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影视业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2009-09-24郭培筠

草原 2009年8期
关键词:内蒙古影视民族

郭培筠

在新中国影视发展历史中,内蒙古影视创作一直以其独特的影像表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些精品佳作不仅成为中国影视史上的艳丽奇葩,而且在世界影视创作领域中也享有一定的盛誉。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蒙古的影视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里所谓的内蒙古影视剧主要是指主创人员(汉、蒙古及其他少数民族)是在内蒙古工作(包括曾经工作过)创作出的反映蒙古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反映内蒙古地域特色以及表现中国当下社会各个生活领域的影视作品。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影视剧创作的历史回顾

如果说,建国后十几年是内蒙古民族电影创作的起步阶段,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的民族电影创作才真正走上了一条民族电影的创新发展之路。从1981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阿丽玛》问世,到2007年我区的影视创作者共创作故事影片及电视电影300余部,由内蒙古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视剧160余部,(1600集)。据统计,仅2003年——2007年,内蒙古的电影创作在全国少数民族电影市场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五年间,全国共创作少数民族电影77部,内蒙古出品的电影作品就有49部,其中,独立投拍11部,省内合作投拍8部,省外合作投拍30部,拥有版权的43部,产量占同期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创作总数的63.6%,年均增长率72.02%。因此无论在数量、年均增长率和版权拥有量上都位居我国民族电影创作的首位。

更令人欣慰的是,内蒙古电影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佳作迭出。截至目前,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已经先后夺得国内国际各种奖项110余项。其中《骑士风云》在第十届金鸡奖评奖中获得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东归英雄传》获得了中宣部第三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影片奖,第十四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龙腾奖)故事片一等奖,1993年电影政府奖“优秀故事片奖”,第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观赏效果奖等10多项大奖;《悲情布鲁克》获得过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东亚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最佳听觉奖、最佳录音奖、第十届“金鸡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化妆奖、集体表扬奖,19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电影技术奖,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观赏效果奖等多个奖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除了获得1999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获得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电影节金奖”外,还获得第十八届“金鸡奖”的最佳导演、最佳服装、最佳摄影、最佳录音四项大奖,此外还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故事片奖、优秀技术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一等奖,1998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第五届北京大学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20多个奖项;《天上草原》先后在全国第八届电影华表奖、第三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长春电影节、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评选活动中共获22项大奖,这不仅在内蒙古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国内电影界也是少有的现象。《季风中的马》获得第二十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再一次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电影事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该影片曾经受到多个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的邀请,并多次获得国际电影奖项。

除了以上作品之外,《珠拉的故事》、《季风中的马》、《心跳墨脱》、《索米娅的抉择》、《赛音玛吉克的儿子》、《生死牛玉儒》、《红色满洲里》等都分别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哈斯朝鲁的《剃头匠》获得了第三十七届印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孔雀奖。

三十年来,我区电视剧创作同样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仅内蒙古电视台具有永久性版权的电视剧120部,940多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视剧45部(488集)。其中获”飞天奖“的是《春雨》、《亲家卖粮》、《山不转水转》、《东方商人》、《燕子李三》、《走进石锁沟》、《成吉思汗》、《水命》、《党员二愣妈》、《青衣》、《啼笑因缘》、《老干部局长》、《燕子李三》、《沟里人》、《周拉奴》等;获得全国大众电视“金鹰奖”的有《东方商人》、《党员二愣妈》、《党员金柱有点忙》、《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成吉思汗》、《走进石锁沟》;获得少数民族“骏马奖”的有《小活佛》、《山林中的雾》、《王昭君》、《沙柳和它的影子》、《京江祭》、《天神不怪罪的人》、《乌兰夫》、《阿拉善亲王》、《遥远的驿站》、《春香》、《迎亲马队》、《走出森林》、《耶达山的雪》、《青年乌兰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有《山不转水转》、《遥远的驿站》、《乌兰夫》、《东方商人》、《党员二愣妈》、《水命》、《铁道游击队》、《激情燃烧的岁月》、《生死牛玉儒》、《走进石锁沟》、《成吉思汗》等等。而由我区著名编剧路远创作的《快嘴李翠莲》、《跃龙门》、《厨子当官》、《七品宰相刘罗锅》、《风临阁》等电视剧在我国古装戏的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由邢原平编剧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林海鸥编剧的《青春的童话》、刘俊华编剧的《云淡天高》等电视剧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

