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民法人名誉权的保护

2009-09-28王燕萍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4期
关键词:女警察名誉权名誉

王燕萍

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保障人民权利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同时也负有尊重他人人格尊严、不得侵害他人名誉的义务。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两个成功的新闻舆论监督案例的分析,得出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对行为人主体不进行人身攻击是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民、法人名誉权保护得以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舆论监督 名誉权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38-01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物、社会事物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笔者认为,这些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新闻舆论监督。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新闻工作者既享有新闻舆论监督权,同时也负有尊重他人人格尊严、不得侵害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的法定义务。实践中如何把握既充分享用权利,又严格承担义务这个尺度,至关重要。笔者曾在某新闻单位担任法律顾问十余年,对新闻舆论监督和公民、法人名誉权的保护颇有感触。我认为,要想把握好权利和义务这个尺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法律要保护的名誉权。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权利人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具体到名誉,它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公民的名誉,是指自然人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法人的名誉,表示社会的信誉,这种信誉是法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它整个工作、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名誉,反映了社会对它的生产、产品、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往往对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发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说名誉权是民事主体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是受法律严格保护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个人或每个单位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名誉,都是其人格和信誉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公众对其自身表现的客观评价,它不取决于主体内在的情感如何。所以,法律要保护的只能是名誉,而不是名誉感。

另外,舆论监督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措施。如果舆论监督不能正常进行,社会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更新的蓬勃生机,从而也就不可能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因此,当人格权和舆论监督权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的时候,法律的天平应倾斜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一方。

比如,新闻工作者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披露社会阴暗面,揭露、批评一些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不良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属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批评的事实是真实的,则被批评者就不能以其名誉受到损害、个人秘密受到披露而要求他人承担名誉侵权的责任。尽管正当的舆论批评在效果上会影响到被批评者的名誉,但事实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下降,以及他们名誉的贬损,并不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批评造成的,而是他们自身的不良行为造成的。

因此,一些新闻工作者,出于维护正义的良好愿望,大胆披露社会中的某些丑陋现象,却因事实稍有出入而招致麻烦时,或对不正之风、滥用职权等行为予以批评,虽在事实上无出入,而在文章的个别地方,遣词造句不当引起被追究时,法律应对其适当提供倾斜保护。换言之,只要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丑话他人人格,只要不是抓住他人隐私或个别事实对他人人格进行侮辱、诽谤、诋毁,只要基本事实存在,即使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言词不当、技术失误,而不是决定舆论监督性质的问题,就不应视为侵权。实践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两件事:

一件是一位女警察,在商业中心的人行道上,违反交通法规逆行开车时,由于边接听手机边寻找停车位,不慎将一位60多岁的老人撞伤。当老人跌坐在她的驾车前时,她不仅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救助措施,而且态度生硬。此事经一名新闻记者采写,披露在媒体上后,社会反响很大。女警察的所在单位对其进行了纪律处分,久拖不决的交通肇事赔偿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面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批评,女警察很难接受,她认为批评文章的个别词句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便将该媒体告上了法庭。但法庭经过审理,认为新闻报道内容基本属实,遂驳回了女警察的诉讼请求。

另一件是一位老人的独生儿子,在20多年前娶妻生子后,因家庭琐事与父母发生了矛盾,父亲一气之下写了一份协议,要与之断绝父子关系。从此,他赌气与父母形同路人。20多年后,当他的老父亲病魔缠身不久于人世时,非常思念这位儿子,便通过各种形式向儿子传达信息,希望儿子能回家看看。但这位儿子却以双方签有协议为由,断然拒绝了病床上的这位老人最后的请求。新闻记者对此事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对这位儿子的道德谴责。而这位儿子不仅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以媒体造成自己的社会评价降低为理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媒体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法院通过审理,同样驳回了这位儿子的诉讼请求。

以上是两个新闻舆论监督成功的案例,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对行为人这一特定主体不进行人身攻击性。舆论监督的内容采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再现事件的本来面目,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就事论事的议论。让公众在了解事件真相的同时,运用法律和道德准则来衡量是非曲直,达到弘扬高尚、文明的思想品德,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自觉抵制、抨击和摈弃不良社会行为的目的。至于上述行为人的名誉,因公众对其评价降低而受损是必然的,这是由他们自身的行为来决定的。他们的名誉感遭到了空前的打击,但归根结底法律只保护合法的名誉权,而不保护名誉感。

总之,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生活正常化的标志和试金石,而正确行使这一权利,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是职能要求,而且是社会责任。同时,尊重人格尊严,保障公民、法人的名誉权不受侵犯,也是铁的纪律和应尽的社会义务。

猜你喜欢

女警察名誉权名誉
为名誉和土地而请愿
谁是“名誉镇长”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化解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法律方法
开挂女警
孔雀爱羽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Reflected i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Appellation
两亲家之间的名誉权之争
罕见的民国警花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若干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