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幸福”联姻
2009-09-22宋吕银
宋吕银
时代进步了。教育发展了,人们对当下的教育却不够满意,最为突出的是: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教师充满了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家长、校长也侈谈“幸福”。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马卡连柯说:“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一句话:追求幸福教育,让“教育”与“幸福”联姻。
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情感内容,这样的“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幸福过程与幸福结果相统一,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应该在“以苦为乐,乐在其中”的心境中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三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
追求教育结果的幸福。教育可能是为了升学、就业、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功利性的目的,也可能是为了身心的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陶冶、生活情趣的丰富等非功利性的目的。一个人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不能得到发展,他是谈不上幸福的;他若不能因受了教育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活动,他也谈不上幸福。而且“世俗生活”的目标也必须是幸福的,不能为认知而认知,为情意而情意,也不能为参加社会活动而参加社会活动,如果把教育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升学上,升学便会妨碍人的幸福生活。
追求教育过程的幸福。幸福作为一种感觉,可以被点燃和烧旺,可以被激发和放大。著名教育学者肖川认为,好教育的过程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师生校园生活质量主要取决于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而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必须主要通过提高课堂生活质量来实现。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必须成为一个幸福的过程、一次快乐的“旅行”。学校要以打造“智慧课堂,快乐校园,特色教育”为主线,追求教育过程的幸福,当务之急是要“解放”学生,关键是要落实“五严”要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60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今天,这“六大解放”依然有很强的针对性。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追求教育内容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另一方面。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除掉青少年思想意识中的那种虚幻的市侩般幸福的理想”。因此,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应该成为教育尤其是德育的最根本的主题。
追求教育者的幸福。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教育者的幸福,首先,“人是目的”(康德语);其次,只有教师能够感受到生活充满希望、充满阳光。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劳役,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付出,他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才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肖川在《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一文中提出了影响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17个因素。包括教师待遇、教师的劳动强度、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教师的健康等。当前,我们必须在切实提高教师各方面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同时,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教育的精神世界里和专业成长中“轻舞飞扬”、“诗意栖息”。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