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丘陵区上黄试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划分及其驱动力初探

2009-09-24张丽萍程积民王继军

关键词:驱动力发展趋势

张丽萍 程积民 王继军

摘 要: 黄土丘陵区固原上黄试验区近20年(1986-2005)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Ⅰ阶段(1986-1999)、第Ⅱ阶段(1999-2002)、第Ⅲ阶段(2002-2005)。在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三个阶段的特征及互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各个阶段的驱动力。第Ⅰ阶段:提高单产是主要驱动力;第Ⅱ阶段:退耕还林还草是主要驱动力;第Ⅲ阶段:经济利益是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固原上黄试验区;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驱动力;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24-05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上黄试验区位于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的固原县河川乡上黄村,总土地面积7.61平方公里,属于半干旱温和类型。海拔1 561-1 795米,年均降水量415.1毫米。1982年在此建立了科研基地,1986年上黄村已成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之一,在20余年的综合治理过程中,上黄村先后采取了退耕、改制、种草、还牧、增施化肥等措施,使生产上了三个台阶,粮食产量、人均年纯收入从治理初期的510(公斤/公顷)、47.2元分别增长到“十五”时期的2 250(公斤/公顷)、2 093元,土壤侵蚀模数也由研究初期的6 000(吨/平方公里•年)降到1 000(吨/平方公里•年),林草覆盖率由研究初期的1.9%上升到55.7%,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趋于合理化。[1]

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

(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的划分

选择耕地、林地、牧草地、单产、工副业收入、人口等指标来描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不同时间上的发展演变过程,以1986年为基期,计算这六个指标的基期发展速度,形成图1,可以看出,20年来,各个指标都发生了变化,且呈明显的阶段性。

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上黄试区20年(1986-2005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图2结果,其演变过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Ⅰ阶段(1986-1999年),第Ⅱ阶段(1999-2002年),第Ⅲ阶段(2002-2005年)。

(二)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在阶段I(1986-1999年),生态经济系统从严重失调时期向良性循环转化。“六五”时期,这里便开始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旱作单产,实现粮食自给,“六五”末期,每人平均有粮48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18.9元,土壤侵蚀模数5 000(吨/平方公里•年),农户基本上告别了贫困,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2]“七五”时期继续大力种草,并且天然草场也得到了恢复,1987年人工草地面积曾达到135公顷,林草覆盖率上升到24.5%。

然而,由于“七五”时期(1986-1989年)的连续四年干旱,人工草地面积也随之减少,林草覆盖率从“七五”时期的24.5%下降到18.4%,土壤侵蚀模数为3 000(吨/平方公里•年),“八五”时期又新造拧条灌木林66.7公顷,林草覆盖率又达到43%,粮食年产量达到1 627.5(公斤/公顷),人均年纯收入也达到了1 127.8元,土壤侵蚀模数2 500(吨/平方公里•年),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回顾此阶段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过程,当时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试区在科技扶贫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重点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促使其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做法是:通过提高单产、合理安排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后收入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先增后减,林业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逐渐升高,牧业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缓慢下降。[3]

在阶段II(1999-2002年),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春麦改制,试区发挥地域优势示范、推广红梅杏、早酥梨、牛角辣子等庭院经济模式;并且耕地面积逐渐减小,果园面积、林地、牧草地面积逐渐升高,林、果、工副、单产、纯收入快速增长。在此阶段形成了三大技术体系:以春麦改制为中心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以早酥梨、红梅杏等优良果树为中心的庭院经济高效农业技术体系;以大面积灌草地为基础的农牧结合型的技术体系。

在阶段III(2002-2005年),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种植业人数快速下降,并且劳动力快速向林、果、工副、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转移,农户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并且来自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占比重较大[4];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耕地面积降幅较大,牧草地面积有所回升,果园面积、林地面积持续增加,农、林、牧达到有机的统一,农民的经营意识也发生了变化,注意到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变为自觉的行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互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朝着良好的态势运行。从发展态势来看第三阶段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过程

