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放飞学生思绪的引擎
2009-09-21曲学远
曲学远
课堂提问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也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一节成功的课,可以问题为线索,以问题为平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方法,提高能力。课堂提问的成功,是引发学生有效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以学定问
学生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问的对象,离开了教育的对象,提问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个好的提问,首先要源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了解教育对象看做是“教育学理论与实践最主要的交接点”充分说明了了解学生的重要意义。了解学生就是要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以及他们心理上的“死疙瘩”、求知思维中的“拦路虎”、影响学习进步的“干扰源”等初始学习状态。“吃透”学生,才能更好地决定所提问题的难易、深浅,掌握问题的阶梯、背景,把握问题的寓意、取向,选择提问的途径、方法。提问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避免学生因过难而感到茫然,因繁杂而不知所云,因过易而不假思索脱口而答等缺乏有效性的“满堂问”现象。提问设计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经过认真思索、推敲整理和分析概括后做出正确的回答,“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选材设问
“教材是教与学的媒介”,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范例,也因而是教学提问的源泉所在。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走进教材,潜心研究教材的精妙和玄机,挖掘精髓,咀嚼精华,才能独具慧眼地挖掘问题,独具匠心地创设问题,高屋建瓴地驾御提问,融会贯通地运用问题,并将珍珠般的问题串成精美的项链呈现给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要教“教科书”,这就为提问教学提供了广阔天地。只有深刻感知、理解“经过教学论加工的专业文本”所体现的意图、教育的价值观念以及课程标准,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通、改造、重组教学内容,将文本的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结合,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精彩与魅力,增强提问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讲究提问的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精彩的提问应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学生具有求知、求美、求变的心理,课堂提问就要在增添艺术亮色和追求多变形式上下工夫。只有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思想上心动、情绪上激动、实践中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沟通和唤醒学生心灵,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知识网络中遨游,在知识大树上攀登。因此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一要体现新、趣、实的特点,增强趣味性和实践性。新颖奇特、鲜活有趣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学生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的源泉。因此,要将这些特点反映在与学生日常生活、现实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新奇事例上,增强学生急于探究的心理,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二要具有小、巧、活的特点,体现思维性和开放性。提问要捕捉特殊,发现精彩,选好角度。素材要做到小中见巧,小中见大,使学生在客观巧妙的提问中幡然醒悟,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展开。富于技巧性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三要面向全体,体现差异性和教育性。提问的对象是层次不同的学生,思想教育是提问的灵魂,只有具有普遍意义和层次性的思考内容和教育元素,才能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使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原有基础上的共同进步。四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渐进性和实践性。当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时,可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分解,形成一定梯度的若干小问题,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活力。五要形式多样化,注意铺垫,体现灵活性。灵活多样化的提问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之有味,加之必要的点拨、引导、图示、补充等,学生思维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因此,提问应不落俗套,尽量避免呆板、启发性不强、直来直去的常规问法,要设计出多样的方法,如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综合概括性提问、启发想象或读图设问、列表比较的提问。六要注意语言,巧妙转化,蕴含方法。好的教学提问离不开语言的表达,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富于表现力和形象化的语言以及图文并茂的辅助有助于放飞学生思想。重视生活中实际问题向学科问题的转化,体现问题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选择便捷的途径和方法,蕴含搜集知识、思维概括、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学习方法的提问更是优质高效提问的目标。七是提问还要配合积极的评价,善于恰当地鼓励学生,并能对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纠正和完善,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实现评价几名学生的回答又使所有教育对象从中受益的目的。有效的教学提问,还要注意总体把握,利用优质素材和信息,在最关键的“隘口”深挖,在科学研究方法上细掘,在教学重难点、易混点上着眼,在知识的过渡、衔接处着手,在知识的引入、发展、形成、联系上着力,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处与教材关系密切的教辅读物上设置,才能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问出能力、落实目标的效果。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