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边自贸谈判难在哪
2009-09-25
在协议数量上,中国只相当于欧洲出口大国的1/3
本报驻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 陶短房 青 木 本报记者 魏 莱 ●王轶峰
各经济体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WTO)网站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中国
美国
欧盟
日本
英国
德国
印度
韩国
据世贸组织(WTO)网站公布的资料,自1948年至1988年,全球登记在册的自由贸易协定不过80个,而截至2008年7月,这一数字已激增到402个,且其中90%以上均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亚洲许多贸易型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新加坡、东盟等在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上表现积极。在这轮东亚FTA热潮中,中国FTA推进却略显冷清。分析人士认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出口国家的防范心理,使中国在FTA谈判中,需要克服比其他国家更大的障碍。
自贸谈判,“双边”胜“多边”?
相关贸易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和多边贸易协定的“普惠”原则不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特点,是“点对点”的优惠,即降低关税壁垒,减少贸易限制等优惠措施,仅提供给特定的协定签署伙伴。如《韩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就规定,韩国逐步对美国开放牛肉市场,这一优惠仅限于美国一国,其他国家的牛肉进口,仍然受到严格的禁止。不仅如此,即使和同一个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不同国家,其优惠也各有差别,如同样是实行低关税,同样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加拿大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基准关税为17%,而非洲的博茨瓦纳则为0。
专家分析称,以上事例体现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基本的一个优势——灵活、有针对性和区别性。作为签署国一方,可以利用这种形式,有选择性地开放本国市场,和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实现贸易互补,也可借此对不同伙伴实行有针对性的贸易互惠,既可享受自由贸易的优势,又可避免多边贸易体制所可能造成的、“肥水流进外人田”的缺憾。
相比之下,以WTO为框架的多边贸易谈判则停滞不前。自2001年11月,WTO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以来,多哈回合谈判就命运多舛、一波三折。农业补贴问题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彼此相互指责,谈判陷入停滞。议程原定于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结束谈判,然而时至今天多哈回合谈判仍未谈出结果。究其原因,是多边贸易谈判为照顾方方面面,往往不得不取“最小公约数”造成的。即只选择大家都赞成的条件进行合作,这样势必影响合作效果。与之相比,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只涉及两国,谈判双方完全可以“从能做的地方先做起”,因此更易实现。
对于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遇到的挫折,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丁一凡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起来的受制因素较少,容易见到成效。相比之下,多边谈判掣肘因素较多,这成为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发展迅猛的原因所在。
缔结FTA让不少国家尝到甜头
热衷双边FTA谈判的国家越来越多。根据WTO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界上签订双边FTA最多的国家集中在欧盟,包括德国、英国等国数量都是44。美国、欧盟、新加坡、日本、印度的数目分别是21、30、28、18、10。专家表示,推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最为积极的国家通常都是一些贸易型经济体。
以韩国为例,由于国内市场狭窄,对外依存度很高,韩国外交通商部认为,积极推进FTA谈判是增加出口、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举措;作为自由贸易拥趸的欧盟,也是推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的急先锋。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多次强调指出,由149个成员组成的世贸组织是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最有效和最公平的工具。但毕竟世贸组织谈判给欧盟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在进展迟缓的多哈发展回合一旦结束,欧盟就将致力于通过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来打开国际市场。
