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首善”陈光标

2009-09-22鲁渝华

青年文摘(彩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光标消防局黄埔

鲁渝华 白 灵

以1.8亿元的捐赠额砸下“中国首善”的牌匾,他却既不是全国首富,也不是江苏首富,甚至还不是南京首富。

虽然每年捐赠上亿元,在商业王国里,他却“心狠手辣”,屡屡创造出“暴利”的奇迹。

他在镜头面前不时流下“不争气”的眼泪,被人称为“作秀”和“伪善”;然而在灾难降临的第一时间,他亲率60台工程机械车奔赴火线,在余震中救出113名幸存者、背出300多具遇难者遗体。

如果说2008年有一个中国商人让全世界为之感动,那么,他无疑是陈光标。

少小印记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5个。两岁那年,碗里的稀饭突然多了一点儿,后来才知道,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先后饿死了。10岁之前,他几乎都没有吃过肉。

为了挣足1块8毛钱的学费,10岁的陈光标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商业实践”:拿两个小桶从井中提水,然后挑到离家1.5公里的集镇上卖,等走渴了的路人来喝。别人的凉水摊一分钱一碗,想多喝就得加钱,他则“一分钱随便喝”。他的生意总比其他人好,一个中午能挣两三毛钱,这几乎相当于当时村里一个成年人半天的工钱。他的总结是,想挣更多的钱,就不能太计较得失,要懂得让利;其次,要对人友善真诚。

而后,他又做起贩粮的买卖,收来粮食到县城卖,“一次能挣300多元钱。”17岁那年暑假结束,个子还不到一米六的陈光标挣了两万块,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1985年,17岁的陈光标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从此离乡。

大学里他的专业是针灸推拿,毕业之后,被分到了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每个月儿百块钱,住在公家分配的集体宿舍里。虽然有了在家乡人看起来很有面子的城里人身份和还算体面的工作,但陈光标很快便发现,自己并不能适应这种温吞的节奏。他断然离职,“扑通”下海。

他很快为莽撞付出了代价。住在租来的地下室里,“钱包逐渐干瘪,心情日益低落”,一晃就是一年多。

30岁前的“两桶金”

1995年夏天,当他依旧“流浪”在南京的街头找“商机”时,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仪器议论。这种耳穴疾病探测仪只需把两个电极放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陈光标觉得,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会更受欢迎。

第二天,他拿着仅有的3000元钱,找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希望他们做些改进,“安装上显示器,输入生理图像,患者能在显示器上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陈光标给这个仪器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机”,并申请了专利。

穷得“只剩下一腔理想”的他抱着样机摆起了地摊。白天,他在路上为患者检测身体;晚上,睡在邮电局走廊上;清晨,到公共厕所里用自来水洗脸、刷牙。每检测一位患者收2元钱,一天可以收入200多元,两个月以后,他又挣到1万多元。

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在那个保健品横飞的年代,几百元成本、8000多元售价的“跨世纪家庭CT机”生逢其时,一年之内,他的第一桶金轻轻松松地达到1000多万元。

他的第二桶金同样有些“毫无技术含量”。1998年,陈光标去了山东泰安。泰安盛产灵芝,200元一公斤,大多采用泡水熬药等方式饮用。陈光标又敏锐地洞察到了商机,“如果能将灵芝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他请专家做广告策划,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筹款到上海买了6台胶囊生产机,每公斤200元收来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达到2000多元。

“所谓的商机就是市场的破绽,那些以为创业就是要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的想法,可谓大错特错。商业的改良比商业的创造要容易得多。”说这话的时候,账户上已经有了5000万元的陈光标,还差两个月才到30岁。

人生起伏的感悟

账上的钱每天都在增加,“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爱娱乐,钱该怎么花?总觉得还应该做点儿什么。”32岁那年,陈光标陷入了一场“庸人自扰式”的思考当中。

帮助他人,他觉得还算一种乐趣。1997年,他的公司成立之初,利润只有20多万元时,一个白血病女孩找上门来,他捐了3万元;隔年,他又捐了28万元,修好了村头的一条公路。

他想的很简单,“小时候,家里穷,乡亲们帮助了我,给我交了一学期的学费,不能让大家说三道四;另外,我常想起小时候特别希望有人来帮的情景。”

至于慈善的道义及深层次的哲理,他没有想的太多——直到一场“变故”的发生。

2002年秋,如日中天的他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的代价是,公司所有财产及儿子均归妻子,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又住进了地下室。十多年前他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空空如也;十多年后,他功成名就,但一个小小的变故,生活又回到原点,他感悟良多。

