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犯罪与情景预防理论的运用

2009-09-28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5期

陈 汀 李 芽

摘要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犯罪率也在急剧增长。对此,我们必须拓宽犯罪预防和控制的思路,除了传统的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之外,加强情景预防的运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高犯罪率 犯罪控制 情景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156-02

一、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高犯罪率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令城市居民关注的是,我国城市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直接威胁到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

城市的高犯罪率一直是世界各国所普遍头痛的问题,也是犯罪学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城市的高犯罪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现象。按照世界各国的普遍经验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目前,我国正好处于这个阶段,并有持续的趋势。并且我国当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为突出,有资料显示,我国基尼系数早在1994年就超过0.4的警戒线,之后更是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这是城市高犯罪率的深层原因之一。

其二,城市人口的密集性、异质性和流动性易于诱发犯罪。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我国城市人口密集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了犯罪率的升高。根据相关的调查,人口密度越高,居住密度越高,犯罪发生率也相应提高。其原因不难理解,首先,密集的人口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侵害对象;其次,人口密度过高,会引起人情绪的变化,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难以协调,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最后,人口密集还使犯罪者获得更好的犯罪机会以及有利于犯罪后的逃跑。

另外,我们还不能忽略城市社会人口结构的异质性对犯罪的负面影响。职业的差异、贫富的悬殊、大量的流动人口造成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带来了文化的、经济利益上的、甚至宗教信仰上的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如果社会政策失调,这些冲突常会激化成犯罪行为。和部分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社会的异质程度并不显著,但最近十余年来,却有了相当迅速的提高。一方面,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城市,因生活、文化习惯的不同,加之部分人谋生艰难,极易因和主流社会的利益冲突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我国城市社会阶层本身也在分化之中,开始出现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并且这种贫富差距还在扩大。城市人口结构上的异质性的加大,不但是潜在的犯罪诱发因素,同时也造成犯罪控制能力的削弱和社会共同意识的弱化,使得我国城市犯罪迅速增长,且控制难度加大。

其三,城市作为财富集中地,为犯罪提供了犯罪对象。据统计,城市的各类犯罪中,以盗窃罪所占比例为最高。因为犯罪的发生需要犯罪对象的存在,而城市作为物质财富集中地,则为犯罪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这同时也是抢劫、贪污、挪用公款等财产方面的犯罪在城市相对集中的原因。

其四,城市的空间环境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便利。由于城市土地利用量有限,为了缓解土地利用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大量采用高层建筑和地下街道等人工设施,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犯罪易发的缺陷。

高层住宅等建筑物,因为人员的流动量会依住宅层次的升高而逐步减少,因此呈现出对犯罪活动的监视性弱化的特点,这给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高层建筑物人际冷漠,单元之间彻底隔离也是诱发犯罪的因素之一。

城市的地下通道,地下铁等地下设施是犯罪易发的另一地带。其人员流动量大,人员过密集中又不易疏散的特点,有利于犯罪和之后的逃离。

另外,我国城市管理的严重滞后,管理者对城市发展后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社会的高犯罪率,具有极为复杂的原因。那么,城市犯罪控制手段就不能过于单一,应该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因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当然从长远来看,减小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削弱贫富悬殊,增加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减少对外来人口制度性歧视,健全劳动和就业保障制度等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高犯罪率问题,但无疑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无法解决我国目前紧迫的城市安全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对当前城市的犯罪控制而言,可以借鉴英国的犯罪预防模式:在兼顾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的同时,将犯罪预防的重点转向情景预防。英国内政部从20世纪80代年中期开始,即将情景预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其效果是显著的,根据英国内政部1998年公布的犯罪统计数字看,从1993年到1997年,英国犯罪数量连续5年下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英国有着差异,这可能会导致情景预防在我国的实施效果不如英国显著,但是通过环境设计提高监视度,减少犯罪机会的情景预防方法,无疑是目前成本最小、最现实也最易见到效果的犯罪控制措施。

二、情景犯罪预防的理论体系

犯罪的情景预防是指,鉴于时空、机会、条件等因素对犯罪人理性抉择和犯罪决策的影响,通过分析“人在什么情景下最容易犯罪”,针对某些特定的犯罪设计出一种较为系统或常设的方法对犯罪可能利用的环境加以规划和管理,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和成本,减少可能的犯罪回报及各种目标物对犯罪人产生吸引力的途径,以达到事前预防犯罪效果的一种犯罪控制方法。

情境预防理论的发展奠基于三大理论支柱: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以及环境犯罪学理论。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人是有理性的、会思考的人,犯罪是犯罪人对犯罪收益和风险经过理智思考或决策后进行的行为。当犯罪人认为收益超过风险与辛苦时,犯罪就可能发生。日常活动理论则认为犯罪是由可能的犯罪人、合适目标和缺乏犯罪抑止物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且社会的变化(包括工作、休闲方式的改变)可以使一些犯罪机会发生重大改变。环境犯罪学则主要强调环境因素对犯罪的影响,指出犯罪的类型和发案率大小总是与具体的时空条件相联系,特定时空条件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诱发或刺激作用。其中,纽曼的防卫空间理论认为,没有作案的目标和条件,犯罪就不可能发生,所以,建立一种本身具有预防作用的,对居民和潜在犯罪都有影响的建筑模式,进行减少死角、加强监控并降低逃脱机会的防卫空间设计可以有效的抑制犯罪。杰弗里的防卫环境设计理论则认为,犯罪预防应该考虑犯罪发生的环境和犯罪人之间互动的特性。因此,妥善的都市环境设计和规划,可以消弭人际之间的隔阂、隐匿,增加人际之间的互动,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情境预防的三大理论基础互为补充,通过犯罪人的主观体验、被害人、犯罪环境三者的互动关系,解释了机会、环境与条件对犯罪生成的刺激作用,以及通过情境控制对犯罪预防的可行性,对情景预防理论的发展及实践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情景预防的具体措施