与此同时蒙古语影视剧的译制工作也成绩喜人。电影《大转折》、《留村察看》、《末代皇帝》、《大决战》、《邓小平》、《开国颔袖毛泽东》、《相伴永远》、《生死抉择》;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篱笆·女人和狗》、《赵尚志》、《高山下的花环》、《杨乃武与小白菜》、《安娜卡列尼娜》、《北京人在纽约》、《三国演义》、《如果有来生》、《水浒传》、《东方商人》、《咱爸,咱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永不瞑目》等均在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中获得优秀译制片奖。

在几十年的顽强拼搏中,我区还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影视创作队伍,覆盖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化妆、服装等各个部门,成为全国三大影视军团之一。如众所周知的著名导演有:塞夫、麦丽丝、宁才、哈斯朝鲁、乌兰塔娜、王新民、康红雷、陆阳、宝音达来,编剧冉平、江浩、路远、陈枰、萨仁托雅、张元龙、邢原平、石峥嵘、林海鸥;演员有:斯琴高娃、萨仁高娃、娜仁花、艾丽娅、涂门、巴森、哈斯高娃、诺日明花、武利平;摄影师有伊·呼和乌拉、格日图、穆德远;剪辑师王志华、张建华;著名化妆师超英;服装师茹美琪;制片人盂凡耀、王品;音乐人三宝;录音师章文等,他们不仅以自己的勤奋为内蒙古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因自身卓越的才华和斐然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所创作电影作品先后获得50多项国内外大奖。在此我们不能不特意提到中国影坛上著名的导演伉俪——已故导演塞夫和他的妻子麦丽丝。他们的名字和他们共同倾情执导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天上草原》以及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等影视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蒙古族的影视导演,塞夫、麦丽丝在二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为世界留下了许多极具激情、极具草原特色和震撼力的优秀影片,这些被中国电影界称为“马上动作片”的类型电影,不仅是中国商业片电影中值得称道的电影类型片中,而且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惟一成熟的商业化类型电影。这种“马上动作片”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将蒙古民族的历史与生活建立在宏大磅礴的气势和辽阔无垠的草原之上,既展现了蒙古民族英雄的普通形象,也使成吉思汗、忽必烈、渥巴锡汗等蒙古民族伟大的历史英雄犹如一尊尊醒目的雕塑屹立在历史的舞台上。同时,内蒙古的民族电影因为塞夫、麦丽丝在中国和世界影坛上闪耀出从未有过的光芒。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影视创作的美学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影视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

其一,创作主体身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的内蒙古电影创作大多是汉族创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状况的“俯视”,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其自身作为独立的文化承载物的特征。那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蒙古族电影创作者如塞夫、麦丽丝、宁才、哈斯朝鲁等均以本民族的文化身份,特定的民族审美感悟和敏锐的艺术直觉进入到本民族题材的电影创作当中。他们在对蒙古民族生活的熟悉,对蒙古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以及用现代眼光去审视蒙古民族的多彩生活等层面上都比非蒙古族的创作人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作品既有对本民族悲壮历史的真实展现(塞夫、麦丽丝的“历史影片系列),又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所作出的理性思考(宁才编导的《季风中的马》),更有对蒙古族人民原始鲜活的生命情怀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感悟(塞夫、麦丽丝的《天上草原》),这些影片所传达出的蒙古族文化与精神的鲜明而深邃的质感是是其他民族创作者所无法企及的。

