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答题策略
2009-09-22张璇
张 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说明与解说。从而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能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说明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每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一般10-20分不等。
近年来中考说明文选文全面走向课外,选文内容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如2008年山东潍坊的《冷冻疗法挽救生命》关注的是最前沿的生命科学,河南省的《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紧密联系奥运,南京市的《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则体现了对文化环境的重视。
在试题设置上,近几年说明文的考查中选择题逐渐淡出,填空和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
考点一:信息筛选与整合
【考点简述】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筛选海量信息、获得有利资源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在初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尤为重要。在说明文的考查中。找到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给文章加标题、给概括出的内容寻找相应依据、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其实都属于这类能力题。
如2008年南通市卷第7题:“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上海市卷《深层海水的利用》第14题:“从全文看,深层海水具有____,____和____的特点,它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新机遇是(1)____(2)____(3)____。”
【答题策略】
1.擦亮眼睛,从容应对。新课标要求淡化文体知识,不出现名词术语,但考生心中要清楚什么题目考什么,答题要点是什么,才能从容应对。比如拟标题其实就是考查说明对象。
2.明确范围,仔细筛选。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但有的信息则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发掘其隐含信息才能获得。
对于选择题,命题者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往往或偷换概念,或有意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或以偏概全,或因果颠倒,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对这些情况考生应警惕。
3.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
考点二:结构分析
【考点简述】
结构分析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判断说明的顺序。
如山东省潍坊市卷《冷冻疗法挽救生命》第17题:“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②③两段之前?为什么?”
【答题策略】
1.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说明思路。在说明文中说明思路包括说明的结构和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结构从全文看一般为总分式,从段落结构看常见的还有并列式、递进式等。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分析结构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注意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只要能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并将其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3.在理清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阐释,并根据说明的顺序说明是否可以删除或调换的理由。
考点三:说明方法的运用
【考点简述】
说明方法类题目着重考查考生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的能力。考题往往以说出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选择一个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的形式出现。
如2008年河南省卷《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第14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答题策略】
1.明确常用的八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笼统地说,分类别能够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能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作比较能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打比方可达到形象说明事物的作用;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配图表往往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作诠释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2.答题要规范、具体
在回答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时,要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同样在具体回答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要笼统地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东西的什么样的特征。
3.分清主次,注意辨分析
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有时根据题目要求还要区分主次。另外,分析说明方法时,还应注意不要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相混淆。
考点四:语言品析
【考点简述】
对说明文的考查中,语言品析历来是一大考点。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但科学小品类作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生动、形象的说明。
如2008年云南省卷《哈欠声声》第17题“第⑥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考查的就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006年无锡市卷《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第13题“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青少年犯罪的含义,并指出这一词语使用的好处”事实上既考查了特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又引导学生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
【答题策略】
1.考生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时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揭示其在说明事物特点时发挥的作用:必要时要区别该词语和其他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最后总结该词语用在这里对说明事物的特点不可代替的作用。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上。目的主要就是体现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考点五:知识迁移
【考点简述】
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迁移能力已成为近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亮点题型。此类题目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在命题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特点,有材料链接题、开放拓展题、口语运用题等形式;在位置上往往放在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使试题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的序列。
如2008年南京市卷《古诗词中的色彩美》第17题:“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下面是《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
【答题策略】
这类试题注重引导学生从对本文的理解出发,沟通本文与课内、说明文与课外、语文与其他科目、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能否将本文的理解所得用于遨游语文的汪洋大海。解答这类试题需要我们根据要求,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创新联想,同时注意语言表达。材料链接类题目可以链接一则材料也可以链接几则材料,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先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继而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最后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另外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