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恨水的那个黄土岭

2009-09-24陈寿新

散文百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张恨水

陈寿新

“张恨水,潜山黄土岭人。”1959年,由于总理周恩来的关心,这位曾叫“心远”、谱名“芳松”、弱冠以“恨水”自励,一生手耕笔耘三千余万言的“民国第一写手”被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时,用狼毫亲笔如此书写自己的履历。当写到“黄土岭”时,我不知道他当时手是否有刹那的颤抖,可我每次携妇将雏来到这里总是情怯;这就是黄土岭,埋我胞衣养我长大的黄土岭,也曾是张恨水的黄土岭。

双亲在,年关我就不能不回黄土岭。单身汉时自不必说,成家了,就得拖家带口。女儿大了,翻我书架上《金粉世家》了,我觉得应该对她讲讲属于我也属于张恨水的黄土岭,她嘴巴连着眼睛很夸张:哇噻!真的?

老人称呼的黄土岭,是个行政村,其实早就改名称为黄岭了。女儿一直视到黄岭为畏途,她晕车,且属翻江倒海类,我则视不能携女回黄岭为畏途,晕情,若不携之,相识的十有八九打招呼就会问:小伢么莫事没家(ga)来哟?接下来才会拉着你的手说:到我家坐坐,喝滴(音)茶,吃滴瓜子。你若真的坐下来喝茶嗑瓜子,没看住主妇,她一转身就会煮上三个糖鸡蛋,汤汤水水正冒着热气端上来,要看着你吃下去:家里生的鸡子,你莫要作客。

这是乡情,安徽潜山余家井老岭头黄土岭割不断的乡情;这是乡音,潜(山)怀(宁)方言区特有的且把《天仙配》唱得满世界跑的乡音。

这也是张恨水的乡情,张恨水的乡音。

怀揣黄土岭的乡情,带着黄土岭的乡音,张恨水靠着手中的笔走出黄土岭,毕生创作了一百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和大量的诗歌、散文和杂文,三千多万言,这是何等壮丽的生命旅程。因张恨水作品一时洛阳纸贵,当时还有许多文坛“李鬼”假托其名发表低俗作品,寄生于他还让他背着黑锅,至今一提张恨水仨字还有人只能想起言情的鸳鸯蝴蝶。有这样一个笑话:张恨水坐在麻将桌上,左手摸牌右手写稿,牌和了,一篇稿子也成了,顺手将钱交给一旁等着索稿的报社伙计,人家不接,才发现错了。笑话只当笑话,张恨水只能靠笔稼穑养活他一家子,还不至于傲慢到如此地步。但他同时给几家报纸写连载却是事实,报社那边“等米下锅”,他这厢同时构思创作四五部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皆互不穿帮,三教九流、市井生活都是那样的维妙维肖,呼之欲出,让人不能不叹服这位写手的奇才,有的长篇小说连载四五年,他也写了四五年,前后故事不乱,一大批读者每天在某个时间段热巴巴地等着报纸,他用笔牵引着一个时代,他让他们同悲同喜同恨,其中不乏达官贵人小姐太太,但更多的是普通市民,连鲁迅母亲也成了粉丝,打趣说自己的儿子就写不了张恨水那样的东西,鲁迅这位大孝子只得求购张恨水的作品给老太太。诚如老舍先生言:张恨水是中国真正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黄土岭其实无岭可言,相对于张恨水当年逃婚躲过的天明山和隔川相望的十八里长岗,她只能算田畴间的小土包。张姓储姓杂居,形成长百余米、宽不足五十米的丁字形街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街道的中心位置是由储家祠堂改置的黄岭小学,张恨水故居紧邻学校,张恨水当年闭门苦读的老书房早已改作他用,塌圯的院落也没了桂花树,倒是门前的半亩方塘在柳枝的垂拂下显得有些生机,出入故居的已是他的侄、孙辈。小学五年,我每天都要穿过金庄银庄来到这所谓的黄岭街,不清晰地记得是否曾踏进张家那个老宅院,倒是那屋脊上湿湿的青青的一簇簇瓦松,常被幻想成一棵棵大树,也许小鸟在那儿做窝,也许躲进去能好好地玩玩捉迷藏。上三年级,该写大字了,就要从那口水塘提水研墨,不曾想到怎样好好习字,倒是常琢磨用石子如何打出更多水漂漂,运气好的话还能击中某个跛脚的鸭子。那年月,大人们提到张恨水的时候语气总是变成了轻轻的,除了徒增我们的神秘感,不会觉得张恨水比生产队长威风,生产队长嘬起嘴巴使劲地吹起哨子,男男女女就得走出家门“上工”了。

不比生产队长“威风”的张恨水,却是被誉为中国巴尔扎克的。当然这是我走出黄土岭以后才知道的事了。有称张恨水为中国狄更斯的,还有冠之为中国大仲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知道张恨水是否同意送给他的帽子,评价是文艺评论家的事,他们也要吃饭,如同曹雪芹自己喝粥身后却养活着还将继续养活成千上万个教授一样,张恨水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张恨水就是张恨水,那个来自黄土岭的张恨水,我想他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想到什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什么大仲马,他的作品在现代作家中至少在数量上无人能比肩,是因为他只有用手中的笔养活自己和家人,除建国前后因突患中风,丧失写作能力,担了个文化部顾问这不问事的虚职,按月领600斤大米,吃了几年“干”粮外,他是真正靠笔来生活的。好像巴金老人说过:他是中国真正的文人。