在欧盟看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比WTO标准更胜一筹,而且是WTO的改进版。目前,欧盟已经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挪威、瑞士、冰岛、列支敦士登)、墨西哥等国家签订了30份FTA协定,而欧盟的目标更为广阔。今年,欧盟还启动了同印度和东盟等亚洲地区主要经济伙伴的谈判进程。欧盟与哥伦比亚、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安共体国家第四轮自贸协定谈判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不过,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并非一帆风顺,以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为例,2007年双方签订的FTA目前仍在等待两国国会批准,原因在于双方在争议焦点——牛肉和汽车上相持不下。韩国最感忧虑的是畜产农户和果农。据推测,一旦协定生效,在谷类、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全农业领域,韩国农户的年均损失额将达到2万亿韩元。为此,韩国农民一直以来都在用激烈的示威反对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韩国恢复进口美国牛肉,数十万民众走上街头举行烛光示威抗议,并引发暴力冲突,一度对李明博政府构成挑战。
韩美另一个争议的领域是汽车。据统计,2006年,韩国向美国出口了70万辆汽车,而美国汽车在韩国国内的销量仅为6000辆,在130亿美元的对韩贸易逆差中,80%以上发生在汽车领域。因此,韩美自由贸易协定遭到了美国规模最大的工会联合体AFL-CIO(劳联-产联)和汽车工业的强烈反对。
不过,缔结FTA让不少国家尝到了甜头。欧盟估计,韩国-欧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为双方带来1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预测说,一旦韩欧FTA生效,韩国的GDP将增加15.7万亿到24万亿韩元,也就是说将创造2%至3%的GDP增加效果。韩国外交通商部的数据称,韩国和智利FTA协议2002年生效后,5年来两国贸易额增加了3.5倍。
中国双边自贸协定相对滞后
根据WTO最新的统计,中国与东盟、智利、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西兰、新加坡、巴基斯坦已经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并且生效,中国与澳大利亚、挪威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经初步达成,目前仍就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磋商。此外,中国与哥斯达黎加等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正在协商谈判之中。就已经签署生效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数量来看,中国仅有14项,大约只相当于欧盟一些国家数量的1/3。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丁一凡研究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入世”和双边贸易谈判起步较晚,中国在积极推动多边贸易协议的同时,应不忘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两手抓”这是正确的选择。
然而,中国在推进双边FTA方面面临阻碍。第一个就是像美欧等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次就是一些国家担心,一旦FTA达成,中国商品所具有的廉价优势将对本国工业造成冲击。
日本在FTA问题上,此前一直采取回避中国的消极态度。日本目前已经同亚太的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盟、澳大利亚、印度、韩国、越南签订或在深入谈判FTA,中国却不在其中。因此有人戏称这是日本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形成的“半月形包围圈”。对此,清华大学-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松野丰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过去的日本政府认为中日经济不是“互补”的,中日两个亚洲最大经济体,会存在“竞争关系”。政治因素的确阻挠了中日经济的整合。清华大学何茂春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在未来的几年内将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日本,中国与美国、欧盟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并非遥不可及。其中,随着中日关系接近,中日很可能会率先形成类似于德法那样新经济轴心,引领亚洲经济的一体化。
中国与韩国FTA也进展较慢。韩方担心,与中国缔结FTA之后,韩国的工业产品将呈现弱势。韩国经济界希望全力扩大两国的经济合作,要全面参与中国扩大内需的各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陆和台湾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让韩国经济界忧心忡忡,他们担心 “两岸经济合作基本协定(ECFA)”签署后,韩国企业的立足之地更加狭小;同时又担心,若大陆的资本和台湾的尖端技术结合将具备世界竞争力,韩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将遭受打击。而韩国政府却担心韩国农业和渔业会遭受打击,对中韩FTA相当消极。此外,部分政界人士还担心韩国过度依赖中国经济,长期下去可能被“中华经济圈”吸附进去。
对于一些国家类似的顾虑,丁一凡认为,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仅仅停留在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将对外投资、对外援助结合起来,拉动对方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对方国的内在经济需求。这样,中国的产能释放就不会单一地主要受制于美国以及欧盟的市场,同时在推进双边FTA时也不会在一些经济体内引起反弹。
对此,何茂春也颇有认同。他表示,在中国与智利、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中,对方国有相对优势的资源,中国有相对丰富的产能,双方就容易沟通,为了保持长远的发展利益,双方都会根据各自国家的整体利益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合理要求。这样,即使将来两国贸易领域发生摩擦,彼此沟通与协商起来也会进入一个“快车道”,而不必像中美轮胎特保案那样闹得沸沸扬扬,付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即使解决也耗时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