其二,题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题材内容的本土化、民族化是衡量一部影片是否属于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尺度。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内蒙古电影创作与当时中国影坛的主流电影一样负载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充当着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政策话语的阐释者。无论是反映蒙汉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敌人的《内蒙人民的胜利》、争取民族独立的《鄂尔多斯风暴》,还是表现草原人民保卫新生活,建设新生活的《草原上的人们》,都旨在呈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蒙古民族的解放”、“要珍惜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政治主题。尽管这些影片不乏蓝天白云、绿草牧场、洁白的蒙古包、奔腾的骏马等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但也大都带有政治隐喻色彩,对美好新生活的歌颂和赞美。因而在叙事策略上,往往以阶级认同代替民族认同,以国家意识代替民族意识,而蒙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则几乎被完全遮蔽。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影视创作在题材内容的开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影视创作,尽量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所设定的政治目标,最大限度地呈现着内蒙古地区自身丰富的文化特质。或是厚重的人性、人文关怀,或是温和平静而又浓烈的文化风情,或是历史的悲壮和强健的民族性格,或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反思观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l、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内蒙古地区的斗争生活。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阿丽玛》、《母亲湖》、《骑士风云》、《红色满洲里》,以及电视连续剧《乌兰夫》、《草原春来早》、《马鸣风萧萧》等。《阿丽玛》和《母亲湖》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恢复故事片创作后的最初两部影片。前者主要描写了抗战时期,我地下党员阿丽玛依靠群众,安全护送党的干部南渡黄河,转赴延安的故事;后者则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母亲湖地区的地下党与国民党残匪之间展开的英勇机智的斗争。由塞夫、麦丽丝执导的《骑士风云》则叙述了20世纪中蒙古族土尔扈特人同三区人民不堪忍受外族的欺凌与压迫,一道奋起反抗的历史。该片气势恢宏、绮丽的草原风光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浑然一体。

2、通过再现蒙古民族的辉煌历史及英雄人物,呈现民族心理与民族精神。

蒙古族是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民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根深蒂固的历史情结在此期的银幕上得到集中展示。电影《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不仅全景式地真实再现了蒙古民族的历史风貌,而且对其社会心理结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作出了准确的描述,具有强烈的民族历史感和深邃文化感。同时蒙古族又是一个有着英雄祖先、诞生过历史巨人成吉思汗的民族。因而歌颂英雄、赞美英雄便成为蒙古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血脉。上述影视作品为我们塑造了在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面对强大的异族力量,一个个赤胆忠心,英勇无畏乃至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杰。与其说导演在这些影片中关注的是每一个英雄人物的性格刻画,毋宁说他们更看重的是蒙古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呈现。因为这些英雄是民族的象征,是这个民族热爱和平、崇尚自由、百折不挠等优秀品质的代称。

3、讴歌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当代内蒙古人民的现实境遇与心灵世界的作品。

电影《天上草原》和《季风中的马》、《珠拉的故事》、《心跳墨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天上草原》讲述了一个心灵受到伤害的汉族孩子,被迫来到草原后,逐渐融入蒙古民族的生活,最终战胜自我的独特经历,描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揭示了蒙古民族质朴宽容的本性,是一部洋溢着人性之美,充满着草原人文内涵,具有独特风格的精美影片。《季风中的马》叙述的是因为草原连年沙化,牧民不得不退出草原迁徙城镇的故事。从影片的表层来看无非是一个环保题材,但内里却蕴含着对人类各个民族不同文明的存在性与合理性的深层思考以及针对人类文明逐渐走向单一化的深刻质疑。影片带着我们真正走进了当代蒙古族人的生活,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和现代农耕文明给古老的游牧文明带来的巨大冲撞,特别是这个民族在告别过去,迎接未来之际而引发的灵魂上的苦涩、无奈和伤痛构成了影片丰富的情感层面。

