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朵里的城市脉搏

2009-09-24施迪斐

小学生时代·综合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梨膏书场叫卖声

梨园听戏,品不尽剧中角儿的婉转低回;茶馆说书,道不完人物的曲折经历;相声里的说学逗唱,谈笑间便是一场声音的盛宴;寻常的一句方言对白,柴米油盐中有着浓浓亲情;而深巷里的敲梆叫卖声,又隐藏着多少期待与艰辛?

若想触及一个城市的脉搏,倾听“声音”该是一种特别的方式。它隐匿于街头巷尾,带着最本土、最亲切的记忆,萦绕于耳际。2009年6月,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100多名小学生,走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那些将要失落的声音。

个性叫卖,渐行渐远的背影

“磨剪刀”,“补雨伞”,“箍桶哟”……这些老城旧街最熟悉的吆喝声,伴随着一代代人走过物质贫乏的岁月。这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行当,记述了城市的昨天。

随着五花八门新行业的兴盛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宽裕,昔日的吆喝声渐渐远离了现代都市人们的生活圈。然而,无数个关于老行当吆喝声的记忆碎片,仍然残留在不少人的心灵深处,勾起我们对过去生活无限的遐想。

河坊街是一条百年老街,在这条充满文化韵味的商业街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有的在讲定胜糕的来历,有的请客人到茶馆就坐,听听新编的曲儿,更多的是说自家的商品怎么好。我想找找纯正“杭州版”的吆喝声。

远远看见路边有卖梨膏糖的小货架,我赶紧一路小跑冲到摊子前。据说清朝的时候,杭州的梨膏糖是用“小热昏”的说唱形式销售的。可是,卖梨膏糖的是一位阿姨,而且,她只卖梨膏糖,不会什么吆喝和说唱。这让我十分失望。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施迪斐

修锅补盆的人,挑着两个床头柜般的工具担,一边打钹,一边喊着:“破锅子、破铁桶、破脸盆,要修(口代)——”这时,总会有一些好事的小孩子紧跟其后,口里跟着念叨。那人手里的钹有点像快板,用很多层金属片串成,发出的声响很有节奏、很好听。钹主有生意做的时候,小孩子趁机拿它过来玩弄几下,是不会被呵斥的。

卖爆米花的小贩不一样,每当爆米花要开锅的时候,他们会叫:“响嘞!”“砰”的一声,把锅子里的气放掉。那样的香味和惊雷般的声音,不用吆喝,就会招徕顾客。

杭州市娃哈哈小学五年级张轶剑

据老一辈讲,老底子的时候,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接连不断的,叫卖的东西大多因季节而异。

春天到了,会传来“烫面的饺儿——热来哎!”卖主大多现做现卖。

夏天,最常听到的就是卖西瓜的吆喝了,各家摊上都有切成块儿零卖的西瓜,卖主拿把芭蕉扇,边轰苍蝇边吆喝:“吃来哎——弄块儿尝咳——沙着您的口儿甜——这一个大嘞哎……”也有吆喝“大西瓜咳,脆沙瓢儿嘞——斗大的西瓜船大的块儿嘞——吃哎……”还有的就是“冰棍、冰砖”的叫卖声,一听到这些甜甜的呼唤,孩子们就会缠着大人花一两毛钱给自己解解馋。

冬天的叫卖声还是以吃为主。“赛梨咧——辣了换……”这是卖萝卜的;“烂乎嘞哎——蚕豆……”卖五香豆的来了;“臭豆腐、酱豆腐……”句子简短但重点突出,抑扬顿挫;“水饼热腾腾,到嘴就流……”听着就好吃啊!可惜,这种咬一口糖水四溢、唇齿留香的水饼如今难得一见了。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六年级

朱雨婷

说书,敢问路在何方

听说书,曾经是老一辈人的主要娱乐项目之一。呷一口茶,听一段故事,“古今多少事,付诸笑谈中”。

大华书场是目前杭城仅存的一家说书场地,在这里,每天都有苏州评弹的说书表演。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华书场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江浙沪200多家书场中位列前三席。书场共设180个座位,平均每天约有150人来听评弹,这个数目在现在的书场中算高了,但仍改变不了大华书场连年亏损的事实。虽然有杭州市第二批民间艺术保护专项资金的补助,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书场的经营已每况愈下,难以为继。

