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2009-09-21佘晓芹
佘晓芹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讲求学法与读法,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一、整体把握,感知文本内容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语文感觉,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宏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全文主旨,体会作者的表达匠心。
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再引导学生分析重点段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二、品读课文,主体体验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时段最具个性,最有灵气和生气,是最鲜活和强烈的体验。在课堂上我们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去感知经典语言的魅力,调动已有的经验去联想、想象,融入文本,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但由于各自的经验不同,学生个体对于文本的体验也有所不同,此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情境,让学生作为主体来释放初读文本后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
在初读文本时,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经验、情感参与了对文本的意义重建,在交流、分享中丰富了对文本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初读体验,我们不能轻易评价定性,要尊重学生作为主体体验的独特性,要善于倾听,积极启发、鼓励学生参与,营造参与氛围,使不同的声音成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材料。
如在教《背影》这篇抒写父爱亲情的名篇时,特定环境下父亲的背影凝聚着浓浓的亲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是第六自然段描写父亲肥胖的身子穿着青布棉袄、黑布马褂艰难地穿铁路,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最令人感动的部分,然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点滴往事的回忆,同学们便感悟到深深的亲情。而《背影》中朱自清父亲那浓郁的父爱就在这种平凡生活的感悟品味中潜移默化地被学生领悟了。当生活的真情步入我们的课堂,学生领悟到的必将是人间动人的真情。
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语文。学生在学校语文课堂上,课本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语文课程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所以,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另一要义。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足够的“花”用来“酿蜜”。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展开课外阅读。告诉学生要选择那些思想内容健康、情趣高雅、人物个性鲜明、叙事趣味盎然、富有知识性的书籍去看。班级还可以开辟图书角,由教师推荐优秀书籍供学生阅读,也可以开展课外阅读心得交流课,让学生彼此交流所阅读的书籍,实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活跃思维、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