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际金融危机 试议社会经济模式
2009-09-24程安东
程安东
任何社会政治制度都不能完全决定经济运行模式,但必然相互适应。社会经济高效运行,始终保持持续协调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虽有周期性波动但不发生周期性危机,是决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法则,也是检验社会经济模式是否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唯一尺度。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国家、为公众还是为自己、为少数利益集团,是选择社会经济模式的主观因素。任何国家行为,或者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或者是代表少数统治者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这是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人民共和国,必然要对国家经济安全负责,对任何社会经济机构实行合理监管,运用法律的、政策的和行政措施规范企业行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国家,必然会对社会经济机构听之任之,忽视必要的监管。社会经济运行成了少数业主和高管人员利用公共资源玩游戏的舞台。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自由市场经济就是个典型。
当然,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也会不断催化和完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理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又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优化。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结果带来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了人们的共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社会经济模式虽不相同但相互影响是存在的,甚至会出现一国感冒、特别是经济大国感冒,多国打喷嚏的国际性问题。美国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到某种程度的经济危机,甚至可以说是经济萧条,很快就不是美国一国的事情,迅速蔓延到欧洲、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多数国家经济下滑,甚至负增长,股市下降,资产缩水,出现大规模的信用和债务危机,失业率提高,公众生活水平下降,潜伏着社会危机。可见,虽然各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但必须注意到社会经济运行模式、规则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任何国家可以选择符合其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但经济发展都不可能闭关自守。
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仅在美国,就连欧洲共同体也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倾向,有人对经济全球化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号召购买国货,挽救本国实体经济下滑,在某种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但决不能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为最终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开放性市场必然促使经济区域化乃至全球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滋生和影响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现在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全球经济运行周期的反映。主要论点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及贸易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必然反映。
一种说法是政策原因。主要论点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基础。
还有一种说法是“市场论”。其主要论点是金融创新无序加上监管不力,导致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致使资金市场过度流动,金融市场不稳定。
在我看来,主要应该是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下的体制弊端和机制缺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长期盛行虚拟经济,认为以钱赚钱是财富聚集的捷径。操盘者们无所约束,甚至投机欺诈,衍生产品使人眼花缭乱。要知道虚拟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如果只想着“钱生钱”发横财,玩财富转移搬运的把戏,没有核心科技和主导产业,缺乏雄厚的物质生产基础,任何时候经济都会危机四伏,一触即发。以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为例,它们不仅用资本制造的产品赚钱,还用手里的住房抵押贷款合同赚钱。据报道“两房”的自由核心资本共832亿美元,却支持着5.2万亿美元的债务与担保,所以次贷款危机是必然要发生的。由此发展到美国乃至国际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其自由竞争确有活力。1989年美国在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废除了1929年股灾后罗斯福政府出台的禁止投资银行一些行为的法律。金融家们自由了,也确实催生了美国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由于体制不规范又缺乏政府的合理适度干预和法律的约束,运行机制上自由无度,无限膨胀,各金融机构无拘无束的兴风作浪,一手赚钱,一手制造区域性金融危机,逐渐暴露了信用危机,最后形成了今天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灾难。
从2006年初始的这场金融海啸来势逐渐凶猛。据媒体报道,仅美国直接的金融资产缩水就损失了15万亿美元。财富缩减又直接使消费和投资需求严重萎缩。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的状况迫使金融信贷紧缩,这就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转,其结果带来了猛烈的经济衰退。
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了欧洲经济衰退,加剧了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进一步下滑。大企业出现亏损,纷纷申请政府救市。许多金融机构濒临破产,虽然倒闭的不多,那是由于各国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发挥较好和政府注资也很及时的结果。
经济衰退何时见底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半年多来尽管发达国家政府注资和中央银行动用了数万亿美元来解救和刺激经济。仅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累计的救市资金就达2万多亿美元。但均未见经济复苏的景象,衰退的阴影仍然笼罩着经济发达国家。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世界正面临着一次经济较长时间的下降,由衰退到萧条。美国经济2009年底前能否见底,开始回升,奥巴马都发出如果没有各国的共同努力,美国也不太可能走出衰退,避免经济萧条。
当然,这次经济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时代发生了许多变化,世界经济规模空间庞大,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因而这次应对经济危机的努力也是全球性的,不仅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都纷纷出台救市措施,甚至出现了把银行收归国有的呼声。中国虽然没有金融危机,但由于近几年外贸增长较快,经济发展的贸易依存度提高,国际市场萎缩后,外贸增长必然下降,使经济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刚刚闭幕的两会,确定今年经济增长保8的目标无疑是积极的也是可能的。同时中国政府不仅自己表现了信心,而且顾全大局,在较困难的条件下派出赴欧采购团,签署百亿美元的贸易合同,旗帜鲜明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我相信如果各国共同努力特别是二十国集团联合行动,应对经济危机,就不会再出现上世纪30年代长达4年的经济萧条。
科学把握“两手”助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在商品生产历史阶段,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商品再生产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消费也要通过市场来获得。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
