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于斯

2009-09-28董祖斌

民族文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恩施土地母亲

董祖斌(土家族)

我生在恩施,长在恩施,至今已是三四十年的时光,就连高考后找个吃饭的“饭碗”亦是在恩施读的书,没有过“江”(长江)。除了出差,很少走出这片土地。恩施,对于我而言,也是“施恩”的土地,虽然古来这里名称一直在变化,叫做清化郡、沙渠县、施州等,都以文化化石般的状态记录了一段一段的历史。

恩施历史悠久,文明积淀深厚。一条清江在崇山峻岭之间鸡肠似的绕来绕去,青山绿山间,不时在芭蕉林、竹林边闪出一栋乌黑的吊脚楼,青丝长帕、西兰卡普把这里的男人女人装点得朴素而又艳丽。这条被载入郦道元《水经注》的清江因“水清十丈”而名,巴人始祖廪君就是在这条江上,掷矛浮舟,勇夺王位,然后溯流而上,把巴人的梦想、荣光与文化流泻到这一片广大的流域。也就是在恩施的这片土地上,廪君与盐水女神缔造了最浪漫与最残酷的爱情神话。随着时光的推移,清时的改土归流,在抗战时作为临时省会让这片土地几次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冲击,矗立在神州大地上第二个阶梯的这片山脉也成为抗战时“鄂西会战”中阻断日军的屏障,从而扭转了战局,石碑岭成为书写这段可歌可泣战事的天然碑志。

我生在恩施,长在恩施,骨子里有清江的柔波,也有武陵的傲骨。我因工作关系及爱好写写画画,偶尔会被叫去为恩施写写市情简介、招商小册,写些关于人文风景的文字 ,经常在下笔之时,由惶恐到恣意,由生疏到流畅,充满了书写的快感与情绪的兴奋。恩施已化为我心中的情愫,笔下的感情。我甚至有时候会矫情而狂傲地想,恩施,是镌刻在我骨头上的碑铭,是我融入黄土后的考古密码,是祖辈通过血脉遗传给我并由我遗传下去的DNA,是“巴蛮”的亘古标志。

恩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并不仅仅表现为处在北纬30度线上,与世界上几大文明发达地区几乎处在同一纬度,更奇特的是有其神奇独特的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独特生死观、爱情观等。

经过与自然风雨、与封建王朝、与外敌倭寇的不懈斗争,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更多的祖先心理行走的足迹。为了民族的兴旺发达,创造并留下了灿烂的土司文化。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土家儿郎远征沿海,搏下“东南第一功”。从祈求的傩戏到建吊脚楼,还有土家女儿会、摆手舞、椎牛节、山民歌、竹枝词、拉纤号子、薅草锣鼓、撒儿荷、哭嫁等文化事象,这片土地也因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永恒的关注与研究对象。

我生在这片土地,长在这片土地。天空中飘落的雨雪,呼吸的空气,地上的花草树木都把这些文化因子与气息一丝丝地沁入到我的肌体与思想中,形成一种与血肉一样的细胞物质。

曾经在毕业后走到海边,有过一段打工的日子,而且在他乡第一次过春节,对家乡以域外遥望的姿态进行过审视。我才发现,走出恩施,那一份隐藏的牵挂与眷念,竟然是那样真实与执著。我曾经努力以一种宽恕与包容的心态调整自己,但收效甚微。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一种文化惯性被阻住,忽然觉出一种失落与落寞。抛开所有游子共有的离愁别绪,我发现,恩施独特的文化引力是我产生这种情感的主因。恩施这种鸟鸣山涧般的纯朴,在浮嚣的沿海都市难以立足;恩施这种敢拼敢搏的精神以及勇于跋山涉水的禀性却又是永远不败的底气!我的眼看惯了绿水青山,不习惯水泥钢筋的森林;我的耳听惯了鸟语泉鸣,不习惯汽笛音箱;我的胃吃惯了合渣腊肉,不习惯腥浓海味。在一望无边的海、一望无际的平原、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市里,《龙船调》、《黄四姐》以及成山成海的山民歌都无法唱和,没有回声,也没有应答。回家,成为一种本能与理性。

