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生学好历史的几点建议
2009-09-21郑小红
郑小红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爱恨交加”。爱的理由是因为历史成绩记入总分,成绩差的话会影响到自己在班级、乃至在年级的名次;恨的理由也有很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下文就新课程下高中生如何学好历史提几点建议。
一、学会听课
根据课标编写的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一册都设置几个专题,同时每一册又有自己的一个大专题。比如,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大专题为人类经济成长的历程,共五个单元,分别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以中外对比的方式进行编排,一单元中国史的内容一单元外国史的内容,造成很多相关连内容被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这样的编排体例给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在上课时仔细听老师的讲解。教师在讲解每一课时,一般都会整理出相关知识脉络,以帮助学生串连起知识点。很多学生上课时只知道在书上画出重点,只听老师讲到的那些具体的知识点,而忽视老师给出的知识脉络。这实际上是比较被动的学习方式。效率不高,具体的知识点书上都已写明,老师整理出的知识脉络则是书上没给出但对于记忆知识来讲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习十分紧张的学生来说,由于课下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尤为重要。
二、加强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靠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在平常考试中,真正考查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所以有人说,学好历史,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标。这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记忆历史知识要求一要“多”,二要“准”,三要掌握科学的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尽量避免机械记忆。如对历史时间的记忆,虽然考试不会单独考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但往往会以隐性的方式来考核。记忆时间是令很多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怎样才能不头疼呢?大家可以各显神通,可以利用谐音、比较等方法来巧记、妙记。比如,梭伦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94年,那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政官,并被赋予“仲裁者”等大权,开始着手改革。公元前大家一般不会搞错,594可以利用谐音和具体的事实来记,把这个历史事件记成“我就是(594)首席执政官”。四要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记忆方法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是边写边记忆,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记理论性的知识时,要注重先理解,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或是引出具体的实例,这样有助于使干瘪的理论的种子在大脑中萌芽。记忆过程性的知识时,可以联想式记忆法,将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即幻想出一个场面,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单元的安排,可以按照教材顺序去记忆,还可以以时间为顺序,古今中外结合在一起来记忆。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有必要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以加深记忆。正如茅以升先生说的,记忆的最大诀窍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等等方法,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同时,学好历史对文字组织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为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平时要注意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历史知识。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现成的材料,如课后练习题、学生课业的非选择题。再举个例子,有这样一道题目,要求从经济、科技、社会等角度客观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一政策似乎都很有感觉,但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加以理解和表达。其实这道题的回答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方法论问题,就是要采用唯物论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分析;另一方面是要注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影响上的差异。只有注意这两个方面,才能在答题中避免简单、片面地分析。
历史是鲜活的、立体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不动动脑子,各个知识点看上去似乎是独立的,死记硬背自然是痛苦的。有了适当的方法,给各个知识点建立起联系,学习起来才不会乏味,才能轻松高效。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