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员的气节操守

2009-09-24

领导文萃 2009年15期
关键词:气节权力道德

欧 阳

最近看孙红雷主演的谍战剧《潜伏》,剧中有两个人物令我感动。一个是主角余则成,由于执行潜伏任务情况特殊,未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却能忠于自己的信仰出生入死;另一个是配角秋掌柜,因叛徒出卖被捕,宁可咬断舌头也不肯说出党的秘密组织名单。看到他们的所为,就知道什么叫气节,就不禁联想到自己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拍下的陈然(小说《红岩》里《挺进报》负责人成岗的原型)所写《论气节》一文——

什么是气节?

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这种磅礴天地的精神。

也就是《礼记》上所提出的“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的这种择善固执的精神……

这种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心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办到。因为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

是什么高度的理性呢?

那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正确、坚定而深彻的认识。不让自己的行为违悖自己这种认识,而且能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值得崇尚的一种真正伟大的气节。

中国人很讲中庸之道,唯独在大节上,非常之绝对。这与几千年来中国发生过太多改朝换代、异族入侵和外国侵略的灾难有关。这种断然不能容忍背叛变节行为的绝对精神,确实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态。文天祥及其《正气歌》里列举的董狐、苏武、嵇康等一系列忠义之士,一直受到后世人们的崇敬,而那些投降派,总是被人唾弃。

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这种忠义气节,也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无疑在官德中居于首位。

文天祥在诗中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时穷”之际,荣辱关头,一个人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实是他平日修为的必然体现,“时穷”只是展现节操的一个时段。平时能够刚直处世者,关键时刻往往都能“清操厉冰雪”。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苏东坡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辛弃疾说“锦绣心胸冰雪面”,无不表明平日修为的重要性。

人平时的行为、品德就是操守。生而为人,不能没有操守。从某种意义上说,操守是作为个体的人被社会和群体认同,并得以自由生存和共处的基本前提。因此,操守常常被看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有的人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比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就应当被中国公民内化为自己的操守。一个社会中的官德、行政道德的状况,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官吏、行政人员无论在人数上是多么少的一部分,但却是直接掌握权力的,处在一种直接支配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位置上,其道德行为和道德风貌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直接对社会大众起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影响着民德和民风。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把掌权者的道德状况比作风,把老百姓的道德状况比作草,认为风往哪边吹,草就会向哪边倒。所以,孔子希望掌握权力的人应当重视德政,爱好礼义,清正廉洁,极少贪利之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够促使普通百姓学礼义,讲道德,美风俗。这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民族英雄林则徐十分注重操守,以本分自立、清白处世、诚实待人、急公好义为生活信条。他身为一品大员,但自奉甚薄,所到之处,严禁铺张。从他的奏折、公牍到家书、日记,处处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和廉洁的作风。在致李铭经的信札中,他这样阐发为官之道——“凡官都是难做的。彼以做官为可安乐恣意纵欲行险侥幸者,十有九败。” “吾人作官,第一保要领,第二顾声名,第三留子孙地步。时时念此三者,当不至大有悖理违心之事。”“钱财之事,得过且过,不宜多;拉扯功名之事,得安即安,不必多。”林则徐撰有一副对联,足见其识见超迈:“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大意是说:子孙如果像我一般忧国忧民,留钱做什么呢?既然他们有了贤德,那么钱多了就只能使他们的志向受损。子孙如果不像我一般忧国忧民,留钱做什么呢?他们那么愚笨,钱多了只会更容易让他们犯错而已。

媒体去年年底披露的阳澄湖巨贪案的主角,估计不知道林公的这副对联。一年四季常穿制服,一日三餐省吃俭用,向来节俭的原苏州吴县市渔政管理站阳澄湖分站站长李永元,竟然侵吞国家资产300万元,创出“全国内湖渔港渔政贪污第一大案”。他侵吞300万元却一分都没花。他没有什么嗜好,最大的乐趣就是没事翻存折,看着阿拉伯数字不断递增心情愉悦。那么,他为什么要贪得无厌呢?他的“想法”很简单,第一是退休后过得舒畅点,第二是可以多留点给子孙。其结果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赃款被悉数追缴。