我生在恩施,长在恩施。在这片土地上感悟痛苦与快乐、短暂与永恒。

从长辈的口中,我知道母亲唱着哭嫁歌,辞别双亲来到父亲身边,唯一的财富就是一缸土豆。哭嫁歌唱得好悠长。外婆在母亲很小时就已去世,母亲自小就没上学,小小年纪撑起了一个家。舅舅都长大了,母亲又要到另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开始新一次的创业,哭嫁歌唱完后,母亲不再流泪,在二十多亩地上与父亲精心耕耘着日子。我们七兄妹相继出生,相继高考,相继就业,相继结婚生子,他们仍然守在老家,姐姐们出嫁时已都是“单位人”,结婚按“时尚”方法办了,没有了“哭嫁”的伤心,母亲仍然眼角湿润。母亲把我们当作种子,种成了她的收获。我从身材弱小的母亲身上,认识到这片土地的温柔、宽容、善良、美丽与坚韧。恩施是一片母性的土地,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可爱的孩子,一共是380万个兄弟姐妹。

我生在恩施,长在恩施,平静地看着生与死。我看到老人们一个个故去,没有伤心欲绝的悲痛。在吊脚楼的院子里,儿孙们、宾客们围着躺在棺材里的老人跳着唱着,用一种叫“撒叶儿嗬”的艺术形式表达着“新生”的欢悦。这些舞姿里,还残留着“巴人歌舞以凌殷人”的英姿,还残留着“茅古斯”、“傩舞”的印痕,这种舞蹈,如今已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祖先们累积的这种寄托情感、追思的艺术正在日渐枯萎中辉煌。一样正经历着复苏的还有摆手舞、八宝铜铃、滚龙莲湘、丝弦锣鼓、南堂灯傩柳子戏等。在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恩施多达一二十项,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也是这片土地及其上的人民智慧与奋斗的结晶,它们不仅是这片土地上的标志,也是这片土地的文化亮点与文化卖点。

这是一片历史的土地,也是一片希望的土地,我融入其中,有荣耀、有欣慰,也有激动与憧憬。

当背力的“力子”、拉纤的“纤夫”、放排的“排客”走完街道、纤道、栈道、闯滩劈浪后,一幅崭新的画面呈现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已经变化,那些让我熟视无睹、屡见不鲜的物事一下子变得珍贵起来。谈情说爱买卖货物的女儿会火了,万仞绝壁古为天堑的大峡谷火了,旷古幽深的腾龙洞火了,平淡无奇修建久久的仙佛寺香火旺了,创造“田氏一家言”的屏山热闹了,神农溪的纤夫不再是演绎苦难的象征……一些被冠以“世界第一”、“中国第一”、“湖北第一”或“最”字的头衔漫天而来,这片土地一时手足无措。更好的是在西部大开发中,这片土地被整体纳入,成为西部大开发中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这里的发展与变化清晰地反映在中南海的办公桌上。

几代人的梦想也在这一个时代圆了,铁路、高速公路都穿越了这片土地,尽管桥隧比达60%,尽管地质条件前所未遇,但是,两路就像一根大动脉,把这片土地与外界连通,一同律动。我作为这片土地上的生长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与时代同节奏的律动。而正在努力建设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园更是把生态文明、绿色繁荣推向新的高度,绿水青山都化为金山银山。

我生长在恩施,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她的变化。

我生长在恩施,每时每刻都在努力支持着她的发展,从各个不同的岗位上我都用爱创造着自己的真诚与感动。

我与恩施是孩子与母亲,水滴与大海的关系,并连接着前世、今生与未来。

猜你喜欢

恩施土地母亲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盛夏的离别
飞檐走壁
恩施富硒土豆丰收
给母亲的信
家的团圆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