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联想式构思途径浅探
2009-09-25朱良松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这样描绘艺术构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写作构思之妙,须求神思飞越,立意阔远;语言有“吐纳珠玉之声”,意境呈“卷舒风云之色”。目前,中学作文训练给学生带来了构思创新的空间,激发学子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翼,表现出鲜活的个性。然而,作文构思创新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立意平淡,结构呆板,文化底蕴浮浅,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而有必要加强中学生作文构思创新的探究。笔者认为,可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谈古论今,上下五千年,借古人之口陈述今人之事,让古今人物同语。
众所周知,想象和联想是青少年的天性,也是发明创新的必备素质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明确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历代先贤很注重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他们博古通今,独辟蹊径,让古人穿过岁月风云,涂抹上时代色彩,创作出了神思飞越的诗文。鲁迅先生创作于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便是一部“古今交融”的佳作。其中的《理水》以“考察大员”“文化山上的学者”等作为陪衬,突出了禹这位“脊梁人物”的高大。“学者们”满口的“古貌林”、“好杜有图”、“古鲁几哩”、“OK”等时髦的西洋语,却移植到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交际之中,增强了作品的浓郁的讽刺意味。现代人中的许多作品将历史、神话人物移植于当代,让古人审视现实社会,让今人反思古代生活,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学习高一课文《神奇的极光》后,不少高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就让幻想穿越时空隧道,去追索悠远的历史回光,与名师展开对话,构思大胆,令人称奇。一位优质课参赛者曾以“走近名师”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写作前讨论:假如孔子、韩愈活到今天,他会对当今的教育方式作何评论?假如包拯、海瑞健在,他会对官场腐败作何感慨?假如张衡、沈括不死,他又会对美军的挑衅作何呐喊?话题一出,激起思维浪千层。学生联想的闸门打开后,奇思妙想的潮水放纵奔流,喷涌而出。学生见仁见智,畅所欲言。写起作文来,许多奇思妙想涌向笔端。
在大量的创新构思中,不仅有古人走进新时代,共论人生真谛,也有不同作品的古人人物形象邂逅相遇,同演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杨建华的《甄士隐办报》和张心阳的《梦见孔乙己》等都是这样荒诞风格的杰作。云南省永胜县梁官中学陈鹏同学的作文《孔乙己奇遇》讲述了这样一段佳话:因“窃书”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的孔乙己意外地碰到了到鲁镇上任的范进市长,一下子祸去福来,住别墅,坐名车,喝外酒,吃龙虾,生活来了1800°的大转弯,成了咸亨酒店的款爷。文章想象奇特,语言诙谐风趣,闪耀着幽默的光芒。显示了考生独特的个性。
这类构思,大多是以联想与想象为依托,道是无理却有情。这正中《红楼梦》第49回中香菱学诗时偶得之妙:“诗的妙处,有口里说不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由于这种不存在的“客观”造就了艺术的“逼真”,使作文构思呈现神奇之妙。
2.横贯中西,纵横数万里,借旷远之事状身边之象,令中外典型对话
从空间上观照,我们作文题材视域可谓浩淼无边。且不论生活题材的丰富,单就中学语文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就丰富多彩。倘若我们选择一个新颖的视角,便能构思出“一台好戏”。
例如,我们在比较分析了文学作品中吝啬形象特征之后,就不妨以“吝啬鬼的起诉”为话题,构思作文。当我把这个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中就有人跃跃欲试,他们在吝啬鬼文学画廊里,选择几个典型形象,有意大利商人夏洛克,中国高要城的严监生,法国巴黎的面粉商葛朗台和俄国的农奴主泼留希金。这四位名人不约而同至国际道德法庭,共同“起诉”江西首贪胡长清不忠不孝、以权谋私、嗜钱如命、虚伪堕落。在申诉中,既让吝啬鬼的种种恶行体无完肤地昭示于众,又让胡长清聚财肥私的罪行暴露无遗,揭露当今腐败分子比起吝啬鬼来同为一丘之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共被世人所不齿。构思中或用烘托渲染,或用反讽反语,以增强其幽默犀利的效果。
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中的许多篇什便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佳作。《读〈伊索寓言〉》借九个外国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身边世相,化腐朽为神奇,锦心绣口,表达作者深沉的理性思考,把人的愚昧和丑陋讽刺得美哉妙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之所以为西方人津津乐道,其原因恐怕也就在于幽默而风趣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人间世俗的心态。
因此,熔冶经典作品典型与现实生活百相于一体的构思方式,能够激发中学生想象,唤取年轻人对中西文化内涵更加深入的思索,充分发掘典型形象空间辐射功能,“以典明志”。
3.俯仰天地,内外一根弦,借身外之物抒写心中之情,使表里物我共振。
