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概念
2009-09-25马玉杰
所谓“阅读新概念”是相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或阅读习惯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阅读理念,也可以说是在传统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承传,一种发展,一种尝试,一种关于阅读细节化的表现。我们知道,传统的阅读侧重体现在对文本的字、词、句、章,语法、修辞、逻辑的解析上,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文本思想性的挖掘,艺术性的赏鉴,也可以说忽略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面。长期以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到迷茫,教师对语文课的处理也是困惑不断,而阅读教学呢,自然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难关,花大力气,收效甚微,师生都处于一种疲劳状态,阅读教学也出现这样两个误区:一是学与不学一个样,二是教与不教没分别。语文的阅读教学究竟该何去何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该如何落实在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上?这个问题已成了语文教学的难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中考、高考中,阅读这一板块同样是考生失分较多的致命所在。阅读能力成了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基础学科的障碍。毕竟,人类很多知识的获取是靠大量的阅读感知的,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而阅读理解、分析评价、鉴赏品悟,这些综合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又上升到很重要的位置。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阅读综合素养的训练,受益匪浅。
首先是以题解文。毕竟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它的解读,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议论文,占很大的比例文题本身就是论点,这样,阅读中心就便于把握了。再如散文的阅读,特别是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文题中直接出现所托之物的“象”的内容,如《白杨礼赞》、《灯》、《二月兰》等。还有的记叙文,题目本身就含有明确的交代:如《记XX二三事》,或《幼时记趣》、《邱少云》等。再如说明文,题目中往往明确交代说明的主体对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石拱桥》、《景泰蓝的制作》等等。
其次是以思解文。也就是说通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作者安排段落结构及层次的技巧,明确作者写作的重点,表现的方式,内容的主次、详略等。就比较容易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了。一般文章多是以下几种结构:
一是层进式的结构。用问题牵引,层层剥笋。基本上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分析这个问题及相关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或呼吁,或号召,或期望。
或者由主到次地说明,或者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描述,或者遵循事物的特征进行状写,由表及里,由“象”的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深入挖掘。
这种层进式的结构,或以“问题”引领,或以“线索”贯穿,或有明示或暗示的词语“关联”,或有时间词语,或有顺序词语等。
二是并列式的结构。几个部分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题目的中间可以用“·”隔开,也可以用连词“与”“和”“跟”等。还可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一般情况下,小标题之间只是几个平行交叉的“点”的写作角度,而没有高下之分,但有主次之别。前边为主,后边自然为次了。几者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只是行文有所侧重而已。
三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概括行文的主旨,或者引出描写或记叙、或者指出说明的对象,然后再一一分而述说,最后再扣到文题上总说。这样的结构,首尾照应,不会跑题。
但是,“总”的部分一定要高度概括行文的要义,然后分说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对这个“总”说的阐述,再归纳到“总”说时要注意前后的主题连贯性。
四是纵向式结构。也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写作,或者说按照先后的顺序写作。要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五是横向式结构。也就是说,把同一时期的不同人物、事件或者是某一个季节里不同的景物变化进行比较式的写作的过程。
六是交叉式结构。就是纵横交叉式的结构,是想像式、联想式的立体交叉式结构等等。
第三,以体解文。阅读时,结合文体特征,把握文章思路,来完成阅读文本的过程。下面按照不同的文体进行阅读要点的分解。
记叙文,首先分析类别,是写人记事的,还是状物言志的,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文本解读。写人的,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来记叙;记事的要根据事物过滤或事情发展来记述;写景的要分析景物的层次特征。
说明文,要把握说明的主体对象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有哪些,然后明确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接着要分析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进而揣摩说明语言的特点。
小说,要五读。首先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接着读故事情节,接下来读刻画手法,这里不妨关注细节所在,也是小说中的“亮”点所在,然后读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最后总结小说主题。
散文呢,先找出文本中作者所寄托情感的“象”,可以是人、事、景、物,然后从文本中搜索作者关于“象”的具体描述的语段或句子;接着继续深入品读作者透过这些象的特征的描写,寄托了他们怎样的情感倾向和人生体悟。
当然啦,阅读新概念还要靠具体的实践来实施和完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总结规律,进一步深入探究,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马玉杰,黑龙江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