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树底下好乘凉

2009-09-21黄盛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

黄 辉 黄盛慰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教育应与时俱进,特别注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和实施途径,努力造就学校自己身为“大树”的形象。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注重运用理论说服和正面疏导的方式,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定的成效。但是,如果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思想,缺乏积极的德育实践,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就难以持久。这就要求学校德育从重视灌输道德信条和养成某些行为习惯,转移到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道德概念、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上来,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做出正确鉴别,并学会汲取其中有益的东西,完善自身的品德素质。

如果说学校的“软环境”是一棵大树,那么若是想要这棵大树枝叶茂盛,必然离不开学校里的教师的努力。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些重点中学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特共性。

本人觉得,德育问题是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个人的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

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心理的直接对象。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

在这里,本人倡导“德育工作导师制”。

所谓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我们也称“德育导师制”。具体地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明确导师的职责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指导员,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辅导员,是把学生造就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 “导师”们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教师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所憎恨的教师,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什么事情做得好的那些教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孩子更是如此。那些各方面表现得较差的孩子受到的呵斥、批评要比得到的赞扬多得多,教师和同学往往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他们。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就很难树立起来,往往会产生自卑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其实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把它扩大开来,适时适宜地给予肯定和赞扬。

再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适当地加以训练,也是可以成为骏马的。没有绝对的低能和后进的学生,我们只需要有一双明慧的眼睛,及时去捕捉他们身上的亮点,并且适时地向他们道一声赞许,也许真的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