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
2009-09-27
说起体育运动,中国人自古就喜好,虽然古代没有这个名词,但却很早就举行过诸如足球、马球、击剑、舞蹈、游泳、摔跤、围棋、武术、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比赛项目,其中不少已成为大众化运动项目,至今不见衰退,像拔河、跳绳、踢毽子大概人人都玩过。有的项目中国还是“原产地”,如足球便起源于中国古老的蹴鞠游戏。民间一般认为,其发明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黄帝是公元前26世纪存在的人物,这么说来,足球在中国的诞生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顺便说一句,对于黄帝发明足球一说,外界一直持怀疑态度。但1974年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帛书的发现,使这传说有了最早的文字证明。墓中出土了好几种已失传的中国古文献,其中便有《黄帝十六经》。此书为战国时人所作,甚为珍贵。书中记载,黄帝在打败蚩尤后,活捉了他,对他处以极刑,“剥其皮革以为千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翦其发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从这段文字看,黄帝是个厉害角色。他把蚩尤的皮剥下来,制作成箭靶,供士兵射击。将蚩尤的胃从肚里掏出来,塞入填充物后,给士兵们当球投掷,抢到次数多者还会被奖赏。
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体育运动对提高国民体质的重要性和其中包含的观赏成分,体育项目往往被作为一种娱乐,得到推广,并出现了专业“运动员”。只不过,这些运动员多以“艺人”的身份出现,比赛时强调娱乐性更多,竞技性弱一些。
比如在宋朝,蹴鞠便有专业运动员,他们拿朝廷支付的俸禄,即所谓吃皇粮。其任务不是参加运动会,而是专门在皇宫表演给帝王、后妃们看。宋徽宗赵佶便是著名的“球迷”,他不仅是看台上的常客,而且时常在宫中举办蹴鞠、打球比赛。比赛中得胜的一方,还会得到赏赐,这与现代比赛中取得名次的运动员一样,有丰厚的物质奖励,甚至还可能被提拔,一下步入仕途。
体育运动在中国古代能得到发展,与帝王的支持和喜好是分不开的。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的帝王们一般都对运动情有独钟,特别是一些开国皇帝,都是马上得天下,没有过人的武功和强壮的体魄是难以服众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虽然年轻时是个小混混,但拿手绝活是蹴鞠,当了皇帝后,这一项目便得到了发展;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著名的武林高手,威震四方。令人着迷的少林寺功夫,赵匡胤也是鼻祖之一,其中的绝活棍术就是他所创;蒙古大帝国的成吉思汗,自小在马背上长大,是马术、射箭方面的牛人;大清江山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则善于冰上运动。
球类、剑术、马术、武术、射击等,在中国古代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是田径。民间的“走百病”(散步活动)、九月九日“重阳登高”,都属于古代田径运动。翻开中国各地的地方志,在九月都少不了“登高”活动。不少地方还将之与纪念活动结合到一起,借“登高”之便,去祭祀先人,到已故亲人的坟上走走,与清明节“春祭”相对,出现“秋祭”现象,这是颇具传统色彩的中国体育文化。如广东清远一带便是这样,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清远县志》(卷21)记载,当地“重阳登高,放风筝。有墓祭者曰秋祭。”在南京,重阳登高后来演变成了爬明城墙活动。
中国古人还十分注意通过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在古代,士兵一般都要进行田径训练。试想,在战场上,马拉的战车在飞速前进,士兵只能跟在后面飞奔,不能跑显然是不行的。而“田径特长兵”会格外受到重视,在战时起到奇兵的作用。《吕氏春秋·简选》(卷8)记载,“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选了五百名“大力士”、三千名能跑的“田径特长兵”奇袭对手,结果五战皆捷。
跟随王公大臣的近身侍卫,相当于现在给领导当秘书一类的人,都要练好田径。过去,主仆、官民之间是有严格界限的,主子的车是不可能给身边侍卫们安排座位的,侍卫们全靠两条腿紧跟马车跑,所以必须训练“走”,即要学会“疾行”。古人发明了不少训练“疾行”的方法,最基本的是负重训练,就是在腿上、身上附加重物进行训练,比赛和需要时,卸下包袱,便会身轻如燕。直到今天,这种训练方法还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