我区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孙增田创作的优秀纪录片《最后一个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最后的山神》深刻表达了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人,人的个性、精神和内在的心理,并通过处于文化变动之下人的心理的揭示,传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弥散的某种困惑和理性思考。在1993年“亚广联”的颁奖仪式上,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代表全体评委宣读了这样的评语:“评委高度赞赏《最后的山神》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这个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更迭而改变着。”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同样渗透着孙曾田对山林民族的人文关怀和人类学思考。该片将文化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变化结合在一起,传达了文化影响之下的生命个体的内在心理与情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弥散的夹杂着叹惋的复杂心情,从而将在现代化进程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问题非常犀利地展现出来。

电视剧创作方面《走进石锁沟》、《党员二愣妈》、《党员金柱有点忙》、《水命》、《老干部局长》等则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区农村生活的复杂状貌,自觉地肩负起了用大众传媒来表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塑造出了一批极具艺术魅力的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形象,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除此而外,我区的影视创作者还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中国当下社会,《青衣》、《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都是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方面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所创下的收视热潮及频频获奖,都证明了我们自治区影视创作的实力和水准以达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

其三,在鲜明的地域文化与浓郁的民俗风情中挖掘蒙古民族的生命内涵和文化内蕴。

由于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一种历经千百年沧桑,体现着自己生存方式的文化积淀,对于形成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特点至关重要。蒙古民族的聚居环境、地形地貌、风光景物以及服饰饮食、节庆仪式、宗教活动无不彰显着其独有的情感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人生理想,是民族化最直接的外在显现。我国在50年代创作的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中顿得布“套马”的那场戏,渲染出茫茫草原策马奔腾的雄浑气势,而《草原上的人们》中月夜下男女青年敖包相会,以歌传情也表现出草原月色温馨浪漫的独特美景。但这些民风民俗只是一种游离于人物和情节的外在形式,还不能够反映出蒙古民族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民族电影创作中,创作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将蓝天白云、草原毡房、骑马射箭等蒙古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视觉奇观加以展现,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挖掘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探寻其对蒙古民族的人文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影响。

在导演塞夫、麦丽丝的历史系列片中,辽阔的草原不单纯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而是饱含着艺术家主体情感和审美理想,充满着人文意识的诗意空间。摄影机舒缓的横移与影像的交替迭映为我们展示着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它是草原儿女纵横驰骋,饮马放歌的欢乐天堂。因此,作为蒙古族的英雄们才心甘情愿地为它捐躯忘亲、赴汤蹈火。奔腾的骏马也不仅仅是蒙古民族的交通工具,一种达到视觉效果的“中介物”,而是蒙古族英雄们热爱故土的情怀,追求自由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的生动体现,“马背民族”的精神、气概、灵魂在马背上得以尽情挥洒。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几乎完全是一个发生在马背上的故事,从征战厮杀,到抢亲夺位,乃至庆典丧礼统统都是在马背上完成的。《悲情布鲁克》再次为观众展示了蒙古民族的魅力,在影片中,马文化、酒文化、歌文化以及蒙古民族的多种风俗仪式都被糅进了剧情,使得这部充溢着爱与恨、悲与欢、情与仇的抗日故事具有极强的观赏效果,特别是其中五位蒙古族勇士那段堪称“马背上的芭蕾”的“醉马”段落,被美国著名越战片大师奥利弗·斯通盛赞,被列入世界电影经典镜头的行列。

更为可喜的是,在有些影片中,蒙古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已被纳入到对等于汉族文化的渐进过程之中,即把蒙古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纳入华夏民族的文化整体,从而完成了民族电影文本的自足表达。由江浩编剧的《猎场札撒》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影片。该片以中国民族电影中罕见的纪实风格描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习俗、法则、宗教、自然景色,但却既没有故意去追求“猎奇”的场景,也舍弃了政治意识形态经常在民族题材领域设定的“意义”目标,而是建构了民族电影文化的另一个向度,即在“陌生”表象后面的对于普遍人类的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的动荡与平衡,以及人与宗教、命运等问题的思考。然而,由于我们的观众长期养成的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奇观窥视”的观影积淀,也由于该片在影像符号化摄取以及含义传达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表述途径,最终使抽象的意义失落在难以理解的画面上,没有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三、内蒙古影视创作的产业化之路

