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专《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探讨
2009-09-23高燕锋
高燕锋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中等卫生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护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为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护理工作,面对的是患者,如何使学生在掌握护理学理论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是当务之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并根据护理学教学的特点,谈谈提高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做法和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护理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纵观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现状,建立可行性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护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传统教学沿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禁锢了思维,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并利用教学和学习资源到最终进行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怎样有利于他们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建构来进行。教师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深度、广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将临床的最新知识、技术、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2、成为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不断改革教学实践,使之更加合理的过程。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省。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思维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如:技能设计、技能改进、探究性技能,等等,要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欲望,要挣脱教条,不屈从于权威和传统习惯模式,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只有当教师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时,才能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引发其创新兴趣。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学环境,是系统工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变量,教师由“真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课前的设计者、课程实施中的指导者、课后的反馈者和反思者。应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新灵感,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营造一个创新设计的环境,让学生具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激发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乐趣。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创新,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增强自信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种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使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最需要得到的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给予科学完善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给每位学生提供分析、思考、创造的机会,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良好的思维氛围是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利用互动式教学,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强他们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三、拓宽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传输而轻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设置情景问题和问题障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质疑、反思和探索。如进行口腔护理教学时,学生提出按教材要求准备17个棉球,但遇到口腔感染或牙齿少的患者。会造成其口腔清洁不彻底或浪费棉球,这时就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操作原则,灵活运用操作步骤,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则在活动中起到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引导质疑、探究创新的作用。又如,每章节讲完后,教师留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大胆的设想,寻找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作出点评。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构建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推理的能力。
四、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打破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就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学生不但能常规思维,而且能逆向、多向思维。在以技能为基础的护理教学中,探究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践探究常由八个要素组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践、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等。每个要素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如讲授静脉输液法时,按教材所述方法,学生提出下列问题:①关闭输液器拔针,会引起回血,污染被褥和地面;②先按压、后拔针会引起病人疼痛;③拔针后病人常皮下出血,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这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更好的拔针方法,有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又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科学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在完成相应阶段的教学后,可以组织开展“技能创新设计”活动。在设计技能题目的选取上,教师只负责大的方向,给出示例,提出创新设计的过程和要求,并不限定题目范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体现主体作用。教师审查后,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把设想变为可行的技能,撰写规范实用的设计论文,组织答辩,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归纳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