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新角度谈产业集群风险的规避

2009-09-25万慧杰

关键词:产业集群

管 洲 万慧杰

[摘 要]创新能力不足是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我国产业集群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主要是创新和合作意识淡薄、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人才高度缺乏、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从创新的角度规避产业集群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励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动力;鼓励群内企业自主创新,打造内部核心竞争力;创新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构造开放性集群网络结构;集群内企业实行链条式的群体决策模式,加强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风险;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产业集群现象备受关注,但其潜在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因产品技术趋同、转换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上升、本地竞争过度、社会政策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遭遇各种风险而逐渐衰落,从而导致集群内企业的消亡或转移,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甚至使一些地区成为 “问题区域”。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就必须克服创新惰性,保持产业集群持续创新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命脉,是规避产业集群风险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能力不足是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从风险来源的角度看,产业集群风险可分为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内生性风险是指由企业集群内部力量所累积的风险,是集群可能走向衰败的内部原因和根本性风险;外生性风险是指集群外部原因对集群生存带来的危害,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从成熟集群的风险成因角度看,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企业相互关联以及协同与溢出效应四大特性,其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专业化分工既使区域集群内企业以最优规模进行生产,也提高了产业价值链纵向各环节的资产专用性;地理性临近既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组织的学习,也诱发了产业价值链横向各企业的战略趋同;区域集群内企业与机构间的相互关联既降低了企业交易的成本,也导致了整个集群的封闭自守式结构;协同与溢出效应既使集群能获取外部经济性,也滋生着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惰性,削弱了集群的创新能力,阻碍了集群的进一步演进。因此,创新能力的弱化和缺失是形成产业集群风险的重要根源之一。[1]

二、我国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力的根源

产业集群是一种地区特色经济,其竞争优势在于其低成本和创新力。产业集群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等方面。然而,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多是 “大而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创新和合作意识淡薄。我国多数产业集群还只是同类企业的简单扎堆,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小而全”的倾向。企业创新意识淡薄,企业间合作和交流较少,且缺乏信用。

二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我国产业集群的多数企业主是从集市贸易经营户或家庭工业起家,企业起点低、规模小,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三是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多数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化网络组织不发达。不少集群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公益性产品开发、信息咨询和其他配套服务;金融担保体系不健全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研发能力受限。即使有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研究开发中心,但由于专业人才缺乏、技术人员水平不高、仿制比例高,其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产品数量也很有限。

四是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在许多传统产业集群,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多严重缺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多数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

五是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仿效之风盛行, 产品模仿多于创新,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现象突出。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我国产业集群进行自主创新的压力将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名牌企业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如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的“七匹狼 ”等 11个知名品牌被境外抢注,增加了企业开发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的障碍,提高了成本。

三、从创新的角度规避产业集群风险的建议

驱除创新惰性,是规避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有效途径,可对规避产业集群外生性风险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1.政府应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励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动力

由于集群内大量企业多实施“搭便车”策略,都想坐享创新外部溢出的好处,而不愿意增加投入自行研发进行创新,集群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因此,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增强集群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提供教育和培训,提高本区域人力资源素质和人才资源存量。首先是要建立专门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体系,集中在集群所需技术、文化及企业家的素质和法制观念等方面进行教育,在对现有企业家和生产者进行培训的同时,注重在当地的大学和中学的传统教育中,进行相关的产业集群的知识介绍,为集群储备大量人才;其次是政府要改变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避免“重硬轻软”问题,把从强调土地低成本、给予优惠政策等传统的竞争手段,转向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学习、创新环境和关联上来,以创建并形成学习型集群;最后是为集群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通过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建立适合他们的岗位,不断为集群输入新的思想和发展思路,增强集群发展的活力。二是构建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政府通过对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某些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扶持及组织企业家沙龙等形式,培育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营造推进创新的有利环境。注重吸引不同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以形成有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引入高等学校、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协作,在产、学、研相结合中推动技术创新。三是建立鼓励创新基金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风险(创业)投资基金,扶持创新活动。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交易,进行有偿转让;另一方面是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通过在集群内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科研创新单位与企业搭建有效的交易平台。若产业集群内存在较多的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科技创新人员可以借助风险投资(创业)基金自行创业,也是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2.鼓励群内企业自主创新,打造内部核心竞争力

在政府为产业集群创造创新环境的同时,集群企业自身应注重树立不断创新理念,以保持企业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有效的创新管理制度。良好的创新管理制度可以激励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在保障创新人员基本收入的前提下,在项目筹备时就确定项目成功后其将获得一定比例的项目分红,或给予其一定的企业股份。企业还可以考虑对创新人员进行再培训,为关键人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公司战略管理的决策机会,也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以使他们的创新活动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集群行业协会也可组织成员企业开展创新管理制度的交流学习,积极推广高效合理的创新活动管理模式,提高集群的整体创新效率。[2]二是利用中介机构协调集群企业行为,促进协同创新。基于群体学习获取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引致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对既有知识存量的集成、整合和发展。集群内企业间的有序竞争、持续比较,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信任是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企业间的各种合作就无法开展。失去信任,企业会自我封闭、各自为政,导致知识外溢受阻,相互学习间断。因此,必须在集群内建立声誉的筛选机制,通过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建章立制,对合法经营、重诺守信的企业进行宣传表彰,对企业各种不道德的技术抄袭行为进行惩罚,规范集群技术流动秩序,制止恶性竞争,并将经常犯规者清除出去。在声誉筛选机制的作用下,建立企业的市场信誉观念,重信守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奠定信用基础。协同创新的存在将加速集群内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

3.创新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构造开放性集群网络结构

产业集群的一个优势在于其具有独特的网络结构,空间集聚和人脉网络的构建使得网络内的成员可以共享技术、信息、劳动力和市场等,从而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在新经济的冲击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的网络结构优势便开始弱化或不复存在,信息与技术可以在网上共享,劳动力可以全球流动,市场可以突破地理空间在网上交易。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要避免集群衰退并促进集群继续发展,必须引入新观念、新技术、新人才,把集群的传统优势与新经济结合起来,构造开放性的网络结构。在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得以继续快速发展的秘诀就在于成功地把传统集群优势与现代电子商务技术结合起来,构造了许多网上专业市场,继续带动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如绍兴柯桥的中国纺织城建立了“全球纺织网”,网上虚拟市场与网下现实市场相对应,传统产业集群与电子商务技术成功对接,打破了狭小的地域局限与封闭的网络结构,构造出开放性的集群网络结构,从而有效抑制了内生性风险的产生与发展。[3]

4.集群内企业实行链条式的群体决策模式,加强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

现在集群间的市场竞争,其关键已不是单纯的集群内的企业竞争,而是转化为集群内企业供应链之间的效益对比,故产业集群内企业应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意识,采用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行企业流程再造,通过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整合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缓解交通压力,注重总的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从原材料供应到顾客消费的总体流程进行计划和控制,以实现盈利能力和满足顾客需求的最大化。[4]

[参考文献]

[1]易明,杨树旺,王文成.产业集群风险成因分析:基于技术变迁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

[2]刘友金.关于集群创新优势的研究及其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2):78.

[3]郑风田,唐忠.我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63.

[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2-213.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物流教育与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研究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