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与控制

2009-09-29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4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

钱 芳

[摘要]城市化快速发展增加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然而人们在满足城市空间需求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从空间发展内涵着手,首先根据空间发展规律,指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采用集聚型发展模式的必然性,再通过分析集聚型发展模式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体现出空间控制的重要性,并结合城市增长管理模式探讨空间管制的内涵和调控机制,从而提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合理处理空间发展与控制之间关系是创造理想空间环境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空间 集聚发展 空间管制 有机统一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096-02

一、概述

(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稳定阶段。初期阶段是指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达到占总人口30%的时期;中期阶段是指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60%或以上的时期;在稳定阶段中,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成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基本稳定。

(二)城市空间的概念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的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它是承载和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城市整体存在着城市内部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之分,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域空间不断扩展,城市活动越来越走向区域化,因此在这里的城市空间指的是包含城市内外部的整个城市地区的活动空间。

(三)总述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大约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规模的城市化将给城市空间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因此我们在积极发展城市物质空间的同时,也要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城市空间进行控制和管理,使城市空间在合理增长的同时,尽量减少其引发的城市、社会、生态等问题。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的发展

(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空间发展模式

1.空间发展规律

在空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很重要的基本规律即规模门槛定律,它是指城市空间本身规模不断扩大而越过一个门槛的时候,可以产生聚集效应,以促进空间的发展;但是规模效应不是无止境的,当空间规模上升到一定程度,即达到规模效应门槛的时候,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和资源、交通、土地等的限制,规模的负效应将超过规模的正效应,从而限制空间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在城市空间规模较小的时候,规模效应增长多为正效应;在城市空间规模较大的时候,规模效应会出现负效应,这主要与城市的人口、土地、就业、资源、房屋、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所综合形成的城市空间门槛有关。

2.城市空间集聚型发展模式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规模效应增长能够产生出正效应,城市通常都以紧凑、密度高的方式进行布局和发展。集聚发展能够产生强大的空间吸引力,增强城市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速空间发展。并且根据规模门槛规律,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如果过早的进行分散发展,城市将无法保证空间分散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城市的各项服务与管理也将无法跟上空间分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采用集聚型发展模式是适合空间发展规律的。

(二)集聚型发展模式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在进入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即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城市空间发展采取集聚型发展模式,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迅速的进行扩大,在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产生聚集效应,与此同时这种聚集效应亦反过来促进城市化向前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不同层面上的空间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空间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城乡体系的空间形态来看,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变的更加紧密;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可能形成多级中心(主中心、亚中心、次中心)的城市群带。

在城市化不断的快速发展下,城市集聚型发展亦存在着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当城市规模扩大到规模效应极限的时候,就会产生负作用,形成门槛效应。现在国内的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城市以“摊大饼”的模式不断的向外扩张,“城中村”的出现,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的极度拥挤,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农民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空间发展并不只是简单的空间扩张,而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措施来使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健康有序的发展。

综上所述,集聚型发展模式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是双元的,我们在考虑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空

间发展的内涵出发,以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使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在物质空间形态上得到共赢。

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城市空间的控制

(一)城市空间控制的必要性

城市空间集聚型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利益,但是在无形中也付出了城市无序蔓延、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加剧的代价。城市空间在不断增加的开发压力下,自发地向四周扩张,其边缘区不断受侵蚀,从而形成“墨渍状扩散”的空间形态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问题。因此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必须利用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对城市空间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城市空间在集聚模式下能够得到了合理有序的发展。

(二)利用空间管制进行调控

1.空间管制的含义和内容

空间管制则作为一种引导和控制区域资源分配、协调的手段,被引入城镇体系规划。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调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在空间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对一定区域内各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建设实施控制引导,以实现区域紧凑高效的增长。其内容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空间管制由于对区域空间利用控制的全覆盖,而成为了沟通、协调不同规划层次、行政单元利益主体的一种新型制度。

2.空间管制的方法

(1)根据不同的空间特色进行分区管制。通过不同的空间功能、资源特色、开发潜力,从空间范围上划定出不同的管制区域,制定相应空间利用引导对策和限制策略。各管制区以自身的发展特性要求为基础,依据实际发展建设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引导控制措施,包括定性要素控制和定量要素控制两类。

(2)多层次的进行空间协调。空间协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同一区域范围内,不同类型管制分区间的协调,表现为不同性质开发行为与资源保护的协调;其次是指超越行政辖区之外的管制协调,其实际操作难度往往大于前者。经济增长带来的地方实际经济利益导致了地方性管理政策的产生,使人们对于跨行政区划的重大空间资源的利用,难以产生共识。因此除制定相应规划对策外,更为重要是建立健全的行政协机制,以求在相互冲突的发展目标间寻求最佳平衡状态。

(3)在依据管理实施的基本理念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空间管制。不同区域范围和地方特色的空间管制具有多样性,但基于管制模式的内在规划机制应当具有同一性。例如区域、城乡一体化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设施共享与协调发展理念、动态弹性规划理念等都应当是管制实施的理论依据。由于不同的空间特色,空间管制规划内容呈现出广泛性和多样化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能面面俱到。不同类型的地域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在强调内在规划机制导向的基本管制问题的同时,应当制定符合该地区实际发展情况的空间管制。管制内容和引导控制手段是可扩展的,由内在规划机制加以认可、贯彻,并与多样化的各地域单体管制模式结合,利用空间协调控制手段使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与土地利用开发控制达成一致。

(三)总结

空间管制是增长管理的一种,它能够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解决由于市场运行机制所导致的公共利益缺失问题,协调地方政府利益矛盾,联合制定区域政策,通过促进空间的整合和治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克服不利因素,保证城市空间紧凑高效、健康有序的增长,促进区域整体空间的最优发展。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采用集聚型空间发展模式,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并发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环境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空间管制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加以引导和控制,使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需求,保证空间整体、综合、内生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发展。

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与控制的关系

快速的城市化在区域上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城市空间和区域空间的结合,城市发展出现了区域化、系统化等新现象,城市的聚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城市的空间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城市空间的快速膨胀过程中,人们忽视了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对发展度的把握,造成空间发展在区域上显得布局不合理、等级不明确、联系能力较弱,形成了有序和无序的混合状态,同时亦引发了大量的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等问题,例如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行为活动和空间模式的严重冲突;地区文化和传统生活日益消失;交通与居住等功能性障碍。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即在城市集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并不是在发展而只是简单的扩张。快速的城市化极大提高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力,而人们在满足城市空间需求力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我们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利用空间管制手段,根据不同的空间特色,制定出适合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的管制模式,使城市空间在扩张过程中,保证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共同前进,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城市空间发展。只有将城市空间发展与有效控制统一起来,才能在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得到和谐、健康、秩序的城市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3]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柴彦威,城市空间,北京:科学出版社.

[5]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编,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北京:地震出版社.

[6]闫小培,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城市规划,2004,3.

[7]闵希莹,“摊大饼”的追问,城市规划,2005,1.

[8]郑文含,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区域空间管制——以泰兴市为例,规划师,2005,3.

[9]张政,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离散与聚合德选择,规划师,2005,10.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理解和探究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探讨
转型期西安市城市空间重构的趋势与驱动机制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