需要都要占为己有。这句话明显的表现了作者对神甫贪婪的放大;另外,在“谁把木棍扔得更远,谁就拿到那一袋钱。怎么?怕手脱骱?怎么不扔?还等什么?”“等那小乌云。我先把棍扔到那里,再跟你们来比高低”这段话中应用直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长工巴尔达的聪慧。其二,句子中夸张和逻辑相结合使得句子故事情节呈现合理化和趣味化,如“第一回,“登”一弹,神父蹦上天花板;第二回,弹一下,神父变了哑巴。弹到第三下,神父变了大傻瓜”这句话中明显的用了夸张的手法,“蹦上天花板”实质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和能力,但是这句话从表面意义来看表现了神甫的疼痛程度,更深层次的反映了正义对邪恶的打击力度;同样,在“第二回,弹一下,神父变了哑巴”也用了夸张的手段,表明代表正义的巴尔达的手是铁锤,对邪恶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另外通过第一回、第二回和第三回的结果来看又是符合逻辑的,“从蹦上天花板、变了哑巴到变了大傻瓜”这三回结果是层层递进的,给读者很多的回味。其三,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句子的第三个特点是句子全部是简单句,几乎没有符合句子的出现,这样是整个故事情节明了易懂,而且整个故事情节的表达是用对话的方式来完成人物的形象的塑造。

三、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语篇和文章结构解析

在文学作品中语篇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大小不一,但是它的结构不是杂乱无而是有规律的。不管一篇文章的形式如何,大小怎样,它都是由形式上相互关联的一个个句子或段落接续而成,其话语排列的结构不但要能够展现题材,同时也要能展现内容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联系,而这种排列方式正是作者的思维方式、内心感受、个性特征、态度及言语目的显现。因此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形式的呈现与功能的表达相互映照的一个整体。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语篇的安排是通过四个场景来实现的,第一个场景是市场相遇,把两个矛盾的主人共置于统一场景下,是其能够构成矛盾,也是故事情节的开端;第二个场景是神甫之家,神甫及其家人对主人公巴爾达的恶劣善态度使得矛盾升级,第三个场景是海滩上主人公与魔鬼的斗争表现了矛盾的转移和升华,第四个场景是主人公巴尔达弹神甫的脑门,是整个矛盾的结束和故事情的结局。因此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是由四个场景,多重矛盾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从整个语篇中的排序结构可以看到矛盾升华的原因。例如:神甫的要求是 “厨子、马夫、木匠全要一把抓,工钱又要不怎么高”已经表现了神甫否认贪婪,但是这样的矛盾是神甫和巴尔达之间的初级矛盾,主人公巴尔塔可接受,矛盾没有升到不可调和;神甫及其家人对巴尔塔的虐待使得矛盾尖锐化,最后是贪婪而且狡猾的神甫及其家人让主人公办神甫和其老婆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向魔鬼讨债),使得矛盾白热化,进而转化为矛盾的结束和故事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1

[2] 申丹, 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3] Bakhtin, M. Tile Dialogic Imagination [M]. Austin & London:Univ. of Texas Press, 1981.

[4] 刘世生,文学文体学: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作者:

宁爱萍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猜你喜欢

长工文体学神父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快乐的“长工”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长工的回答
摔跟头
不会说谎的神父
心眼儿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Dylan Thomas’“This Bread I Break”
神父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