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城市的可能性分析
2009-09-23匡娴
匡 娴
摘 要:建立各种研发和创新中心城市,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城市的优劣势,指出目前北京已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同时政策上也为吸引大规模的外资研发机构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北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北京 研发中心城市 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27-02
建立各种研发和创新中心城市,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北京是科研资源最丰富的内陆城市,许多学者通过实证认为北京是最适合也是最可能建立研发中心的城市。政府和民间也对于北京模仿硅谷之路寄托了很多的希望,本文重点分析了北京建立研发中心的优劣势。
一、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城市的优势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笔者查阅了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统计信息、上海统计等官方网站和统计年鉴的2008年度统计数据,并选取了反映科研基础实力、产出和转化能力、潜在科研创新能力的14个指标数,并以经济发达、科研实力雄厚的上海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具体数据见表1。
1.研发资源优势。首先,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具有很强的优势。北京聚集了我国近1/5高校,是我国大学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且北京地区的高校在很多领域有着国内最高的水平,特别是在中关村,北大清华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北京地区的研发输送了不少人才,智力密集的中关村还吸引了大量的留学生回来工作和创业,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人才优势。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占据了全国高校科研经费的1/4强,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约为全国总量的1/6,北京高校的科研投入也具备比较强的优势。同时,国家的主要科研机构的总部都分布在北京,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社会科学院等。这些科研院所吸引了全国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很多重大的研发项目都集中在北京。同时北京科研院所的投入与其他内陆城市相比,具有绝对的优势,北京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人数是全国总量的1/4,科研经费投入约是全国的2/5。
其次,北京地区的研发经费总量和投入比例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科研经费绝对量高出上海,占全国的研发投入的1/6。而且北京经费占北京地区GDP的5.5%,是全国平均水平1.49%的3.69倍,也是上海研发投入比例2.52%的2.18倍。R&D投入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也算比较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绝对的优势,科研成果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技术市场成交额在全国处于首位。北京潜在的科研创新能力比较被看好。北京地区有两院院士719人,占全国的50%;全市开展R&D活动的单位为8550家,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5万人;北京高校的毕业生绝对量全国最多,而且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海归留学生。北京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科研院所密集,各类研发资源丰富,研发人才充裕,使其在产品研发、设计、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有绝对优势。北京的研发资源成本较低,整体工资成本只有发达国家工资成本的1/5。发展中国家优质廉价的研发人才也是吸引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2.研发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能力优势。从研发成果产出来看,北京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科研成果产出地,是全国知识创新、原始创新的基地。“十五”期间,专利申请量与批准量分别为8.4万项和4万项,分别比“九五”增长130%和77.8%;2007年,北京企业和高校的专利申请和授予数分别为8223项和5524项,研发专利成果数量可观。而且从全国的所占比例来看,北京的专利申请数和授予数分别占据了全国总量的1/12和1/6,同时,市场成交总额为882.60亿,占据了我国整个市场交易额的2/5。所有的数据说明北京的原始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其他省市,研发成果全国第一。
3.北京基础设施的优势。北京拥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和通信等条件较好。2007年,全市公共电汽车线路达到644条,运营里程1.7万公里,运营车辆近2万辆;北京还是全国航空线的交汇中心,首都国际机场已开通205条国际国内航线,通往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2007年旅客运输量达3850万人次。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启用后,已进入亚洲最繁忙机场的行列。北京已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通邮,国内直拨电话可达所有城市,国际直拨电话可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91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98.3万户。此外,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①。
4.政府大力推进研发企业向北京集聚。北京市政府于2002年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为研发机构营造发展环境。200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的的意见》,明确提出:北京不仅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而且要进入世界创新城市之列。2006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大力鼓舞企业自主创新。在招商引资方面,1999年,国家科委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研究开发、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方法》;2000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布了相关政策,对外商设立研发机构提供了政策上的规定和支持,北京也出台了关于外商设立研发机构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北京市政府曾在1999年1月发布了《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当年6月出台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研开发机构的暂行规定》等,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性总部和研发中心。
