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政府斥“中国入侵”不真实
2009-09-21
公开批评媒体炒作 安抚国内“红色恐慌”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彦 ●本报记者 刘洋 ● 陶短房 陈一
印度总理辛格及多名高官上周末连续批评媒体炒作“中国入侵”,称类似的报道“不真实”。印度高官因中国问题如此密集公开批评媒体,这在印度还是首次。最近一个月印度媒体对中国的集体指责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狂热的”,但印度政府泼出的这盆冷水能否起到作用目前不得而知。最新的情况是,一些媒体和政客质疑辛格政府“脊梁里没有钢筋,只有果冻”。中国一位媒体专家对《环球时报》说:“印度媒体的做法暴露了这个国家媒体的不成熟,它们这样滥用新闻自由,煽动民众与邻国的敌对,这在新闻行业中是可耻和不可原谅的。”来自印度的报道称,当局将对两名记者造谣有印度警察在边境地区被中国军队枪击致伤的事件展开调查。
印高官:媒体过分炒作是危险的
印度媒体上周末对“中国入侵”的新炒作始于对印度政府推迟一次重要会议的猜测。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原计划于17日召开“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特别会议,与会者包括内阁秘书、国防秘书、内政秘书和外交秘书等高官。印度媒体猜测,举行此会议说明印度政府已对中国军队近来接连“入侵印度”感到担忧,但印度政府17日宣布会议推迟。一名匿名印度高官对印度报业托拉斯说,推迟开会是因为媒体对“中国入侵”过分热炒,而“政府会悄悄地开会”。不过《印度时报》认为印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分歧才是导致会议推迟的真正原因,该报称,印度外交部和总理办公室反对在边界问题上制造“过分的惊慌”,强调中印间拥有“和平边界”,而国防部希望政府取消在边境敏感地区的巡逻限制,与中国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就在媒体七嘴八舌地议论会议推迟原因时,印度总理辛格18日对印度媒体表达了不满,称媒体描绘了与事实不符的中印边界图景。辛格说,中国军队今年“入侵”的次数并不比去年多。19日,印度陆军参谋长卡普尔、印度外交秘书拉奥和纳拉亚南分别对媒体表达了同一个声音:中印边界上所谓的“中国入侵”并不值得担忧,纳拉亚南尤其指出,媒体的密集炒作是危险的,有可能导致难以驾驭的事件或意外。
印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斯里马迪20日对《环球时报》说,印度政府此前也流露过对媒体炒作中印关系的不满,但如此密集公开地批评媒体还是第一次。印度媒体对此则反应不一,《印度斯坦时报》20日说,印度政府周六采取明显举措试图消除弥漫在中印关系上的紧张空气。而一向主张对华强硬的《印度时报》说,辛格政府试图给“中国入侵”降温,但其对华政策招致了印度国内外专家的猛烈批评。该报并未明言究竟是哪些专家不满辛格政府的对华政策,而斯里马迪说,印度学界的主流是中印友好,政府批评媒体过分炒作是理性的行为。
20日出版的《印度教徒报》将印度媒体此前热炒的“中印军队交火”、“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将爆发大冲突”等称为“谣言”。该报称,印度内政部已决定对《印度时报》两名记者展开调查,这两人本月15日曾刊文称,“印度—西藏边境警察部队两名士兵被中国军队打伤”,印度政府斥责此报道“不实”。印内政部消息人士说,这两名记者在文中引用了一些高级情报来源的消息,他们应该在法庭上交代究竟是谁向他们提供了消息。《印度教徒报》称,印内政部拒绝透露两名记者将面临何种犯罪指控,但表示印度法律禁止渲染同别国的敌对关系。
印媒:政府的脊梁里应该是钢筋,而不是果冻
纳拉亚南19日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他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媒体大肆炒作这一问题,“一些人可能失去了理智”。然而纳拉亚南的教训似乎并未使一些印度媒体消除内心的狂热。印度TIMESNOW电视台当日以“龙之威胁”为题报道说,尽管政府努力为“中国入侵”降温,但印度北部拉达克地区的牧民却批评政府对这些入侵“置之不理”。该节目还罗列了“中国4大挑衅之举”,包括“直升机入侵印度领空”;“中国军人入侵拉达克地区”将汉字‘中国写在石头上”;“中国军队威胁拉达克地区的印度牧民”;“中国阻止达赖访问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藏南地区——编者注)”。