2003年初,南京市消防局要在全市贴上消防标语。陈光标自告奋勇地找到了消防局,称不要消防局出一分钱,自己“义务”将全市大小角落的标语贴满,只须给他一纸红头文件。

然后,他带上消防局的主管官员,拿着一纸批文,找到各大银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每一张展板上都落上贵单位的名字,800元一张,管一年。”各单位见有消防局的人带队,不好拒绝;而抛出的商业模式确实又有诱惑力,“800元在报纸上连块‘豆腐干都不能做,何况这是在南京市内最醒目的商场、广场等位置贴一年。”两年的时间,他赚进了近800万元。

慈善与财富交织的梦想

2004年8月,他的一位表哥找到他,说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另建新馆,请陈光标帮他拿下工程,事成,给其60万元作为回报。

于是,他成立了黄埔拆迁公司,工程拿下了,不过政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一个月内拆除,且以工抵料(政府不出钱,拆下来的东西归施工方)。接手后才发现,拆旧是一座“富矿”:仅拆下来的废钢材就卖了400多万元,刨去工资等成本,22天他净赚185万元。

而后,他了解到,这种拆旧生意被称作“循环经济”,废物料可以回收、废渣料可以铺路……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且利润丰厚,市场广阔。

36岁那年,他做了一生中两个重要决定:一是“抱定”循环经济这个行业,二是将更多的财富捐献出来。

黄埔拆迁公司22天拆除展览馆的“黄埔事迹”在南京不胫而走。之后,陈光标承担了南京市内80%以上的拆迁工作,开始成为“红人”。这年下半年,作为选出来的

企业家代表,他获得了跟国家主席一道赴日考察的机会。

在日本,他看到街道一尘不染,80%的垃圾和废料都得到了回收加工、循环利用,他深受触动,决定将公司更名为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打造一个大的产业链。

2006年8月,入行不过两年的江苏黄埔集团一举拿下10亿元的橡胶粉订单,成为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塑胶跑道的原料供应商。“也许没有人想到,那都是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的杰作。”

2008年,黄埔集团的废旧处理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多万吨,产值有望达到100亿,傲居全国第一。

“首善”的荣光

钱花不完的时候,陈光标决定将其捐出来。

他一直有捐赠的习惯。截至2003年,在各种场合,他已经捐赠了超过5000多万的现金和物品。不过在一个尊崇儒家思想、有着“枪打出头鸟”古训的国度,他和大多数乐善好施的富翁们一样,“不想留名,躲着媒体。”

这种刻意的低调直到与父亲的一次谈话才得以改变。那年春节,父亲把他叫到屋里,“你捐赠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别人!希望更多的人好起来。”“你一个人能改变全局吗?”“不能,但总会帮到一些人。”“与其一个人默默地行善,何不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005年,陈光标的慈善开始变得“高调”。有捐建项目建成后剪彩,他必亲自出席,要媒体播出,“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8年,他以年度捐赠到位1.8亿元的数额成了“中国最年轻、最慷慨的企业家”,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三小时,他调动了公司在全国各地的60台大型工程机械车,踏上了去灾区的征程。

这支被誉为“史上最强的民间志愿者队”参与了映秀、北川、汉旺、都江堰等所有重灾区的救灾抢险;陈光标亲自上阵,从北川中学的废墟中背出了300多具遗体,救出了13个孩子的性命。救灾阶段性结束之后,他又决定:将救灾所用的价值4000多万元的60台挖掘机、吊机、推土机无偿捐给灾区……

他说,在灾区的时候他看到了总理,那是一个在电视里谈笑风生而在现场却无比憔悴、忘我投入的67岁老人的身影,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个人的存在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其实是多么地血肉相连。

高调行善为他赢得了足够的尊重,身后,关于他行善动机的种种非议也此起彼伏,他到达地震灾区的第二天,有人给他发来了短信;“陈光标,你又到灾区‘作秀去了?”陈光标说,其实我倒是希望更多的老板加入进来,捐个一两亿“作秀”给我看看。我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在阳光下摊开,我相信我做的是对的。

2008年12月5日,陈光标与李嘉诚一同荣膺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的最高奖项——“特别贡献奖”,这是由民政部颁发的中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获奖感言中陈光标说:“财富如水。如果有一杯水,可以独自享用,如果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如果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严冬/摘自<商界>

猜你喜欢

光标消防局黄埔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陈光标 遭遇质疑
陈光标吃剩饭倒了谁的胃口
睡着笑醒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