5.首都品牌优势和聚焦优势。由于对北京研发和经济发展态势的看好,而且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具备了绝大部分城市所没有的政策优势,有着其自身特有的首都品牌效应,因而很多跨国公司的以及外埠的区域性研发中心设立在北京。而且,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设立具有一种聚焦特性和势能惯性,即当一定数量的研发机构的设立能带动其他研发机构的跟随模仿和聚集,所谓“一窝蜂”现象。而且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也是我国的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城市之一,本身具备了首都品牌效应,其辐射效应大,投资效益高,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外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首选城市。跨国公司聚集得越多,聚焦作用就越大,对其他研发机构的吸引力就越大,北京、上海是我国最有聚焦优势的城市。
二、北京建立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劣势分析
1.企业自主投入以及研发水平偏低。首先,北京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07年北京市共计总投入R&D经费为527.1亿元,政府投入占264.4亿元,企业投入为210亿元,企业投入比例不到40%。早在2002年纽约研发支出总额的绝对数就为133亿美元,其中企业研发支出为92.34亿美元,约占全年研发投资总额的69.43%②。其次,在京企业研发层次不高,很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的创新成果不多,远远低于北京的外资研发机构,更无法与硅谷、东京等研发城市的企业相比。在关键性技术如芯片网络技术依赖于发达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国际上申请的专利很少,外国拥有的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
2.产、学、研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北京是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最为密集的地区,但是北京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并没有像硅谷以及班加罗尔等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状况还没有彻底打破,几十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分属于中央不同的部门和北京市,不同隶属关系使得中央资源和北京市隶属资源尚未形成广泛、有效的联系和共享。其次是科技和经济脱节现象还比较严重,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很低,还停留在试验和理论阶段,不少科研与市场存在着距离以及技术市场发育很不成熟,使得其成果转化率不足10%③。而且,大学和科研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的需求还有比较大的差别。在印度班加罗尔的高校都设有董事会,董事会里很多大公司的成员直接反映企业要求,教师队伍中有不少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因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联系非常密切,而且,班加罗尔的高校大力鼓励和支持师生从事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形成了班加罗尔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良性循环机制,也使得产学研的合作更加密切④。
3.研发的配套支撑体系还不成熟。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城市,因而北京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相对严格,金融服务和政府服务市场的意识不如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北京的咨询、金融、风险评估系统等机构还刚刚兴起,其风险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风险资本的运作制度还不成熟,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银行的惜贷行为更加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资金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硅谷中成熟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是人们普遍认为硅谷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1999年硅谷吸收了风险资金达130亿美元,占美国风险投资的1/3,世界风险投资的1/6,并且90%是来自于民间,1990年至1999年硅谷的风险投资的年增长率为300%。大量的风险资本的融入,使得新企业的开办、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特别为创业失败者重新开始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成熟的二板市场(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又为创业成功者自由退出提供了道路。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与风险投资的结合,是世界上发展高新技术的缺一不可的三大因素。
三、小结
北京作为我国智力资源密集的城市吸引了很多外资研发机构,北京是研发实力和潜力最好的城市之一,这与李才(2008)⑤、满娟(2003)⑥等学者认为北京是我国最适合建立研发型城市的观点相吻合的,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城市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而且政府在政策上为吸引大规模的外资研发机构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北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提高北京的国际竞争力。
注释:
①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www.bjstats.gov.cn/tjnj/2008-tjnj/
②李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28~105
③刘双云.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的发展特点与经验借鉴.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34~35
④张克俊.中关村科技园VS美国硅谷的比较.中国软科学,2005(8)105~107
⑤李才,马庆喜,董振荣.设立研发中心城市的研发环境评价,大庆油田学院学报,2008,32(4):97~100
⑥满娟.适宜建立研发中心的城市比较.IT经理世界,2003(4):20~23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124)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