很长一段时间,人家一提张恨水我就莫名的羞怯,尽管我也生在张恨水的那个黄土岭,如假包换的黄土岭,尽管也曾在叫老虎包的张家祖坟山上放过牛,也曾趴在张恨水父母张钰和祖父母张兆甲墓碑前数他有几个兄弟几个叔伯,尽管也在张恨水老书房边神圣地跟着老师念着“毛主席万岁”,也曾和他侄孙女同桌也许和他的另一个堂侄孙打过架,尽管老房那一亩方塘时而迷离在梦里,我却羞怯,潜意识里莫名的羞怯。是怕别人说张恨水六岁时才回到那个黄土岭,我弱冠也就不在那儿过活?还是因为自己偶尔也拿笔写点东西怕别人联想点什么?我想我羞怯也许源自一次真实的不羞怯:一九八三年暑假,我走访过一些看到过、听说过张恨水其人、其事的老人和张氏后人。动因可能是由于自己说过我和张恨水是乡梓,也许是因为当时现代文学史教科书上对他一笔带过鸣不平而和人家争论过,也许想干点什么认为自己能干点什么,我不羞怯地去问看着我何时才不穿开裆裤的老人们,还假模假样地拿着纸和笔,不管他们是否刚从田里拔出脚。第一次知道张恨水走出黄土岭时有些伤感还怀着屈辱,他十七岁时,家庭发生变故,作为长子,重担一下子落在这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书壅子”身上,他曾不清楚家里水田边界而放错水,他曾长时间对着花草树木发呆有时嘴里还念念有词,他曾因为邻里纠纷被人指着鼻子骂作“胞衣”(家乡骂人很恶毒用语,意指一无是处的废物),这个“书壅子”就只好成天关在老书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唯一不“壅”的地方倒是“发明了”把露在衣外的手脚尽可能地放在水盆里,这样蚊子咬不着,他的侄孙沿袭了这一发明,恢复高考即考取了浙大。在那间老书房,“书壅子”闭门两年,啃完了张家藏书几大厢,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国学基础,一些老人们夸张地比画着书厢大小,至于是些什么书,他们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特别是张恨水堂侄张鹏英老先生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老人家不怕误了田事,说着张恨水还边我爷我爹的理辈分(老家爹是爷的父亲,祖父称爹,父亲叫大叫爷叫伯可混着叫,就是不兴叫爸爸,谁要是“山里猴子装马叫”喊“爸”的,说不准当头就是一“爆栗”),还引起他儿子的不满,作为同学,毕竟我用不着天天在家“扒泥巴”了,我不知可作出过什么承诺,印象中老人家的眼睛里满是期待。回校后,我整理出张恨水少小的逸闻轶事投寄《艺某(只能用此代)》杂志,寄出时是背人的,小偷般,收到回信说是可以刊用。背不了人了,也有可能是主动的,包括对女生,那可是我第一次收到可能刊用的编辑部的来信,于是心里数着日子巴巴等,等到的是内容似曾相识的文章,署名却不是我。接下来的日子我就羞愧起来,是为了张鹏英等老人的眼睛,还是?于是对张恨水这名字也莫名羞怯起来。如今,那本杂志好像停办很久了,今年张老该有八十好几了吧,听说眼睛也几近失明了。

无考张恨水是否认同“书壅子”,但作为真正著作等身的章回小说大家,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书生,且说自己“百无一用”,离开黄土岭回眸的瞬间,也许他噙着屈辱的泪水,但他梦萦着故土,老家来人,他总是要问问黄土岭,他家老书房,还有桂花树,他多部作品以“潜山人”,“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人”署名。

大年初三,携女爬上我当年放牛的老虎包,岁交雪灾,张家祖坟向阳,雪化得快,但枯草里还有星星点点的残雪。老家有年前上坟山祭祖习俗,以前是把故人请回家,现在简单了,或大年或小年要在祖坟上给先人烧点纸钱,放点鞭炮算是告知了,对这一年俗张恨水有诗:

廿四风晴好晚天,家家坟上响千“边”。

灯笼燃烛门前挂,迎接“先人”过小年。

雪地里,张恨水祖坟没有烧纸钱的痕迹,看样子,无人“迎接‘先人过小年”,也不知恨水先生在哪儿过年,在四围一堆堆纸灰前,张家祖坟不免显得有些凄凉,我拾得两根半截烛,燃之,靠在恨水先生父母墓碑前,女儿提议,我们三鞠躬,对养育恨水的父母,也为一代文学巨匠。本想对女儿说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曾单独会见过张恨水,和他谈起过爱情文字,张恨水和另一著名作家无丁点爱情八卦,看到孩子她娘对我俩装模作样掩嘴,我把后面的故事咽了进去。回望山脚下“大跃进”时修建的长春水库,她锁住东逝水,不知恨水先生是否还再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猜你喜欢

张恨水
近百年探索中的张恨水研究
止谤莫如自修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张恨水三拒张学良
张恨水三拒张学良
张恨水国难—抗战小说创作探析——以《满城风雨》为例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之品味及思考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张恨水三拒张学良
“淡定哥”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