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2009-09-28韩云霞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6期

摘要: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要具备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政府有效的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是否应该成为“世界工厂”,这些问题在国内外经济界和理论界引起了很多争论。文章首先从“世界工厂”的定义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市场环境

中图分类号:C9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080-02

何为“世界工厂”?简言之,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显然,“世界工厂”与工业化不同,它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要具备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政府有效的政策。

一、中国制造业现状以及向“世界工厂”发展所占有的优势

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方面所占有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并且成本低

近几年,高等院校每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普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二)中国社会与政治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充满活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并日益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划接轨。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能够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

(三)工业配套能力强

目前除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都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同类产品。

(四)国内有广阔的市场

中国的家电、电子通信设备产量迅速增长并进入世界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广阔的国内市场既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形成,又促进了国内竞争和技术进步。

二、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1.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和税收,增加了劳动就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发达国家的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无疑有利于减缓中国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将催生中国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对于中国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有利的。中国制造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的。外商带来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经验,可以弥补我国目前在科研成果应用方面上的不足,将有利的促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大系统之中。

3.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打破了国内某些领域原有的垄断和低效率的市场格局,带来了竞争活力,为中国企业进入全球研发、生产、销售和配套网络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二)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自然资源的超限利用。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大量耗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发达国家大大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进口,节约了本土资源,还节约了外汇、提高了效率,树立了形象、增强了影响力。而与此同时,中国自然资源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其超限利用。

2.环境治理压力增大。发达国家在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相对低污染的生产方式留在了本土,将相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从而增大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压力。

3.经济危机风险增大。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对中国来说不利于培育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4.工人权益容易受到损害。必须看到,外国企业看重的主要是中国庞大的不可想象的人力资源,以降低成本的方式来牟取高额利润。一些地方政府在劳资纠纷的过程中,也多为资方说话,工人的权益很难保障。

我们应趋利避害,以市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良好的服务换取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但同时必须坚持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原则,坚持在较高标准的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三、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却是与中国企业调整竞争战略、加强自身实力分不开的。为加快中国制造业在中国特色的世界工厂之路上的发展步伐,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可以采取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产品并进、创新和引进机制并举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保持高新技术产品自身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科技兴贸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以高科技技术装备传统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继续扩大制造业贸易规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制造业贸易结构

拉紧拉长出口产业链条,占据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同时规范国内市场竞争秩序,建立以国内统一市场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的合理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协调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推动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挥民营资本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量化分析》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在196个工业行业中有192个行业的国有经济现实控制力都超过了理想值,都应该不同程度的进行战略收缩。非国有经济的民间资本不仅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大有作为,而且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四)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和监管,抓紧制定出台反垄断法

外商投资并购化发展趋势有可能减少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从而增加外资市场的影响力,并可能形成实质性的市场垄断,进而阻碍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因此,我国应当审时度势,尽快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防止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寡头垄断行为。

(五)继续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同时必须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要正确处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外资质量的关系,扩大规模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提高质量为扩大规模提供保障和动力。

四、结语

中国虽然确实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条件,这些年也在加快发展的步伐,但我们离“世界工厂”的标准距离还很远,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还是需要做很多的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加快走向中国特色“世界工厂”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水平,使我国快速、健康的向“世界工厂”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永图.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6,(2).

[2]陈健.“中国制造”呼唤高素质技工人才[J].民主,2004,(7).

[3]樊纲.世界工厂:中国的千年大机遇[J].新闻周刊,2002,(25).

作者简介:韩云霞(1979-),女,山东博兴人,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