决定了商品生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会起作用,市场就是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需要依托的大舞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形的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之所以要区别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就是要科学地把握这支“无形的手”,不能让其“天马行空”,用法律的、政策的手段使其按公众利益运行。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科学地把握另一只“有形的手”。法律和政策都是国家行为,政府是国家的管理者,只有它才能代表国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市场,用法律的政策的甚至行政的手段规范市场,才能使生产经营者公平竞争,消费者利益得到保证。在正常情况下,“有形的手”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只能当好裁判员,不能当运动员。因为社会商品生产阶段只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才有活力,政府只能管好又管活使其不乱,不能管死损害经济发展的活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并非可有可无
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它需要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分析市场预期,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产品开发、科技投入需要规划论证,近期生产经济活动需要策划,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上下工序的衔接需要计划。可见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都必须要有规划、策划和计划。
一个行政区域,一个国家,它可以在微观经济上放开搞活,但必须掌握经济宏观运行状态。对关联公众利益的国民经济指标都要把握动态、心中有数,才能很好地制定预期目标,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惠济民生。区域经济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人民利益的实际表现。政府为人民谋福祉,要有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计划,这是指导社会经济宏观运行不可缺少的。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市场经济就不需要计划,讲计划就会影响经济搞活。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计划,会统筹协调,助推经济搞活,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二次分配是政府的职能。纳税人的钱构成国家财政,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安排,必须有计划。通过计划来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减灾救灾,扶贫济困,保护生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任何社会经济模式,在一次分配中都会有贫富悬殊问题。政府通过税收调剂扩大二次分配的能力,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都是经济社会中必不可少的。
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内企业的所有制可以不同,但它们都不是政府的附属物,而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应该遵守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的规章,共享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服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信用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恶性竞争、欺诈是市场健康的毒瘤。所有不良记录都是道德失衡的结果。虽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道德风范和标准,但诚信则是市场经济必须共有的唯一标准。
现实生活中,市场竞争的参与者们总会出现不诚信、不道德分子,它们利用潜规则损人利己,破坏市场秩序,制造信用危机。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管体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十分必要。然而这种监管体制和机制又与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性质和国际公约有关。所以,十分复杂。这就为国际商业投机分子和经济犯罪分子留下了空隙。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阶段政府职能是有力的。虽然存在管得过多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甚至有不作为的问题。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告诫我们,政府虽不应越位,但也不能缺位,任何政府的不作为都会付出社会成本。
关于金融市场监管。从基本属性意义讲,金融业就是公众的钱通过合理运作赚用钱人的钱。原始资本金占有存贷总额的比例是很有限的。近年来由于不断创新,业务形式多样化,衍生产品泛滥。资本市场、资金市场开放度提高,国际关联度也相对敏锐。个人投资、机构投资、政府投资相互交叉,监管难度很大。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成了抄盘者的竞技场,影响着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安全。
相对而言,我国金融业是比较稳健的。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中央银行能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监控流动性。国家银监会职能逐渐完善。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监管体制初步形成。加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谨慎,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有度,保险业开放度也十分有限,保险金的投放也有所限制。证券市场人市限制也在国家掌管之中。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是有限的。
评价所有制体制的现实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社会财富量和满足人们物质利益的程度。抛开理想化因素,一般而言,利益决定着人的行为。人们总是为争取利益而奋斗。我们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是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国家民主制度建立后,人人平等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利益就十分突出。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丰富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就成了第一位的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依靠社会全体成员的奋斗。显然,公有制在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生产力欠发达、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粮食产量很低,包产到户立竿见影,粮食产量翻番。实现公有制是我们追求的长期目标,现阶段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放手发展非公有经济包括外资企业是完全正确的,今后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要因为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出了问题,各国热议银行国有化,影响我们现行的所有制制度。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不与民争利,重在国计民生和公益性产业,旨在加强控制力而不是计较数量上的比例减少。商品生产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足以使社会财富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极大丰富,可以按需分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用利益原则去正确评价所有制制度,把阶段性体制目标,纳入我们最终目标的轨道,才能实现全民所有的伟大理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分析新自由主义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危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优化我国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长期协调稳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