1.种植结构的变化。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春麦改制,庭院经济林建设、灌草基地配置、高效设施养殖、优良品种引进,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上黄试区在1982-1985年间,粮食产量平均是1 320(公斤/公顷),人均纯收入166元,试区在1982年前粮食作物主要是春小麦,1997年后粮食作物基本上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在试区产量为2 250(公斤/公顷),比春小麦产量高出一倍。“八五”期间在试区大面积推广冬麦种植及地膜覆盖技术,使粮食产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冬小麦产量达到3 540(公斤/公顷),与此同时发展新的种植模式,地膜玉米技术使玉米种植成为可能,并实现了36 000(公斤/公顷)的高产。“九五”期间,大力发展灌草地建设与高效设施养殖模式[5],试验研究出果菜型、果苗型、果蓄型庭院经济结构模式,农户经济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1 846元,粮食年产量增加到“九五”时期的2 250(公斤/公顷)。“十五”时期继续大面积推广庭院经济模式,形成规模化优势,为当地的果业走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同期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坡地梯田粮草化、宜林荒山灌草化、平川台塬高校庭园化、沟坡四旁乔灌化等措施,农户经济收入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2 093.2元。

2.经济收入变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试区农业收入稳定增长,而果树、工副和林业收入增长较快,20年来,农、林、牧、果树、工副纯收入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纯收入比重1986年占总纯收入的比重是80.81%,2005年变为75.21%,呈下降趋势,其中2000-2003年降副最大,主要原因是同期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最大,农业播种面积锐减,农业纯收入增长速度减慢。而林业、果树、工副业纯收入比重从1986年的4.09%、2.73%、3.19%增加到2005年的5.45%、4.82%、7.90%,呈明显上升趋势,1986年到2005年林、果、工副增长的百分点分别为1.36%、2.09%、4.71%,相比之下,工副业增长最快,其次是果树和林业,牧业纯收入比重先降后升,因为在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尽管牧草地面积很大,但基本上是天然的荒草地,加之1989年连续几年干旱,牧草地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后来随着人工草地面积的逐渐增大,牧草地利用价值升高,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也随之相应的升高。

3.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由表2可知,农户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植业人数从1985年的173人减少到2005年的82人,减少了91人,年变化率为2.63%,从事果业的人数从1985年的5人递增至2005年的30人,而从事畜牧业的人数从1985年的33人增加到2005年的43人,并且劳动力向果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餐饮业、劳务输出等方向转移较快,年变化率分别为25.00%、10.00%、7.31%、3.75%、36.67%,近几年来劳务输出劳动力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6],1985年劳务输出占总劳力的1.15%,到2005年劳务输出占总劳力的百分点增加到9.12%,升高了7.97个百分点,劳务输出尤其在2000-2005年间转移最快,从2000年的13人增加至2005年的25人,年变化率达到18.46%。

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驱动力

1.研究方法。利用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驱动力。[7]

2.计算结果及初步分析。上黄试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可以用以下8项可控的数量指标反映[8],分别为:人口(x1)、耕地(x2)、林地(x3)、牧草地(x4)、单产(x5)、农业收入(x6)、工副业收入(x7)、人均纯收入(y),这些指标满足通径分析对数据的要求。

分阶段计算各因子与人均纯收入(y)У募虻ハ喙叵凳(结果见表3),各因子对人均纯收入(y)的直接通径系数见(表4),各因子对人均纯收入(y)У木霾呦凳结果(见表5)。

由以上分析可知:

第Ⅰ阶段(1986-1999)r3y>r7y>r5y>r1y>r6y>r2y>r4y其中r4y<0。X4与y间呈强的负相关,是y的主要限制因子,x3,x7,x5为主要促进因子,表明在退耕还林(草)初期,提高林地收入、工副业收入和单产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途径,而牧草地地面积太大是主要制约因素。因为牧草地的效益并未因牧草地的面积增大而成比例的增长,因为在三年大旱期间(1996-1999年)天然草地大部分变成了撂荒地。b5>b7>b3>b6>b2>b4>b1,b4>b1且均小于零,就因子的直接作用而言,单产和工副业收入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途径。

