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

2009-09-23

报刊荟萃(上) 2009年8期
关键词:建国总理

梁 衡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伟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合作关系。两人才华出众又风格各异,长期合作,又和而不同。虽毛、周早已作古,但人们总在问一个问题:面对毛的错误指责,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这些年来,总有人在向我提这个问题,甚至如季羡林先生这样阅世甚深的百岁老人。细想起来,这里有作风、性格、策略、政治智慧诸多因素,而且这也不只是毛周之间特有的现象,古今中外的政治史上大有其例,也都离不开这种组合。

翻脸要有条件和资格

一般老百姓所说的“翻脸”之事,大部是指建国之后,现已被历史证实了的,毛错周对的事情,如经济方针之争,文革之争。但其时,周虽手握真理已无实权,已失去与毛翻脸力争的条件和资格。

翻脸是什么?就是一、痛感对方之错,决不苟同,毫不忍让;二、如不能认同和解就一刀两断,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当两个人的力量、地位平等时,这好办,当断就断,再不见面,顶多只是感情损失;但是当两个人的力量悬殊时又当别论。如一个小孩子对父亲,要翻脸就不大容易,虽事有所悖,理所不容,已到了恩断情绝的程度,但一个孩子既不能改变家长的错误,又不能离家独立生存,翻了以后又将如何?只有隐忍。

当建国之时,毛泽东已被全党接受为列宁据称的“领袖”。他所以能力排众雄,越过陈独秀、瞿秋白、王明,周恩来、张闻天,一路大踏步走来,独领风骚,只因一条:就是实践检验,在无数次的流血失败中,只有他的意见屡屡正确,一试就灵。从具体的战斗、战役到与国民党斗法、与美国人斗法。与斯大林斗法,都无不铩其羽,而扬我威。

我曾问过一位亲自追随毛从延安到西柏坡又到北京的老人,我说:周恩来不是长期专管军事吗?转战陕北彭德怀不是打了几个大胜仗吗?他直摇头道:“他们和毛还是不能比,不能比,相差太远。关键胜局都是毛亲自下手指挥。”逢毛必胜,有毛就灵,毛已成神,这是从1921年到1949年28年间血火炼成的信条,已成建国初周恩来这一班副手们和全党全民的习惯思维。周从来没有想去挑战毛,而且他也根本没有这个资格。现在人们对周有好感,是因看到毛后来的过错,在不知不觉中犯了一个时间概念倒置的错误,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思维。历史上,周曾是毛的上级。在遵义会议前一直领导毛。而历史证明其时的中央,包括周都错了,而毛对了;遵义会议之后毛更是得心应手,战无不胜,直至最后摧枯拉朽,如风吹落叶般在中国大地上抹去蒋家王朝。这中问,虽还有一个张闻天是名义上的总负责人,但毛都是实际上的决策人。周作为副手,眼见毛指挥若定,出神入化,威信日增,更是心服口服。

建国之后,时势变化,毛不熟悉经济,出现了错误。周分工经济工作,已见祸苗,心急如焚,虽屡提不同意见,但已无力回天。一是,毛威望在身,大权在手。二是这时全党、全国上下已视毛为神,任何一种反对意见,不用毛亲自来说什么,舆论就可将其压灭。三是由于个人崇拜的推行,康生、陈伯达、柯庆施,后来的林彪、江青集团,不断谗言蔽上,煽风点火。在毛周围已渐渐形成一个风气不正的小环境。这时,周就更没有去翻脸力争的外部条件和氛围了。

建国后。周与毛的两次大分歧

建国之后,周与毛和而不同,表示自己的反对意见主要有两次,结果,周只是尽职责之守小提建议,就惹来毛的大翻脸。

第一次是1956年鉴于经济发展过热,周提出“反冒进”。应该说,这时周还是据实论理,还没有过多考虑毛的情绪。1956年2月8日周主持第24次国务会议说:“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他说对群众不要泼冷水,“但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冼洗,可能会清醒些。”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提出追加投资,周和大多数人都反对,会后又耐心劝毛,说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毛不悦,离开北京。1957年lO月9日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毛的发言是《做革命的促进派》,将领导层分成“促退”、“促进”两派,这就有点以分裂相威胁的味道,毛要翻脸了。他毫不客气地对周说,你“反冒进”,我是反“反冒进”的。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追击。周也万没有想到毛会这样情绪化地处理问题。

1958年1月2日杭州会议、11日南宁会议、3月成都会议,毛对周逢会必批。这期间连一些严肃的科学家也在为毛的“跃进”奇迹找科学依据。毛正在兴头上,党的领导集团,甚至全国人民都在兴头上。只有周恩来、陈云等少数领导人清醒,他们能与毛翻脸而力挽狂澜吗?周这时连话语权也没有了。在1月南宁会上,毛说周是“促退派”,影响了各部委省委的情绪,并举着柯庆施的一篇鼓吹跃进的文章质问周:“恩来,你是总理,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经过这次较量,周已完全明白用翻脸的办法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可取的。

