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2009-09-28戈玲玲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

欧 敏 戈玲玲

[摘要]本文以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孙致礼先生所译《傲慢与偏见》为文本来阐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关键词]四步骤理论;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

一、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小说中最富喜剧色彩的一部。它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洋溢着机智和幽默。这吸引了广大学者对它进行翻译并研究。早在50年代,王科一先生的中译本就已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因此,重译《傲慢与偏见》就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困难,既要避免雷同之处,又要在译笔和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建树,这样才能为读者所接受。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孙致礼先生的译本。在动手重译《傲慢与偏见》之初,孙先生就曾给自己提出三条要求:一要忠实准确,二要生动传神,三要晓畅自如,所以当他的译本终于在1990年8月底问世时,当即在出版界和读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许多学者对它的中译本进行了各种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将从阐释学的理论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译文当中的体现,而阐释学尤以乔治斯坦纳的四步骤理论为代表。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的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并以大量的实例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译文中来体现的。

二、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或哲学。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阐释的主体(读者或接受者)还是客体(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因此有其无法消除的历史性。”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而所谓偏见是指在一切对于事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考察之前所给予的一种判断。在传统阐释学中,偏见是阐释者应尽力克服的,以达到对文本客观的理解;而哲学阐释学则认为,偏见是理解的前提条件,“任何人在进入阐释过程中都不是如同一块白板,他/她肯定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意识、道德伦理等进入阐释过程中去。”

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他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在他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模式即阐释的运作,把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在“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语本色,因而此时“补偿”就显得非常必要。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首先通过审美判断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判断、情感、想象等文学能力,解读原语文本中的空白;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而对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语言风格,如何传达异域文化的意蕴,译者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其文学创造性也达到最大值。最后译者要尽力恢复译作与原作的平衡。

三、基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

斯坦纳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始于译者对译本的“信任”和选择,即译者首先认同对原文本的翻译是有意义的或可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信任”和选择源于译者对原文本的评价和认识、译者自身语言文化能力和个性爱好以及其翻译策略和目标等多种因索。作为翻译第二步的“侵入”在斯坦纳看来“永远都是有偏见的,是对原作者意图和视域无法避免的攻击”,因为“译者无法不对他的时代和背景妥协”。然而译者的“侵入”却是积极的,它使译入语读者得以接近原作者的视域,并使原作在译入语中获得了第二生命。第三步骤就是“输入”,在这里译者把自己的语言和理解的意义输入到原作中去。斯坦纳提出了译者对原作的侵入和译作输入之后,损失是不可避免了,弥补成为必要,也是积极的。完整的翻译四步骤必须以“补偿”作为终结。斯坦纳指出翻译中译者的“侵入”和“输入”会无可避免地造成原文各方面的损失,因此译者必须尽力“弥补以恢复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平衡”。完美的翻译永远都不可能存在,然而正是译者们做出“补偿”的努力缩短了我们与“完美”翻译的距离。在本文中,作者将以大量的实例来阐释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这四个步骤中体现出来。

1、信任

如上所述,阐释翻译的第一步便是信任,即作者认为他所选取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孙致礼先生对《傲慢与偏见》选取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有着极高的文学地位。“英国文学在最近一又四分之三世纪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有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这句话出自美国颇负盛名的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包含了对简•奥斯丁(1775- 1817)的高度评价,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而韦伯词典中收录的Janeite(对Jane Austen作品的热烈崇拜者)一词更是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简•奥斯丁及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孙致礼先生曾言:“我作为文学爱好者最喜爱的书是《傲慢与偏见》,而作为翻译爱好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翻译这本名著。”在译林出版社帮助下他如愿以偿,译本于1990年面世,反响甚好。

2、侵入

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由于受到“偏见”的影响和制约,任何译者的理解都是历史性的,任何译者都无法完全客观地再现原文或穷尽对原文的理解。对原文的不同解读构成了对原文的侵入,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文将主要从译文中体现的译者的语言能力来对译者对原文的“侵入”进行分析。

1)Without thinking highly either of men or of matrimony,marriage had always been her object;it was the only honourable provision for well-educated young women of small fortune,and however uncertain of giving happiness,must be their pleasanted preservative from want.(Austen,1991:28)

她并不大看重男人和婚姻生活,但是嫁人却是她的一贯目标;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却没有多少财产的青年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出路;尽管出嫁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宜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孙致礼,2000:116)

在此,对于原文中的“marriage”一词,在译文中译者以“嫁人”和“出嫁”来诠释。显然译者非常好地理解了原文,并且巧妙地避免了用词的重复又完整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

2)…Elizabeth continued her walk alone,crossing field after at a quick pace,jumping over stiles and springing over puddles with impatient activity,and findingherself at last within view of the house,with weary ankles,dirty stockings,and a faceglowing with the warmth of exercise.(Austen,1991:23)

……伊莉沙白独自往前赶,只见她急急忙忙,脚步匆匆,穿过一块块田地,跨过一道道栅栏,跳过一个个水洼,最后终于看见了那幢房子。这时,她已经两腿酸软,袜子上沾满了泥浆,脸上累得通红。(孙致礼,2000:32)

