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养老保险,谁更需要
2009-09-24郑晓琳
郑晓琳
理财产品:
某保险公司钟爱一生养老年金保险
案例:
刘先生,30岁,年收入12万元。2008年,刘先生投保了某保险公司钟爱一生养老年金保险,保险金额10万元,10年缴费,每年交费约1.6万元。从60岁保单周年日时起,每年领取一次养老保险金,初始养老保险金额为每年1万元,以后每3年按保险金额的0.6%递增,一直到100岁保单周年日。被保险人生存至88周岁保单周年日可获得10万元的祝寿金。另外还可享有不确定的或有红利分配。
如果被保险人于60岁的保单周年日前身故,按所交保费与10万元之和与身故当时主险合同的现金价值(不包括因红利分配产生的相关利益)的较大者领取身故保险金。
律师点评:
在商业养老保险的营销过程中,有人作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想退休后吃青菜,依靠社保就可以了;如果还想着吃肉,就得靠商业养老保险了。“商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这似乎成了市场各界人士的共识。可是,在仔细考察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以及不同收入人群的保险或理财需求时,笔者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商业养老保险真的是投保人确保无忧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吗?抑或到底我们谁更需要商业养老保险呢?
首先,根据不同收入人群的经济状况和现实需求,中等收入者似乎应该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最合适的人群。很显然,由于经济状况的制约,商业养老保险甚至所有保险产品对于低收入者来说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奢望;而商业养老保险漫长的领取年限和有限的领取金额,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讲,也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锦上添花而已,根本不符合他们的现实需求。因此,对于有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又有现实需求的中等收入人群来讲,商业养老保险似乎应该是最适合他们的了。譬如上述案例,按照保险计划的利益演示,刘先生自60岁保单周年日起每年领取1万元,并每隔3年按照保险金额的0.6%递增,相当于月均1000元左右,再加上刘先生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一般按照在职基本收入的60%计算),刘先生的晚年应该能够过上比较体面的退休生活了。可是,刘先生的现实需求似乎更显得重要。按照大中城市中等收入者的平均消费支出,刘先生每月的房贷、交通、通讯以及生活等支出约6000多元,也就是说,刘先生每月的薪金约有近4000元左右可进行理财规划。综合比较刘先生的各项现实需求,很显然,健康和意外等人身保障是最基本的,其次才是养老保障,更何况刘先生还有社会养老保险以及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障。
其次,从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结构设计来看,投保人的投入收益比并不合算。由于银行利率的波动对商业养老保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更可能是对漫长而杯水车薪式的养老年金的无情嘲讽,因此,有专家将商业养老保险看作是一场由保险公司做庄的赌局。譬如刘先生,每年缴纳保费近1.6万元,10年合计约16万元,相比较于60岁以后每月增加1000元左右的养老金,投入和收益并不相匹配。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刘先生完全有更多的稳健投资渠道,靠这样的投资来提前获得等值甚至高于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回报,同时还能拥有更好的流动性。
因此,无论从投保人自身的现实需求,还是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设计来看,商业养老保险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迫切需要,也根本无法成为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事实上,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结构设计表明,保险公司似乎比不同收入人群更需要商业养老保险。因为,与投连险、人身保险等其他保险产品相比,商业养老保险的周期长,资金量大,来源稳定,且偿付压力小,不仅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而且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改善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