周恩来与毛的第二次大分歧是关于文化大革命。这是政治路线之争。

自1956年毛与周恩来、陈云在经济思想上发生分歧后,渐渐又与刘少奇、周恩来等在政治路线上发生分歧。在“四清”运动之初,毛提“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不理解,他说有个别人要走资本主义的路还可以,怎么会有一个“派”呢?他万没想到“文革”事起,已不只是一个“派”的问题,而是全部打倒,连他这个主席也不能自保。最高层唯一保留下来还在工作的旧人就只有周一人了。

和1956年处理经济问题不一样,这次毛批准成立了一个文革小组,凌驾在党中央、国务院之上。周这个总理对“文革”的反对已不能再有任何正面表达。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借有限的权力办两件事,一是尽量保护老十部。红卫兵要纠斗陈毅,周就站在大会堂门口声色俱厉地说:不行,除非你们从我身上踩过去。国务院各部长巳被冲击得连生命都无保证,周就把他们分批迁到中南海里住,半是保护,半是办公。二是抓生产,周带着这支奇怪的“黑帮”部长队伍,艰难地维持着最低的生产秩序,以不要弄到全国人无饭吃。但是对政治方针、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对全国疯狂的个人崇拜、极“左”的政策,周不用说翻脸,他甚至不能有一点的明显反对。因为,这时更不利的是已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周的地位巳排到林彪之后,而江青又因其特殊的身份常在毛面前陷害、刁难周,甚至设计摧残他的身体。周对此心知肚明,但他更是连一点点翻脸的资格和条件也没有了。

翻脸要计算成本和效果

现在回头看,周的经济思想和对“文革”的抵制都是对的。也许我们会说,梁漱溟不是在国务会议上因农村政策和毛拍桌子翻脸了吗?马寅初不是因人口政策与毛公开翻脸了吗?彭德怀不是因大跃进问题和毛在庐山吵架公开翻脸了吗?

周当时为什么就不能也来个拍案而起,分道扬镳呢?周不是一个普通人,是一国总理,背负着一个国家,几亿人口。他要考虑后果。如果硬来也行,但那将是两种可以预见的结果。

一、毛以绝对权威,像对刘少奇那样将周当即彻底打倒。这样周那一点点仅有的合法身份和权力将被剥夺干净。人民、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痛苦和灾难。而且事实证明,前面所举梁。马、彭等人的翻脸,当时于事并无大补。他们个人的牺牲是起到了揭露错误、倡导民主、改进党风、启迪历史的作用,殊可尊敬。但周恩来不行,他是一国总理,他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是当时翻脸之后这个摊子怎么收场。政治需要妥协。

二、周可以将自己的不同政见公示于社会,并说服一部分高级下部和群众追随自己,用票决的办法逼毛表态。以周的威信和能力也是能拉起一股力量的,形成一派甚至一党。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共产党的分裂,接着是国家政权的分裂。所以,我们可以设想,当时周如果真的大翻脸,一个刚建国十年左右的共和国又将蹈入四分五裂,民众水深火热。这不只是二种设想,事实上,有人曾问过总理,你为什么不站出来公开反对?周说那将会使党分裂,后果更坏。据说刘少奇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在那种情况下只有积极建议,争取把错误降到最小,如果意见不能被采纳,只能跟着走,一起犯错误,将来再一起改正。这比分裂的损失要小得多。

相信当时的周、刘等一批革命家是认真考虑过翻脸的成本的。不翻脸,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是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我们看到两种情景。一方面,周在毛的权威面前,俯首帖耳,不置一词,为毛留足面子;一方面;又留得青山在,好为国为民多燃点光和热。在处理经济问题时,周利用总理身份尽量求实。连毛在1960年也不得不承认“1956年周恩来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如钢等,替我们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

现在回头看,在周忍气吞声、克己为国的心态下确实为党为民族干了许多大事。举其要者,1958年大跃进后,他主持三年调整,医治狂热后遗症,拯救了国民经济。“文革”中,他亲自指挥,处理林彪叛逃事件;抓革命促生产,维持了国民经济最起码的运转,并且还有一些较大突破,如大庆油田的开发等;他抓科技的进步,原子弹、氢弹、卫星实验成功;他抓外交的突破,促成中日、中美建交等等。还有一项更大成功是四届人大召开,促成邓小平复出和一大批老干部的重新起用,为以后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建国总理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总理的“大屁蹲”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跟着总理去美洲
巴总统总理挺过审判日
尼总理辞职讲话谴责印度
抗战雕塑
电脑美术设计随想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