这一段文字可能是奥斯汀在整本书中所描写的最剧烈的运动了。这一段叙述极具节奏感,并且从伊丽莎白匆匆的步子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她生病的姐姐简的忧虑及担心。译文采用了动态的词语如“穿过”、“跨过”、“翻过”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她动作的迅速。“一片片”、“一快快”、“一道道”、“一个个”则犹如歌词一般能带给读者美妙的乐感。从这些我们都能看出译者对原文理解的透彻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3、吸纳

作为阐释翻译的第三阶段,吸收是表达阶段而对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不同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把新的成分吸收到译入语中来。以下从文体的更改及四字短语的运用这两个方面来说明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阶段的体现。

(1)古典文体。使用不同的文体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讲,译者会因为自己的需要更改原文的文体而使用自己的文体。下面将用几个例子来说明孙致礼先生在这个方面是怎样来处理的。

3)I feel myself called upon relationship,and my situation in life,to condole with you on the grievous affliction you are now suffering under,of which we were yesterday informed by a letter from Hertfordshire.Be assured,my dear Sir,that Mrs.Collins and myself sincerely sympathize.With you,and all your respectable family,in your present distress,which must be of the bitterest kind,because proceeding from accuse which no time can remove.No arguments shall be wanting on my part,that can alleviate so severe a misfortune;or that may comfort you,under a circumstance that must be,of all others most afflicting to a parent's mind…。(Austen,1991:330)

昨接赫特福得来信,获悉先生忧心惨切,在下看在自身名分和彼此亲戚的情谊,谨向先生聊申悼惜之意。乞请先生放心,在下与内人对先生与尊府老少深表同情。此次不幸起因于永无清洗之耻辱,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先生遭此大难,定感忧心如煎,在下唯有多方开解,始可聊宽尊怀……(孙致礼,2000:267)

原文来自小说当中的一封信。当Gardiner先生听闻莉迪亚的私奔后,他写了一封信给班纳特先生并试图安慰他。当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文字都充满了谴责之意。信中采用的语言过时而僵硬的,也就是说,虽然Gardiner先生试图安慰班纳特先生,但是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到他对班纳特先生的谴责,谴责他让自己的女儿发生了私奔这样的尽失颜面的事情。译者将英文当中很正式的文体用中文的古典文体表现出来,在读者看来产生了英文之相对于英文读者说产生的同样的效果。而在本文作者读过的几个译本当中,也只有孙先生的译文是最合适最接近原文的。

(2)四字短语的使用。成语是中国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国文化传承信息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古代中国流传下来的成语是中国人性特征的维他命。”(杨义)在孙的译文当中,他常常会使用四字短语,这使得文章显得流畅并让人印象深刻。

4)But his pride,his abominable pride,his shameless avowal of what he had done with respect to Jane,his unpardonable assurance in acknowledging,though he could not justify it,and the unfeeling manner in which he had mentioned Mr.Wickham…

(Austen,1991:183)

但是,他为人傲慢,而且傲慢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居然恬不知耻地承认他破坏了简的好事,承认的过程中虽然不能自圆其说,却流露出一种无可宽恕的狂妄神气,还有他提起威克姆先生时,根本是满不在乎……(孙致礼,2000:267)

译文中总共用了四个四字短语“令人发指”、“恬不知耻”、“自圆其说”及“满不在乎”来表达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傲慢的态度以及他对简与威克姆先生所做过的事情的痛恨之情。“justify”的意思是“to give a good reason for something,or to explain satisfactorily”,所以作者要怎样来在中文里找一个合适的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先生借用了中文中的“自圆其说”不仅完全体现了原文说要传达的意思,同时也体现了译者极高的中文造诣。

4、补偿

正如斯坦纳所说,任何一个翻译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前三个步骤中,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作者的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翻译手段都可能造成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些信息的丧失,因此,补偿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就必不可少。译者可采用不同的手段来补偿前面的损失。孙先生主要是通过加注来进行补偿。以下略举一例进行阐释。

5)Morris immediately;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as,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Austen,1991:4)

当下就和莫里斯先生讲妥了;他打算赶在米迎勒节①以前打发几个佣人先住进来。

① 米迩勒节:9月29日,英国四个结帐日之一。雇佣用人多在此日,租约也多于此日。(孙致礼,2000:4)

“Michaelmas”与它的含义对中国的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在译文当中,译者通过加注的办法告知了读者它的确切的意思以及人们在这一天都要做些什么,这样就使得中国读者对这个节日非常的清楚明了。英国的文化及风俗习惯就通过这些加注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四、结语

本文借助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对比分析了《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本,以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希望通过以上析评,能为译本分析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Z].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Steiner,George.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3]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Z].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杨义.http://www.cn99.com/ cgi-bin/get/sts?listcode =shuzhai.

[5]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16-19.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傲慢与偏见》中语言特色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