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需要掌握的几种学习历史的方法

2009-09-21张建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学生

张建军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需要掌握的几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即听课的方法、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识记历史知识的方法、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探究历史的方法、网络学习历史的方法、复习历史的方法。

【关键词】 历史新课程 学生 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历史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文仅就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作一简要说明。

一、听课的方法

听课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心、听、思、问、记等相结合,主动地探求知识。“心”,就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专心;“听”,就是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尤要把握重要之处;“思”,就是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吸收有价值的信息;“问”,就是要求学生对于没有听明白的或产生不同看法的地方提出质疑,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解法等;“记”,就是要做标记、记笔记等。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必然会提高听课能力和水平。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

在自我阅读历史教材时要做到“九到位”:一是阅读课前“前言”,明确学史目的。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历史Ⅱ·必修》前言中明确指出:“经济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二是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同时,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三是阅读“单元”导言,把握背景线索。课程标准教材的“单元”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常读导言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四是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历史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五是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虽然小字往往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六是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课程标准教材每课都选插了一些材料,阅读材料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七是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八是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九是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三、识记历史知识的方法

学习历史最令人头痛之事,就是需要大量记忆历史知识。记忆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顺序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规律记忆法、隔年记忆法、重复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讨论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词头记忆法、练习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推理记忆法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三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八十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四、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必须掌握一些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等等。

五、探究历史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与传统历史课程一个主要区别就是要求学习者要学会探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探究,在问题确立之后,就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要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网络学习历史的方法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历史学习?方法有五:一是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摘录”的程序快速浏览、查阅文献资料,选取所需信息。学生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在“在线浏览”中学习历史。二是在线检索。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索标志——选定检索工具——输入检索途径——查找文献资料”的程序进行搜寻信息,在“在线检索”中学习历史。三是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储处理,便于进一步查阅。四是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功能,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通过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历史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五是在线登录。学生可以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开辟一个可供不同学习历史爱好者进行登录的区域,进行个别化交流与学习。

七、复习历史的方法

有学习就有复习。过目不忘,学习一遍就掌握所学全部内容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复习的方法很多,其中应主要注意:一是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二是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因此,要注重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三是要进行适当的练习。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注意提高历史练习的训练效率,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练习必须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进行。二是要清楚练习要求。平时练习时,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双基,夯实基础,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不要选择偏难怪题,也不要选择太容易的题和已经熟练掌握了的题型;练习中不要仅限于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否,而要多在研究命题意图、剖析解题思路、分析成败得失上下工夫;要注重练后反思、方法归类、规律总结。三是落实练习目标。练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训练:(1)审题训练,要求学生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如时间、空间、中心问题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2)信息筛选的训练,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3)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这是解题的依托。(4)答题速度的训练。在平时训练中规定训练时间,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会”,而且要注意“快”。(5)组织答案的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③简列提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遗漏要点。④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⑤语言准确精炼。⑥不留“空白”。做题留“空白”无论如何是不会得分的,有的题不会做或没有把提,也不要空着,会多少答多少。⑦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如何唤醒学生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
如何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