情境犯罪预防在各国,通过结合其他有关理论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现已发展出五大类共二十五项具体的方法。

(一)提高犯罪难度

1.目标物强化,如为了防止盗窃,倡导安装汽车方向盘锁,防盗玻璃;2.通道入口控制,如使用公寓大厦对讲机,电子门禁卡;3.离场示证,如为增加罪犯逃离现场的难度,建立出门验票制度,超市使用货物电子条形码;4.转移犯罪人,如关闭某些经常发生滋事的酒馆,使罪犯无从聚集;5.控制犯罪工具或者武器,如枪支管制,禁用被盗的手提电话。

(二)提高犯罪风险

1.强化保护,如提倡养成警觉的日常习惯;建立“蚕茧式”社区守望;2.协助自然监控,如广设路灯,设计防卫空间;3.减少陌生人介入,如为保证校园安全,要求学生穿校服,防止不法人员混入校园;4.实行定点管理,如防止公共汽车犯罪,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使用闭路电视;5.加强正式监控,如交通灯口设置自动摄像。

(三)降低犯罪回报

1.隐藏目标,如为防止汽车失窃,不在路边停车;2.移动目标,如为防止电话费诈骗,使用预付金额的电话卡;3.财产标识,如为了防止汽车失窃,实行汽车牌照制度,并对汽车部件实行标记;4.破坏不法市场,这往往表现为加强对某些合法市场的管理,以阻碍不法因素的入侵,如加强对典当商店的管理;5.排除犯罪利益,如为防止超速驾驶,设置减速路障。

(四)减少犯罪刺激

1.减轻公众的挫折与压力感,如在公共场合播发柔和的音乐,设置柔和的灯光;2.避免冲突,如为防止球迷冲突,设置围栏隔离敌对的球迷;3.减少情绪性冲动,如控制暴力、色情的文学描写,禁止种族辱骂;4.消除同伙压力,如为防止青少年迫于同伙压力而犯罪,向他们灌输“拒绝并无不妥”的思想,并且驱逐校园中的肇事分子;5.减少犯罪模仿,如为防止青少年模仿恶意破坏行为,对公共场所的恶意破坏损害迅速修复。

(五)排除犯罪借口

1.建立规则,如建立饭店住宿规范;2.设立告示,如在敏感地点设立告示“禁止停车”、“熄灭营火”,杜绝疏忽大意的借口;3.激励道德意识,如为防止超速犯罪,在路边设置速度显示板;4.帮助守法,如为防止随地丢秽,应当广设垃圾筒;5.控制毒品和酒,如在酒吧中设立酒精测定计,干扰毒品和酒的供给,倡导无酒精的社交活动。

四、加强情景预防在我国的运用

综合治理是我国当前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但是重点强调的是司法预防、治安预防和社会预防。其中,司法预防对犯罪预防应起决定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的现状是,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破案率和惩处率较低、司法腐败长期无法遏制,所以从目前来看,司法预防对减少犯罪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治安预防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行政管理行为,但执法部门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容易因为某些人为因素而滥用行政权力,导致丧失群众的配合变得名存实亡。社会预防强调的是通过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完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犯罪。但一方面这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程,另一方面由于它所要求的社会改良与其他社会目标往往会存在冲突,所以难以收到即时的效果。

而情景预防看似治标不治本,不过它简易、实用,其实施无需投入过多的专业人力和国家财政资源,只需在城建规划与日常生活管理过程中进行适当注意,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而且由于情景预防需要公民的广泛、主动参与,又能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使犯罪预防更为全面、有力。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正是进行情景预防规划的有利契机。所以,在我国目前犯罪率增长很快,社会治安状况严峻,百姓普遍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在“下大力气解决当前社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务求尽快收到明显成效”要求下,在进行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的同时,放更多的精力在情景预防上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当然仍有不少人对情景预防在我国能起到的实际效果心存疑虑,其理由有:

第一,我国城市社会状况和西方发达国家差异甚大,在我国进行情景预防恐怕难以收到相同的效果。

笔者认为,虽然我们要借鉴外国的相关经验,但绝不能简单的采用“拿来主义”,必定要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找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做法,得到最好的结果。而且目前,我国犯罪的增多,原因复杂,既有犯罪动机扩张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控制机制相对弱化方面的因素,更有适于罪犯作案的目标和机会增多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强化情景预防,减少易于犯罪分子作案的机会和条件,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情境预防所采用的目标加固成本往往很大,但是,针对刑事损害或恶意破坏这样一些犯罪,其作用可能是有限的。

笔者的看法是,实际上我们并不能指望某一种犯罪预防措施具有全能的效果,情景预防的目标也更多的指向机会犯罪而已。要全面预防和控制犯罪,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

第三,情景预防可能只是导致犯罪转移或称犯罪置换,即犯罪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从某些目标转向另外一些目标, 并不会造成整个犯罪率的降低和减少。

据有关研究,犯罪转移在受到强烈动机驱使的专门化犯罪中,例如银行抢劫,最为明显, 但是,在机会性犯罪中很少发生。[5]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罪犯都是机会犯,往往是由于强烈的环境刺激作用的结果,一旦这种刺激不复存在,行为人也不会刻意去寻找犯罪机会,创造犯罪条件。

参考文献:

[1]董士昙,刘琪.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3).

[2]庄劲,廖万里.犯罪预防体系的第三支柱—西方国家犯罪情境预防的策略.犯罪研究.2005(2).

[3][英]Ronatd Blackburn.犯罪行为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