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大师

2009-09-23

美文 2009年18期
关键词:耶夫斯基陀思托尔斯泰

标签: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随笔

分类:杂谈

读奇克老师留言,又想起了《战争与和平》的片断,想起了托尔斯泰,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起了群星灿烂的俄罗斯文坛,历史凝聚在十九世纪,那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那是一方怎么样的热土,天才辈出,群星闪耀。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精神泰斗,我在接近他时,路途有些曲折,但也正是有了这些曲折,反而让我更认识到了他的博大。我最初阅读的是他的《安娜·卡列妮娜》,因为没有找到切入点(后思,可能与我当时阅历过浅,思维偏狭和对美的把握能力不足有关),那种悲剧力量我捕捉不到,就在这时,我发现了另一个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第一部书《穷人》开始,我便被那种摄人魂魄的力量震憾住了,好长好长时间,我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编织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说是心理隧道)中走不出来。原来,人的心理如此复杂——那么多的暗礁,那么多的沼泽。

当读完《死屋手记》后,我顺便也看到了托尔斯泰对《死屋手记》的赞誉,其中有一个细节我记忆如昨:他流着眼泪给朋友讲道,“从这些底层人物(小说中众多的狱犯)身上的闪光点,我看到了俄罗斯民族的希望……这个作家了不起。”自古文人相轻,让一个已享誉世界的文豪对同时代另一位作家给出这样的盛誉,绝非易事,托尔斯泰的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这时,我又回过头来读托尔斯泰的文字,读了他的文论和一些随笔(书信集),大受感染,断断续续读《战争与和平》的片断是后来的事,当时一下子令我震憾的是经典名著《复活》,可能有了前期的一些铺垫,《复活》进入得较轻松,但很快就轻松不起来了,那种感觉犹如地震,不光是玛丝洛娃的遭遇,更是聂赫留朵夫艰难、复杂的精神回归之路,还有聂在走向高尚的路途上与玛的堕落后的不苏醒反复遭遇,这一强烈对比更增强了悲剧力量。《复活》给我刻下的烙印中,除了精神层面的震憾,其凝炼的情节,简洁的笔法,饱满的人物形象,张驰有度的行文等也同样令我震憾,其作品如山一般横在那里,一直以来,一想起《复活》,我对我的写作顿生绝望感,不敢面对文字,自己渺小的就如同那高山下的一颗尘粒,还怎么再敢奢谈文字?

过后许久,我将这两位巨人做了一对比(这个想法很可笑,两位巨人是两座不同的山峰,怎么能比呢),但我还是从个人的感受程度上分析了一下,托尔斯泰作品艺术形式严谨,拷问生命庄严,不沐手静心很难进入,一旦进入,就会涤尽内心的种种杂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形式粗糙一些(这也是妥的特色,他的小说没有定型、完美的艺术外形,都是随行就市,写到哪算哪),无论是《穷人》《白痴》《少年》《白夜》还是《罪与罚》,都喜好由着主人公的思路一古脑地往下蔓延,进而展开情节,只要略一进入,就像被卷进激流旋涡,身不由已地便被拽着鼻子走了,艺术外形上有破绽反而容易切入,我倒觉得这破绽很美妙了。从风格上来看,托尔斯泰以正取胜,他一生都在探索着人类的高尚之路,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偏锋行笔,以险取胜,他在承担着作为人的所有苦痛,然后将这些苦痛造成的心理病态又一点一点揭示出来。原本在风格上是无高下之分的,只是求险求奇要凭才力支撑,终极还要复归庄正,陀斯妥耶夫斯基晚年巨著《卡马拉佐夫兄弟》在风格上便趋向于平和。思想上,托尔斯泰以博大无私的爱令人俯首,博爱使他的思想充满了雄奇的力量,陀斯妥耶夫斯基则以血淋淋地撕裂人精神上隐秘的黑洞成一孤峰,如果将托尔斯泰看作伟大的精神之父,那么,陀斯妥耶夫斯基便是超绝古今的心理大师了。

2007-08-22 16:00:00评论(5)| 阅读 (32) | 收藏 (0)

猜你喜欢

耶夫斯基陀思托尔斯泰
七颗钻石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赌博牵制大文豪
忘记自己的人
传世名著的背后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