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六年级董亮

迈进大华书场的门槛儿,仿佛跨进了另一个雅致的世界。书场里暗暗的,隐约看得清自己的手指,抬头望去,舞台两边挂着一副对联——“觑谈古往今来,笑吟前朝后代”。

台下的听众听得入了迷。只见他们人手一只茶杯,不时惬意地呷一口,既像品茶又像品戏;有的拿把折扇,悠闲地摇两下;有的伸出手指,在桌上叩打着节奏,饶有兴趣地哼着。不管是文质彬彬的教授,还是踩三轮车收废品的师傅,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趣十足。评弹可真是雅俗共赏的文化瑰宝啊!

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小学六年级黄其程

“啪”的一声,说书台上方的灯一下子亮了起来。从后台走上来两个嬷嬷,一个身穿暗红色绣花旗袍,另一个穿着桃红色旗袍。两个人分别坐在桌边的椅子上,一个弹三弦,一个弹琵琶,开始演奏。穿桃红色旗袍的嬷嬷一边弹琵琶一边唱,弹了会儿,两人放下乐器,穿暗红色旗袍的嬷嬷开始用苏州话自说自唱。

杭州市文三街小学五年级薛旻君

苏州评弹带着浓重的苏南口音,我们这样的小孩子只能靠听音调以及半懂不懂的只言片语来猜想内容。但它的腔调极美,男声低沉粗重,节奏稍慢;女声则尖声细语,语速很快。听介绍说,苏州评弹是用精妙的语言对白来讲故事的,妙“口”生花啊!

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六年级王者

戏剧,海棠是否依旧

杭州一直与戏剧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从元明时期的坐唱曲艺“宣卷”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林班,再到杭剧、越剧,杭州的戏曲文化一直在不断变更,但也在渐渐衰落。

黄龙圆缘民俗园,是杭州唯一一处每天都可以欣赏越剧、杭剧表演的地方。在只有40多个露天座位的观众席中,几乎都是年老的爷爷奶奶们,几个专程来采访的小学生显得格外突兀。

越剧,俗称绍兴戏。它和杭剧的相同点,是两个戏种都以才子佳人为故事内容,最大的区别是唱戏所用的语言不同。越剧用嵊州话唱,杭剧则用杭州话唱。越剧,集中了京剧、昆剧等兄弟戏种的很多优点。

《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越剧,一代又一代人看过,都说精彩。一名越剧演员,即使排一部只演20分钟的戏,也要花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戏中的每一个眼神、指法、身段、唱腔、咬字……全都要到位,不能有丝毫差错。可是,现代社会中,爱看越剧的人越来越少了。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

施迪斐

戏很快就开始了,虽然天下着雨,但并不影响演员的情绪。这一场演的是《寄闺》,讲的是《王老虎抢亲》中,男扮女装的周文宾被王老虎关进妹妹王秀英的房间时,与王秀英的一段对话。全剧都是用说唱的形式来表演的,我们几个小孩子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他们在唱什么。那些老人家却听得津津有味,一场戏唱完了,他们还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

走出露天戏场,我只记住了戏里的唱腔,清丽、优美。

杭州市文三街小学六年级王依冉

后记:

文字、图像和声音是构筑文化长城的基石,其中,声音是最脆弱、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旦毁灭,无法再生。如今的人们,置身于现代化的水泥森林中,大街上车来车往,电视、广播里的广告、音乐、评论源源不断,各种嘈杂的声音在对我们的耳朵狂轰滥炸,直到我们完全麻木地听不到真正想要的声音。

那些富有特色的原生态的声音像沙子,正从时间的指缝间一点一滴地流失……

指导老师 张玲娟

猜你喜欢

梨膏书场叫卖声
是什么在发声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孤 独
金川雪梨膏 止咳化痰好处多
清晨的叫卖声
幽默叫卖声
秋梨膏先生
蜜蜂、蝴蝶,甲壳虫乐队
秋梨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