第Ⅱ阶段(1999-2002年):r3y=r4y>r6y>r1y>r7y>r5y>r2y,其中r2y<0,x2与y间呈强的负相关,是y的主要限制因子,x6,x7,x5为主要促进因子,在此阶段耕地面积太大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农业收入、工副业收入、单产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途径。b6>b5>b3>b7>b2>b4>b1其中b1小于零,就因子的直接作用而言,农业收入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途径[9],而人口数量太多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限制因子,应降低人口数量。

第Ⅲ阶段(2002-2005年)r1y>r6y>r7y>r5y>r3y>r4y>r2y,其中r2y<0,x2与y间呈强的负相关,是y的主要限制因子,x1,x6,x7是y的主要促进因子,因此在该阶段耕地面积太大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限制因素,因降低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收入、工副业收入、提高单产仍然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途径。b1>b7>b4>b3>b5>b6>b2,其中b2<0,就因子的直接作用而言,增加人口数量和工副业收入是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耕地面积是限制因素,应降低耕地面积,从土地上解放劳动力[10],从而使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迅速转移。因为在此阶段,由于工副业特别是劳务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劳动力的增加已成为提高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工副业尤其是劳务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劳动力的增加已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3.各阶段主要驱动力的确定。综上,各个阶段主要驱动力为:

第Ⅰ阶段:提高单产是主要驱动力,因为此阶段处于退耕还林还草初级阶段,主要目标是减少农耕地面积恢复林草植被,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只有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行为结果。

第Ⅱ阶段:在提高粮食单产和农业收入的同时,扩大农业系统内、外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提高非农业收入,即外出务工。在此阶段,科技因素与政策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试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方向和方式也有重要作用,其中政策因素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驱动[11],这个阶段形成生态系统开发和有限度的保护结合,经济需要有限度实现的态势。

第Ⅲ阶段: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比较利益的影响,土地总是由低产值向高值产业转移,即向高值的果园、菜地转移,并且农户为寻求农户总体经济收益最大化,劳动力从收益较低的农业流向二、三产业,这个阶段生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实现了有限度的统一。[12]

四、结论

1.上黄试区20年来(1986-2005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目前试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生产结构由传统的以粮食生产为主向农、林、牧有机结合、强调生态经济效益并重的结构转变;形成由畜牧业、林果业及配套后续加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各具特色的生态适宜型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地域模式。

2.农户经济收入不断提高,1982-1985年试区人均纯收入为166元,到2003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 920元,“十五”期间人均纯收入达2 093元,是1982-1985年人均纯收入的2.6倍;并且试区园地的经济收入将会随着果园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及果树进入盛果期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工副业收入也将会随着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农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及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而快速增长。

3.由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加速了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向经济作物、果业(苹果、红梅杏、早酥梨)方向转移;而另一部分劳动力则从以农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变。表明当地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正在向以非农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这就从根本上缓解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对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于此同时农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程积民. 上黄试区草地资源与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1996,3(1):46-153.

[2] 郝仕龙,李志萍.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5):11-15.

[3] 张芳芳.退耕还林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8001-8002.

[4] 胡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宁南部山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63-70.

[5] 周忠.宁夏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2006(3):60-64.

[6] 刘琦,宁夏南部山区农民增收问题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1):38-40.

[7] 袁志发,周静芋.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 郭满才,王继军,彭珂珊,等.纸坊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及驱动力初谈[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245-255.

[9] 祖廷勋.可持续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甘肃张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例[J].三农问题研究,2007(5):25-27.

[10] 王青.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 (1):17-20.

[11] 李素清.黄土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产业建设对策[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3(1):66-77.

[12] 董锁成,吴玉萍,王海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 (5):590-599.

猜你喜欢

驱动力发展趋势
精准扶贫下体育文化发展的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创新“驱动力”助推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