大千世界的自然风物本无情,但由于契合了人的内心感受后,才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中学生作文尤其是抒情性习作(当然包括诗歌)更需要这种物我交融的艺术构思。写山写水,即写人性,“一切景语皆情语”。纵观现代散文苑圃,台湾的抒情散文更多地表现出这样一种特征。
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正是这样一篇“虚实交映,情景交融”的美文。全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作者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向往以及积极而坚定、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作者前半部分侧重于写现实中的小屋“含蓄而有风度”、“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而后半部分则以小屋为“辐射点”,写心灵的小屋,纵情宣泄内心情感。山坡是“我幸福的阶梯”,山路是“我”自由来去的“空中走廊”,“我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小屋显示出它特殊的诱惑,令人心神悸动。深厚的情愫积淀抽象出飞扬的神韵,自然景物成了“生活的美的暗示”、“与人生的幸福与欢乐相连”山巅小屋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景物。作者写的树花、小屋、青山等灵活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无疑都带上了作者志向和情趣的主观色彩,成为作者内在精神的寄托。全文情、景、理和谐交融,情与景汇,神与象通,使人产生舒心惬意的“会心之趣”的微笑。
广西桂林中学唐颖同学的《清明遐想》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代表清明的仿佛就是雨,锁着浓浓的哀愁铺天盖地。淅沥的雨点伴着我面颊流下的泪水,滴落在奶奶的坟头。”清明的雨触发了悠悠的思念,清明的雨寄托了绵绵的情意。清明的雨与奶奶的思念融为一体,借清明雨而倾泻的是一腔真情。
4.移花接木,借旧瓶装满新酒,叫视听艺术交感。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形象美。作文作为反映生活现象,揭示生活真谛的载体,自然也调动了一些艺术手段,丰富了语言的表现手法。所以,善文者常借助音乐、美术、雕塑、书法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写形摹声,绘形抒情,让文学形象“动”起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传世绝唱《琵琶行》一连运用了九个比喻,把琵琶女演奏的绝妙的音乐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产生更加广泛的联想。晚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写王小玉(白妞)说书一段,将白妞的演唱刻画得出神入化,变无形为有形。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也是文学艺术中的丹青妙手,其散文《威尼斯》融音乐、美术、雕塑、建筑、文学于一体,有声有色有形。譬如写威尼斯的建筑布局:“教学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布局,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这段文字通过比喻、移就等修辞格,将圣马克广场的建筑布局与戏剧艺术、音乐绘画艺术沟通起来,造成一种艺术映照的效果。
中学生是形象艺术的崇拜者和追求者。其作文也应张扬这种崇尚形象的个性。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谭志刚同学的佳作《鼾声赋》将“爸爸”的鼾声描写与音乐艺术融合一起,显得别有情趣:
……开始是Am调,就像远山在呼唤。乍一听,你肯定以为他练过内家气功,鼾声长而轻匀。过了一会儿,……他的鼾声变成急促而沉闷的D调,就像有十几只水桶在深井中打水。一到此时,我知道爸爸是睡得有滋有味了……过了一阵之后,他的鼾声由量变到质变,从远处到近处,从Am小调到D大调,从小提琴的单音到钢琴双音,从佛家狮子吼到道家水龙吟,是应有尽有。如拖拉机,如火车头,如老马飞奔,如瀑布下临。
……爸爸的睡意第一乐章快完,鼾声也就开始出现多次休止符号,就像汽车经过闹市区要停停走走,如此拐弯抹角,时隐时现,恰似蓝鲸潜游太平游。
习作者以“细腻的观察能力,精确的描述手段”,形象的表达技巧将“爸爸”鼾声的全过程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显然,文中移用了音乐艺术中的专业知识,调动艺术表现手法,读来引人入胜,风趣横生。而1999年高考一考生以“完美记忆移植公司的”名义写了一则广告,指利陈弊,巧妙地表达观点。说理透彻,不落窠臼。无独有偶,2001年全国高考四川考生的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巧思独运,别具一格,文中套用医学术语,通过“望珍”,“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基因鉴定”、“治疗方法”和“医生建议”七个层次解剖世相,诙谐泼辣,令人击节不已。这类作文已突破了艺术界限,将应用文体引入作文内,别开生面。还有许多教师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学习影视语言,在课文中涵咏影视语言,在写作中运用影视语言,取得显见的效果。例如南京财经学校的祁耀华老师把影视艺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将影视艺术与读写演练有机统一起来,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由此可见,只要发挥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资源优势,作文定能灵气横生,文采斐然,其内容的辐射广度将更加辽阔,正应了法国浪漫主义文豪雨果那句话,“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此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是人的心灵。”既然想象无边无际,那么,作文的构思天地会那么狭窄吗?
朱良松,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