晚清是一个信仰崩溃、道德失范的时代,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然而就是曾国藩这等人物,对林则徐的清正廉明、不聚家私也自愧不如。他在致其弟曾国荃的信中写到:“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钱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产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曾国藩于道德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一些经验之谈,对后人也颇有启发。他强调立志,“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他注重慎独,认为如果真能做到喜欢行善如同喜好美色,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那么就能达到曾子所说的问心无愧,孟子所说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他注重勤廉,“惟俭可以养廉,惟勤可以生明。此二语者是做好官的秘诀,即是做好人的命脉。”他说,勤廉二字看起来似乎很平淡、浅显,实际上无论是被上司看中,还是让朋友信任、让百姓信服,都需要靠它。不具备这两种品质,即使偶然被上司看中了,也不会长久重用;想侥幸得到同僚的敬重,百姓的爱戴也不可能。将官的职位越高,责任也越大,必须常常牢记勤、恕、廉、明这四个字。勤于处事,宽以待人,以廉明服众,聪明应对,这四个字兼备了,既可成名将,也可成好官,无论文官武官,大官小官,只要具备这四个字,就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

世易时移,表述不同,人们对官员德才兼备的期望值不变,对官员操守的基本内涵(如公平、正义、勤政、廉洁等)期望值不变。不受道德制约的官员和不合乎道德标准的行政行为,必然表现为官僚主义,必然倾向于利用一切机会以权谋私,以致离间公共权力与公众的关系,甚至在这种关系中楔入对立的种子。值此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谁拥有这三方面的优势,谁就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就容易获得正式的职务权力,或强化职务权力。传统的影响模式已经从“权力影响时代”(即国家强制力和职权约束力)转变到“能力影响时代”(权势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影响力),现在逐步进入了“魅力影响时代”(即权势个体的内在修为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契合程度以及与职位职权的高度匹配性所形成的影响力)。“魅力官员”大多追求个体的“内在和谐”,把内在的温和、稳定、和谐延伸到立身修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各个方面,首当其冲追求学养丰瞻和德义昭卓。美国管理学家华伦·班尼斯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领导者必须靠三条腿来支撑,一是坚定的雄心壮志;二是领导工作的才能;三是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是领导者素质的最基本结构。一个人对道德的态度,决定着其发展的高度。领导干部如果官德成了“短板”,即使再有权力,群众也不会心服口服,执行命令就缺少主动性创造性,最终将影响工作,影响事业的发展。

从领导者的权力基础或者说基础性权力来看,合法权、惩罚权、奖励权属于职务权力范畴,是构成职务权力的基础;模范权、专长权属于个人权力范畴,是构成个人权力的基础。模范权即指领导者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且做得更好,这就受到下属的敬佩,引起人们的追随。这种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的认同和仿效的基础上的权力,就是模范权。由模范权、专长权带来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往往大于“权力性影响力”。注重用非权力性因素去影响人,是领导素质的一种体现,是一种领导方法,一种工作艺术,它能产生“不令而行”的效果,使工作效率倍增。

官员的气节操守如何培养,又如何能做到一以贯之?秉持做人做官的良知,常修“七慎” (慎始、慎微、慎好、慎欲、慎权、慎独、慎终)之德,常炼“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之道。而这些归根结底就是陈然所说的“高度的理性”。本文开篇的引文是从纪念馆的展板上拍来的,展板容量有限,有所省略。现将省略的部分内容抄录,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人总不免有个人的生活欲望、生存欲望。情感是趋向欲望的,当财色炫耀在你的面前,刑刀架在你颈上,这时你的情感会变得脆弱无比,这时只有高度的理性,才能承担得起考验的重担。

猜你喜欢

气节权力道德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竹外疏花
跟踪导练(五)(2)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