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2009-09-29周炜
周 炜
[摘要]概述荆州古城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分析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探析历史城市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协调方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荆州古城 保护 更新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189-01
作为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楚文化的中心,荆州为历代封建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镇。“三国荆州,千年江陵”。古城素来以“绵绣工丽、兵器精利、营建恢弘著称。它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历史地位可圈可点。
一、荆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要素
作为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阮仪三教授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一书中将荆州归为传统建筑风貌类。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要素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
(一)自然环境要素。主要为千里平原的汉江平原;湖泊有一江三湖的荆江、长湖、三湖、白露湖。长江与她擦身而过。具备了鱼米之乡的优越自然条件,古人留下“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的美句。平原的平坦和水系的丰富造就了荆州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人工要素。主要可以分为古遗址与古城两部分:古代遗址又由古墓(如观音垱、八岭山、川店纪山等)、古聚落(如老家山、泗扬、龙王庙等)和古城遗址(如纪南城、郢城、荆州城等)。古城在明朝格局上体现为“城中有城”,清朝体现为“一墙两城”这样的形制也被称为汉城与满城双城一体格局;古城墙形制特别,水系穿插;古建筑代表有开元观、玄妙观、铁女寺等。
荆州古城墙的特点:
作为我国现存保存较完好的几座古城之一,它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城具有以下几点普通城墙具备的特征:环水城市依靠河道运输而设置水门;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设置两道城门形成“瓮城”;为了防守敌人从侧面射击攻城,每隔一定间距,设置突出的矩形墩台称为“马面”设置有城楼、垛、临时战棚等。荆州古城墙与历史上的曲阜鲁城、汉、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等不同的是,整个城市布局为长方形而非正方形;城墙形状为自由曲线而非直线形;城市道路系统并非一般城市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一般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而来),而是以东西走向的道路系统联系中部环路,再发散南北走向;由水城、砖城、土城三城结合形成一体;另有水门、白马井等特别的军事设施设计。
现存的城垣、城门、城楼为清代修复所建,基本上保存了明代的形制规模和风格。古城墙东西长3.75km,南北宽1.2km,城墙高9m,周长约为11.3km,城墙内面积约4.47k㎡。整个城墙因地起伏,顺水迂回。这种形制的形成应该是与荆州南面邻接长江由关,它的水路和墙面均顺着江岸线延伸。荆州城东、西、北三面接陆地,南门与小东门接水,出门不远就是长江驳岸码头。
古城墙如此坚不可摧与它的建造方法和建造材料有直接关系。从建造方法上分析,荆州城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土城、砖城和水城。相传荆州早在秦始皇时出现城郭,据史料记载,土城是由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关羽所筑,高为8.5m,下底宽7.6m;砖城为五代十国时南平王高季兴所筑;经历了千年的风风雨雨,战乱纷争,城墙曾经三次被毁坏,现在所见的城墙是清朝顺治3年在明代旧城墙基础上复建的。
从建城材料上分析,砖块来源主要为各地分摊烧制,所以砖的质量良莠不齐,各地的砖块均要印上产地名和烧制年份,以备城墙出现问题时查找砖块产地。砖块的大小尺寸一般为110mm×190mm×380mm,青灰色为主。砖块用粘稠的米浆混合沙子制成类似沙浆的黏合剂,砖缝厚度一般为10~15mm,经历千年风吹雨打,烽火战乱,坚固如故。城墙的砌筑方法有点类似现在建房时设屋梁,在横向铺设砖块时,纵向铺设砖块承重。
(三)人文要素。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荆州的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科技发展都对楚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文学艺术方面有楚国敬鬼的远古神话,著名的南风楚声,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工艺美术方面有著名的漆画和帛画,鸟书虫序,木根雕艺和凤鸟篆刻等;音乐方面则有楚国编钟和罄瑟,文武巫书舞等;科技上发明了高超的纺织,还有由敬鬼神发展而来的天文历法。
二、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城市多数是按照规划建设的,有些城市虽然规划意图不明显,其自发形成的布局和路网系统也能反映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包含着城市的历史信息。作为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将古城现状的特色要素分为交通要素、经济要素、人居要素、建筑要素进行分析。
(一)交通要素。荆州古城现有三纵三横的九条主要道路贯通古城内部,在城内形成一个环路。纵向大、小北门仍然作为主要交通要道,横向东西两门一线贯通。主要道路整洁,车流人流井然,街道尺度与古城相适合。
(二)经济要素。目前荆州的经济状况属于我国地市级城市中中等水平。农业、轻工业、化工等产业并举。古城基本还是处于安静祥和的气氛里,商业气氛还不是特别浓厚。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我国其他中型城市还比较低。
(三)人居要素。在得胜街和三义街这两个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里,较于国内较早开发旅游的周庄和同里古镇,这里的居民生活相当平静,生活的状态真实的被保留下来,就像历史发展着它自己的路线一样原汁原味。不像有一些过度旅游开发后的居住区那般热闹和虚浮。经过整治的街区保留着明清的格局,虽然许多老房子古建筑都已经看不到它原来的样子,但是现在这样的环境仍然适合居民的生活状态。没有出现整片的仿清建筑居住区是值得庆幸的,未经过人工雕琢的环境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四)建筑要素。对古城的建筑保护,荆州市政府拿出了几条硬措施:一是将古城墙以北1000米范围内的现有区域划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区,在该区内不得新建任何建筑;二是将护城河外沿到城区内的土城脚划为绝对保护区,严禁新建一切与古城保护无关的建筑和工程设施;三是将砖城内50m,护城河外一定的空间范围划为重点保护区,以绿化为主,原有建筑物逐步拆迁或改建;四是控制了与护城河相连的荆沙河两岸建设,以形成城市中心地带的绿色走廊和水上旅游线;五是严格控制古城内的新建住宅项目,逐步疏散常住人口。环城公园围绕着古城垣,内建行车道,外辅步行道,“城墙上走人,内环道行车”。
三、从荆州古城看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周期,与人一样存在生命周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停的进行新陈代谢。作为城市肌肤的建筑,很自然的也会死亡、重生。所以,拆迁、重建、新建是城市更新的必然,在城市中人的生活才是城市的灵魂。对历史进行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目的一样,是为了让这灵魂在这机体中生生不息。城市是由经济和物质因素粘和起来的,不恢复城市的创造价值的能力,仅仅靠投资和一厢情愿保护住古城是不现实的。这样即使花巨资保护下来的也只是一堆建筑物,不是城市。
古城之所以值得保护,是因为它有某种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保护古城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利益。遵循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原则: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的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旧”,“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旧城改造将永远继续,“推陈”和“出新”永远相辅相成。真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就要形成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大环境,让人民有自主保护这种宝贵财富的意识,而不仅仅是去挽留表皮的衰老。
参考文献:
[1]邵甬,城市遗产的概念及其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
[2]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
[3]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4]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