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碳纤维材料加固框架柱的作用
2009-09-29张玮裴利剑金晶把石仓
张 玮 裴利剑 金 晶 把石仓
[摘要]近年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代替钢材已成为建筑材料发展的趋势之一。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碳纤维材料加固框架柱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得知当结构受到瞬时地震作用时,采用碳纤维材料对结构构件进行加固,可以提高构件吸收地震力,增强结构的延性性能。
[关键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碳纤维 材料 加固 框架柱
中图分类号:TQ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092-01
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FRP)代替钢材的外贴FRP片材(包括布和板)加固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
FRP材料由连续纤维和树脂基体复合而成,广泛应用于柱的外包加固技术。常用纤维种类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三种,常用树脂有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和乙烯酯树脂。
一、碳纤维加固材料的性能
(一)碳纤维材料的特点。1.高强高效:由于碳纤维材料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补强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强度、高模量的特点来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改善其受力性能,达到高效加固的目的。2.耐腐蚀性能及耐久性:碳纤维材料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酸碱盐等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因而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及耐久性,解决了其他加固方法所遇到的化学腐蚀问题。3.适用面广:碳纤维布是一种柔性材料,且可以任意地裁剪,所以这种加固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结构类型、各种结构形状和结构中的各种部位,且不改变结构形状及不影响结构外观。
(二)加固用碳纤维材料的基本要求。碳纤维加固材料由碳纤维与基体组成,加固用碳纤维应具有如下特性:1.高强度高模量,以提供有效的增强作用;2.单根纤维间强度变化小;3.在制造与处理过程中强度稳定并保持不变;
基体应保持如下功能:1.在使用寿命期内,将纤维紧密粘结在一起,保证纤维表面不受损伤;2.纤维能够均匀分散于基体中,能够阻止与延缓裂缝的产生;3.依靠胶结力与摩擦力将应力传递给纤维;4.纤维在化学性工艺与受热性能上相容。
二、ANSYS有限元分析
(一)混凝土单元-Solid65。Solid65单元是专门为混凝土、岩石等抗压能力远大于抗拉能力的非均匀材料开发的单元,它可以模拟混凝土中的加强钢筋(或玻璃纤维、型钢等),以及材料的拉裂和压溃现象。它是在三维8节点等参元Solid45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混凝土的材性参数(强度准则)和由弥散钢筋单元组成的整体式钢筋模型。
(二)钢筋单元-Link8。Link8单元是有着广泛的工程应用的杆单元,可以用来模拟桁架、缆索、连杆、弹簧等等。这种三维杆单元是杆轴方向的拉压单元,每个节点具有三个自由度:沿节点坐标系X、Y、Z方向的平动。就像在铰接结构中的表现一样,本单元不承受弯矩,故钢筋通常利用Link8单元进行模拟。钢筋为弹塑性材料,弹性阶段E=2х105MPa,V=0.3,其塑性性能采用Von Mises模型,以初始单轴屈服应力fy=355.4MPa
来确定。
(三)碳纤维布单元-Shell41。高强度、高模量是碳纤维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试验测定碳纤维布是脆性材料,没有屈服强度,只有极限强度,在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之前,应力应变关系为线弹性。
根据上面分析的特点,ANSYS中我们可采用Shell41单元。
在ANSYS中对Shell41模单元是这样描述的:只能承受拉力,没有弯曲、抗压能力。材料各向异性,在垂直方向材料没有强度,允许施加平面标准荷载。该单元每个节点都有六个自由度,在X,Y,Z方向上的位移和绕三轴的转动。
(四)基本假定。在有限元分析中,对计算模型采用一些简化有利于模型的计算,这些假设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本算例,采用以下假设。
1.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碳纤维布与混凝土之间有足够好的粘结,无相对滑移,变形协调,并由此而忽略粘结剂的影响。在对碳纤维布进行有限元建模时,在不考虑粘结层情况下,对碳纤维布材料直接划分单元,碳纤维单元节点与钢筋混凝土柱单元节点在受力方向上耦合;2.CFRP材料加固混凝土柱受压时,不考虑纤维布应变滞后,采用截面应变分布平截面假定;3.柱在达到受压承载力极限状态前,碳纤维布与混凝土之间不发生粘结、剥离破坏。
三、结论
根据已有的分析试验分析可知,采用碳纤维加固的框架柱刚度、强度都有一定提高,构件刚度提高可以改善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根据以上有限元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当结构受到瞬时地震作用时,采用碳纤维材料对结构构件进行加固,可以提高构件吸收地震力,增强结构的延性性能。对于一般的框架结构当使用功能改变时,采用碳纤维布加固后,可以使正常框架具备一定的强度、延性储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框架所作的一种安全储备。
参考文献:
[1]滕锦光、陈建飞、S.T.史密斯、林力等,FRP加固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涂智溢、马芹永,国外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补强结构的发展趋势,福建建材,2005.
[3]王文炜、赵国藩,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赵彤、刘明学、谢剑,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柱延性性能的评估与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8(23-4).
[5]赵彤、谢剑,碳纤维补强加固混凝土结构新技术[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