据《印度时报》报道,来自泰米尔纳德邦的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主席贾娅拉莉塔上周还批评印度政府“软骨头”,她说,我们需要的政府脊梁里应该是钢筋,而不是果冻,否则印度将沦为沙袋,谁喜欢都可以过来打两拳。贾娅拉莉塔的极端言论令中国军事专家戴旭感到吃惊,他20日对《环球时报》说,“她的话听起来已经和法西斯无异了。”
包括戴旭在内,20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3名中国专家都认为印度政府批评媒体过分炒作“中国入侵”的态度是好的,但对印度政府意图的分析存在分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印度问题专家胡仕胜认为,印媒近一个月来对“中国入侵”的密集炒作背后一定有推手,但绝不会是印度政府。他说,印度总理辛格在其第二任期内非常重视对华关系,明年又是两国建交60周年,印度政府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背后挑动对中国的仇恨情绪。胡仕胜表示,中印关系目前呈现的是倒三角状态,两国高层对发展关系有高度共识,但印度自中产阶级以下到普通民众对中国缺乏了解,其中国观受媒体影响极深,而印度媒体又掌握在知识分子和战略界手中,这些人一直敌视中国。
一名在新德里的华人专家也认为媒体炒作的罪魁祸首不是印度政府,但他提醒说,虽然印度政府决策层想和中国搞好关系,但在执行层(中层官员)存在阻力。这些中层军政官员时常向媒体散布所谓的消息,为媒体的炒作推波助澜。
戴旭则认为造成目前的局面印度政府难辞其咎。他对《环球时报》表示,印度媒体是摸着政府的脉说话的,如果不是一些政府官员放出风来,印度怎么有这么多媒体同一时间集体污蔑中国。印度政府虽然表态积极,但说到底还是和媒体一明一暗地配合,由媒体煽风点火,政府负责控制火势。戴旭说,印媒已热炒“中国入侵”一个月,印度政府这么晚才表态是因为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官方和民间的怒火,是迫不得已才灭火的,他们公然允许达赖窜访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充分说明其对华政策基调没有改变,未来对中国的敌视性炒作肯定还会有。
20日,达旺地区又传来了印度军事调动的消息。印度亚洲通讯社称,该社记者在当地目睹六七十辆载有印度士兵的军车正在向中印边界移动,印度军方宣称这是“常规冬训”,并非向边界增兵。
西方:从陆地到海洋,印度弥漫“红色恐慌”
在中国学者看来,印度近年来民族主义急剧膨胀部分源于西方对其的娇惯。此次印媒的仇华炒作已有一个月,西方媒体起初没给予多少关注,但这两天印媒越来越癫狂,西方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英国《卫报》17日用“喜马拉雅冲突”形容中印这场“媒体战争”。该报称,这场冲突始于今年6月印度向双方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增兵6万,激起了中国民间愤怒。在达赖的问题上,奥巴马表示不见达赖,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有170个国家的元首采取同样的立场,但印度却允许他访问“阿鲁纳恰尔邦”,更引起北京的警觉。该文宣称,如果中印不能妥善解决边界争端,任由激进人士煽动民族对立,近来的“媒体战争”就有变为喜马拉雅山脊上更为血腥的热战的危险。
美国《时代》周刊20日用“狂热”形容印度几周来对中国威胁的炒作,并称中国海军出现在被印度视为后院的印度洋,加剧了印度的不安,于是“从陆地到海洋,印度弥漫红色恐慌”。BBC驻印度记者阿米特日前撰文称,印度许多媒体似乎不关心中国犯境的消息是否是事实,只想借机抢占市场,在印度一些退役将军和外交官记忆中,1962年战争的鬼魂并未清除,这些人虽是少数,但却极具影响力,并且胸怀“回击中国”的雄心。
印度媒体近来时常提到1962年战争,指责政府为避免与中国冲突限制印度边防军在敏感地区巡逻,称类似的绥靖在那场战争爆发前也曾发生。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19日反驳此言论称,“2009年的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印度绝不允许1962年战争重演。在新德里的华人专家说,纳拉亚南此言传递了两个信息:对内安抚激进分子,告诉他们今天的印度已十分强大;对外安抚中国,向北京传递和平信息。这名专家说,西方媒体是渲染中印冲突的二道贩子,一方面他们捧印贬中,利用印度遏制中国;另一方面他们也不真心希望印度强大,这两个巨人的冲突能够阻止世界重心转向亚洲,这才是西方最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