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康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2009-09-28肖翰斌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6期
关键词:工业化实践信息化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理论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决策,是我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探究小康社会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发展;信息化;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047-02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小康这一概念;到80年代中期,党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小康列入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新世纪之初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又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实践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探究小康社会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小康是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

小康是一种社会模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于《诗·大雅·民劳》篇中首次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之词后,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阐释“小康”思想。孔子把上古时代的黄帝、尧、舜所治理的以“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为“大同”,是最为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大道既隐”,出现了私有和“家天下”,战争也由此而起。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因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很重视礼,以礼为标准决定是非,成就信用,惩罚过失,倡导仁受,讲究谦让,其社会也能达到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可见,孔子把“六君子”所治理的社会状态称之为“小康”。在孔子眼里,小康社会虽比不上“大同”,但要比孔子所处的混乱时代要好多了。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描绘的一个农户小康生活是:“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还描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可以理解为虽不言富,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到了宋代,洪迈还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渴望“然久困于穷,翼以小康”,强烈地表达了对脱贫奔小康的企盼。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用狐鬼故事讲述“小康之家”:“妻言:‘自汝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云”。此语成为后人“小康之家”的俗谓。清末儒家学者康有为写了一本《大同书》,书中提出了人类历史必然按照拨乱、小康、大同三个阶段的顺序而进化。

古往今来,“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述语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并且逐步地向人们基本生活状态转移,越来越多地被解释为“略有资产,足以自给之境”、“谓经济比较宽裕”、“经济较宽裕,可以不愁温饱”等等。小康社会既是祖国历代仁人志士持久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构成了当代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

二、邓小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小康思想,开始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衍承中国“小康”之词,开始设计中国现代“小康”社会。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发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小康思想的新论,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状态。”(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邓小平此时的现代小康概念,不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天下为家”的农耕社会,不是以儒家文化中的礼治为特征的封建社会,当然也非“大工”、“大商”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它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人民丰衣足食、生活较为富裕的历史时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实践,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纵观全局,看准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出的历史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国外形势与国内建设的实际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5%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新世纪之初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

(一)发展目标全面

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

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

(三)全面参与

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

(四)水平更高

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的阶段。进入“小康社会”也和解决温饱一样,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阶段性目标,而最终目标是成为“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建设的过程既是丰富、充实、提高小康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完成之时,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日。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胜利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完全可以实现,而且有望提前实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特点

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

1.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依据,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对党的十六大目标的充实、完善和深化,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2.增强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要求是党的十七大对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重要特点。我国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矛盾。我们党必须从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才能顺利突破发展的阶段性瓶颈制约,推动我国发展跃升到新水平。要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角度,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现实指向和重要内涵。

3.从基本国情出发,使目标具有可行性。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也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完成,提出的要求必须实现。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按照这一新的更高要求努力奋斗,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然还需要一个艰苦奋斗的一过程。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导向,坚定信心、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2]高伯文.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

[3]吕书正.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J].宁夏党校学报,2000,(1).

作者简介:肖翰斌(1960-),男,福建将乐人,福建省将乐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法律政策。

猜你喜欢

工业化实践信息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