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2009-09-25王亚明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逐渐觉得一向“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放开手脚了。语文是开放的,课堂是活泼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课堂教学“无法预约的精彩”。于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便成为一种时髦的追求,而传统课堂中的预设好像被大家淡忘了,甚至有人认为预设太束缚教学,不少人在评课中拿“预设”问罪,只要课堂有人工设计的痕迹,通通认为违背了课改精神。与此同时,众多一线教师也产生了困惑: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否就不必进行教学预设或淡化教学预设呢?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过程研究,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实践层面上,都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期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思考、尝试与践行。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本质探求
预设与生成这两个词汇是伴随着新课程的设计在借鉴和吸纳西方近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和现代两种教学观念的本质概括,是对传统和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确立和整合,显示了新课程探求的艰辛、痛苦乃至顿悟的智慧,更反映了新课程深邃、开放的气度,包容的心态以及对教育教学本质把握的方式和思维深度。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让课堂教学走向人本,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师生生命体共同成长的真谛。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可以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资源,使其课堂充满生成性,可以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教学贴近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使现实生活世界和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生成性资源。实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具有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感与非逻辑性思维过程。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重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这也就启示我们既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又不能对教学进行过分精细的预设,桎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这样的预设是一种饱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共享、探究的预设。预设是静态的,刻板的操作预设,学生被牵着鼻子在“圈套”里钻来钻去,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沉闷状态,课堂教学必然死水一潭。生成是动态的,往往出乎意料,一旦有了生成课堂就会活起来,但一味地生成也有可能游离教学主旨:要么问题不着边际,要么脱离实际,这必然使教学效果难以真正实现,若能科学而艺术地融合起来就能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二.课程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预设应凸显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预设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千差万别。而语文课程中又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的话题。
(二)立足文本,弹性预测。
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准备之课。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充分的预设,也越能有效地生成。但充分不等于精细。精细了就会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足之地。在现代课程理论指引下,预设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预设时,教师应给自己留下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多义的词语,多样的美感,甚至还有多样的价值追求,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所以,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重新设置,开放地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使教学现场的活力和真实得到充分的彰显。
笔者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山中访友》。教者从“创设情境,激活期待”、“初读文本,清理信息”、“合作共创,品语析形”、“人文合一,动情悟神”、“融情升华,发散拓展”五个环节展开,每一环节都加上了“学情预估”和“策略应对”。在初读文本时,教师设计了“我是在什么时间,怎样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这个话题进行师生对话。对这个话题,教者又加上了学情预估: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1.在好的天气里去的。2.独自步行去的。3.带着好心情去的;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古桥、树枝、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落叶、小花、柏树等。对预估,教者又设计了策略应对:对于好心情,教师要相机点出“哼”、“踏”等词的妙处。对于朋友,学生回答“云雀”、“蚂蚁”或只说了一种,教师均予采纳,以作下面环节的伏笔。“学情预估”和“策略应对”周密而有弹性。这样的预设会让动态生成更精彩,同时也让即时生成因预设而更丰富,体现教学现场的真实和活力。
(三)充分预测,有效地调控生成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面对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当学生对文本本身理解超过语文范畴时,要加以正确指引,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它超过了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精彩,教师都应该巧妙的将学生的视角再引回语文上来。让课堂因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的调控而精彩。
听过这样一节研读课,课文是《狼》。就在老师分析狼的性格特征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不能表现狼贪婪的性格,饥饿之极的狼出于求生的本能,寻找食物充饥是正常的行为和要求,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不也猎杀野生动物充饥吗?那说明人也是贪婪的,既然人自身是贪婪的,他就没有资格说狼是贪婪的。“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也不能说明狼的愚蠢。请问:狼的这种做法愚在何处?又蠢在何处?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恰恰表现出的是狼的高超的智慧。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楚汉战争”不都是使用这种战略而一战定乾坤的吗?只不过狼没有抓住有利时机罢了。对这些质疑,很可惜,我们的教者没有以平等的态度、和蔼的语言给这位同学以充分的肯定,而只是含糊其辞、不置可否地让这位同学坐了下来。其实,这位教者完全可以抛开课前的预设,对学生进行大胆的引导,以促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无法预见的精彩会时时迸发。我们只有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思考学生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进而充分地预设,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生成,再加以适当引导,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既要有预设性又要有生成性,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在预设下生成,课堂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语文课所具有的生命气息与情趣,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王亚明,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