回首内蒙古影视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市场接轨,按影视发展的规律运作。

1993年,我国进行电影生产和发行体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的国有投资经营模式,开始走市场化的新道路。内蒙古的电影人适应形势,紧盯市场需求,采取融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制片之路,先后制作了多部蒙古族题材电影,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良好成绩。导演塞夫、麦丽丝在20世纪90年代扛起了内蒙占电影产业发展的大旗,他们所采取的电影融资策略和制片策略“马上动作片”的类型电影模式,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们是在依靠内影厂的120万元人民币的情况下完成第一部影片《骑士风云》的制作,此片“成为为内影厂挣钱的第一部影片”(麦丽丝语)。在影片《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的拍摄过程中,他们开始将筹资视野延伸向社会。影片中的马和草原,浓郁的蒙古族文化以及“马上动作”的类型样式成为他们的影像品牌,吸引了投资人,两部影片继续延续着“马上动作片”的风格,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内蒙古电视剧产业的创建开始于1994年。自治区著名导演王新民于1994年牵头组织成立了“北方影视公司”,并以公司的名义筹资投拍电视剧《啼笑因缘》。两年后,电视剧制作完成,吸引全国32个电视台集中到内蒙古看片,签订购片合同,由此揭开了内蒙古电视剧市场化运作的先河。之后王新民又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投拍了《京江祭》、《东方商人》、《浴血荒原》、《相遇贵相知》、《迎亲马队》、《春香》等电视剧,特别是1996年以后拍摄的《燕子李三》、《侠客行》、《连城诀》和《铁道游击队》使他名声大振,成为中国武侠片著名导演。1998年,王新民在北京城郊建起了影视基地,正式走上了影视产业化的道路。2006年他又注册成立了我区首家民营影视艺术企业“王新民影视文化工作室股份公司”。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同志对王新民影视工作室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工作室的成立,是我区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区影视业向产业化、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需要开展这样的开拓性工作。”

在未来的三至五年中,王新民影视工作室将完成反映内蒙古历史和现实的“草原英雄传奇”、“中国当代企业家传奇”、“旅蒙商传奇”、“西口风情传奇”、“蒙古音乐传奇”、“江湖传奇”六大系列l8部500余集电视剧,同时每年完成一至两部电影,吸纳资金近3个亿。

目前,正在制作阶段的《大盛魁商号》是“王新民工作室”的重头戏,也是内蒙古影视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篇章”。

王新民曾这样表示他的设想:“对于这个题材,仅仅做成电视剧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果操作的好,完全可以从这一个剧目延发出各个方面的产业。工作室策划借助拍摄《大盛魁商号》的时机,恢复老呼和浩特的城市面貌,恢复‘大盛魁,使之成为影视城和旅游景点;恢复明代修建的北门城门楼,建呼和浩特市历史变迁博物馆;恢复具有二百年历史的‘大观园,建呼和浩特市梨园博物馆;恢复文庙,建红色摇篮博物馆。”实际上,“大盛魁的创意在于‘影视城的概念,大盛魁影视城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著名作家邓九刚语)

2005年,麦丽丝导演也注册成立了“北京麦丽丝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30集大型民族历史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是该公司创建后的第一部力作。在拍摄过程中,麦丽丝导演将其定位于“民族历史传奇”,并多方吸引投资,聘请马景涛、宁静和斯琴高娃等著名演员出任主演,走市场化运作模式。

