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业扔”,扔的啥?

2009-09-24熊丙奇

知识窗 2009年9期
关键词:离校教育者毕业

熊丙奇

所谓“毕业扔”,是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将书包、暖瓶、饭盆、拖鞋、椅子等等学习生活用品,从寝室阳台扔出,边扔边欢呼。有人说,“毕业扔”是新时代的产物,还被认为是大学生的“个性”告别之举。当然,也有专家针对“毕业扔”,痛心地指出“这体现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缺失”。

在我的有限记忆中,除了没有“毕业扔”这个词汇外,早在20年前,大学校园就盛行毕业扔了。每到大学生离别校园时,文明离校就成为令校方头疼的事,学生宿舍楼下大学生“最后的疯狂”制造的满地狼藉,与当下网上的发帖不差丝毫。唯一不同之处是,那时网络还不发达,数码相机还不普及。

依稀记得,20年前,教育专家们谈起大学生的离校行为,也是说思想教育缺失。转眼20年过去,专家们所找的原因,还是思想教育缺失,敢情这思想教育,一缺失就缺失了20年。也就是说,20年那批大学生毕业离校时刚生出的孩子,今天大学毕业,重复着“前辈”的故事。这种COPY不走样,似乎远比一所学校的校训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烙印更深。

真的是思想教育缺失吗?我不知道大学的教育者是否认真分析过学生的离校行为,然后反思自身教育的问题。对于22岁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教育,4年大学教育,其间接受过多少课堂之内的思想品德课教育,参加了多少课堂之外的班团活动,应该是思想品德很好才是。可是,为什么会如此?

最近的另一条消息,或许可以为我们找到答案。据四川新闻网报道,全国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成都市青羊区现场会在成都召开。据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负责人透露,有关部门准备邀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以契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以契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说得没错。可是,我们的教育者,真的认真去调查过中小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吗?究竟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他们?这种自上而下,由行政部门倡导、让各校一刀切贯彻的教育,在过去10多年里,实在太普遍了。去年有学京剧,前年有跳集体舞……每年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并不少见,但真正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又有多少呢?这些教育,没有针对受教育者本身,学生不是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中接受影响与熏陶,在这样的教育中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工具——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而是由老师和家长代替学生,进行学习选择和生活选择,学生们只需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设计去学习与生活就行;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我辨别,而是灌输给学生枯燥的知识和概念,甚至品德修养课的成绩,也是通过卷面考试给学生分数,在学校里,以作弊方式获得品德修养课90分以上高分的学生,并不是个别。

再来看“毕业扔”,对于这种在各个校园中都一定程度存在的现象,教育者是在努力回避,不愿过多提及的。其实,对于这种现象,千万不能简单地得出,学生是在发泄一种情绪、适当的发泄很正常等等结论,而应该分析这背后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教育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分析“毕业扔”学生的心理,并扣上思想教育缺失的大帽,显然太过于简单。

当“毕业扔”成为一种流行时,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该扔掉些什么?■

猜你喜欢

离校教育者毕业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澳大利亚:发布离校生工具包助青年就业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弹性离校”应成义务教育“标配”
小学“弹性离校”值得借鉴
毕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