与此同时,我区的一些著名企业也加入到了影视产业化的进程中。1999年,内蒙古仕奇集团投资6千万元与内蒙古电视台联合摄制了30集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并于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播出,以平均80%的收视率,成为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电视剧的收视冠军。2004年春节期间,台湾年代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该剧,并很快在台湾形成收视高潮,同期推出的VCD产品也供不应求,《成吉思汗》现已在韩国、土耳其以及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热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部电视剧在自身开拓市场的同时,也为树立仕奇集团的成吉思汗品牌、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影曾经是各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呼和浩特市的电影市场进入辉煌时期。上个世纪80年代,每当放映电影新片,当时的工农兵影剧院、红旗电影院、向阳电影院、新华电影院、郊区电影院和铁路工人文化宫等各个影院都会人流涌动,热闹异常。l 990年以后,随着电视节目的丰富、录像影厅的普及以及各种娱乐方式的增多,内蒙古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全国各地一样受到影响,走进影院的观众寥寥无几,部分影院因无力支撑而关门,但从2007年——2008年,呼和浩特相继建成了新港国际影城、万达国际影城、万达国际电影城美特好店三家高档影院,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没有高档影院的空白,也改变了以前青城市民看的电影都是国内一些大城市放映过的二轮放映影片,能够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民同时看上最新上映的各国精彩影片,使得呼和浩特的电影市场全面升温,而这又必将有力地推动内蒙古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

纵观我区影视剧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应该说一直处于良好态势。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全国影视剧市场逐渐完善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影视剧生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已是必然趋势。在新形势面前,我区影视剧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如资本积累率难以提高产业优势难突破,与之适应的资本市场也难以发展以及人才外流等等。

四、未来展望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规律明确方向,促进发展。无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蒙古的影视创作及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未来的日子中,内蒙古影视创作及影视产业要想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前行,还要在如下方面作出努力:

(1)立足本土资源,以小搏大。

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作品,才能立足于全人类之中,对于内蒙古影视创作来说,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在于我们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因此必须坚持以民族的人文资源为根脉,努力开掘、不断创新,在现代涵义上彰显民族文化主体的力度和风采。要相应的我们在国内甚至国际主流电影市场上的话语权,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挖掘内蒙占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原点”,继续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在强调本土化、民族化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体现全人类的普遍心理情感和生命意识。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在内蒙古的民族电影中是应该永远重视的内容。但是我们也发现经典好莱坞电影往往忽略民族之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冲突与差异,通过具有宣扬普遍意义上的民主和正义观念,将观众带入一种对强大美国的代表——一种概念模糊的美国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同过程,从而获得全球观众的认可。而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马基德的《小鞋子》、越南导演陈英雄的《青木瓜的香味》虽然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但他们的作品由于更注重表现人类共同关注的普泛性问题,如生与死等终极命题,因而才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而达到全人类的高度。

所谓“以小搏大”中的“小”就是指小题材、小制作,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从本质上来说,“小”就是以接近普通人的“平民化”取向为核心,尽量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小电影做的有品位、有内涵。此外,“小”也是指个性化道路。也就是说作为内蒙古影视创作应该获得自身文化发展的独特空间,以特有的影视语言建构文化多元认同和对外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现实、更人性、更丰富的影视文化。

(2)将影视创作规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努力寻求文化与产业的和谐共生。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并举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整合内蒙古影视业的资源,充分发挥内蒙古影视军团的作用,加快内蒙古的影视产业化进程,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胆与市场接轨,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

其次,改变我区文化建设条块分割、资源浪费、规模过小的状况,积极组建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和影视制作中心,努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再次,建立健全影视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人才是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源,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就拥有了市场主动权。我区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历来是比较重视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用人制度,引入鼓励和竞争机制,为区内外的影视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人才科学合理的流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3)在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多边对话中,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断地吸取其他民族现代人文演进的优秀成果,藉以丰富并拓展内蒙古影视文化的现代内涵。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区的电影工作者们凭借着对本民族的炽热激情和独到理解,将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与对草原神韵的深情描绘有机融合,使内蒙古民族题材的电影创作不仅在众声喧哗,去意徘徊的国内影坛形成一道独异的亮色,而且也为国际电影界所瞩目。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中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指出:“比洞大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内蒙古影视创作作为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土,再放眼世界,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包括好莱坞在内的一切外国有益的影视文化,通过创造一种具有本民族特点,又具有超越民族特性的民族神话来赢得全国以及世界各国观众的接受与认可。

〔责任编辑 任 建〕

猜你喜欢

内蒙古影视民族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的民族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多元民族
爱在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