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示最尖端武器  鼓舞全民族精神

2009-09-21

环球时报 2009-09-21
关键词:阅兵式仪式环球时报

多国用阅兵体现国魂

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欧洲不少国家的首都都建有凯旋门,但你面前的凯旋门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异国军队的阅兵式玷污过的。”——两年前,一位曾经的苏军上校指着莫斯科胜利广场旁的凯旋门自豪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他眼中,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团结、军人的荣耀往往与凯旋门、阅兵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西方,“阅兵”这个词,来自拉丁文“paro”,原意就是:我准备着!这是军队的一种礼仪。时至今日,太多的历史荣辱、民族性格、国家实力、战略意图融入其中。在世界范围内,阅兵已经从一种仪式变成了一种包含着大量信息的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不同的是,阅兵文化彰显的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

从历史到现实,阅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阅兵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内涵的概念,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阅兵活动源于周武王,“观兵以威诸侯”。公元前21世纪,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活动,会合八百诸侯,共同讨伐殷纣王。在西方,“阅兵”这个词,来自拉丁文“paro”,原意就是:我准备着。早在古代埃及、古代波斯、古代罗马时,就经常有阅兵式。古罗马时期,军队远征回来,都要举行阅兵式,庆祝凯旋,并修建凯旋门。

在古代,之所以采取阅兵形式,因为军队是统治者维护统治最强有力的工具。一方面,通过阅兵可以展示统治者对军队统治的能力,达到树立和提高统治者威信和权威的目的。在那个时代,当兵一般都是贵族的特权。所以,统治者通过阅兵可以提高对贵族的凝聚力,利于控制贵族,维护统治。随着民族国家的确立,各国的阅兵活动越来越具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对内鼓舞军队和老百姓的士气,对外威慑可能的入侵之敌。纵观历史,18世纪以后,阅兵这种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及,阅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如苏联存在的70多年历史上,阅兵次数就多达190多次。随着冷战的结束,阅兵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提醒国民居安思危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如世界知名的俄罗斯大阅兵,越是在困难时期就越盛大。

今年5月9日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4周年,俄罗斯在红场举行了据说是苏联解体以来规模最大的阅兵仪式,与2008年相比,参阅的人数、重装备数量和新装备展示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9000多名军人和包括69架飞机在内的大量重型武器装备参加了阅兵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阅兵仪式前夕,莫斯科早早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摘下,换上庆祝胜利日的宣传画和缅怀光荣历史的老照片,电视里播放的大都是战争题材的苏联老电影,市区不少重要建筑物粉刷一新,道路中心隔离带上的草坪也都种上五颜六色的鲜花,街道上彩旗迎风招展,到了夜晚,多姿多彩的霓虹灯带给人们一座绚烂的城市。俄罗斯士兵们在莫斯科郊外的俄军某训练基地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演练,准备参加红场的阅兵式。

俄分析人士认为,红场阅兵的重大意义,不仅是庆祝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让人民牢记这段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活动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情绪,鼓舞国民士气,促进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阅兵仪式上表示:反法西斯战争犹如一堂课,既教育了民众,也教育警示了战争的发动者;卫国战争的参与者,将自己的生命和对自由的追求献给了祖国,这是俄罗斯人民巨大的历史遗产。 梅德韦杰夫强调,今天俄罗斯面临的形势与64年前一样,依然存在“军事冒险主义”的威胁,需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敌人。

印度阅兵:展示最尖端武器,以壮国威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按照惯例,印度当天会在首都新德里的国家路举行盛大的阅兵和庆祝仪式,数十年来从不间断。《环球时报》记者多次应邀参加观礼,感慨颇多。印度整个阅兵的主旨是展示国威和军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阅兵仪式上最重要的节目就是展示印度的尖端武器。

在震耳的礼炮声以及广播里不断传来的对印度独立以来各方面取得成就的高昂赞扬声中,印度陆海空三军组成的一个个武装方阵陆续登场,印度制造的“阿琼”式主战坦克、俄制的T-90坦克、“通古斯卡”综合防空系统、“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涂满迷彩的“大地”、“烈火”弹道导弹和无人侦察机等展现在人们眼前。印度军方甚至将“美洲虎”等战机放在牵引车上,并制造出潜艇和军舰的模型,让一批海军军官站在上面,向大家挥帽致意。令人称奇的是,印度还富有想象力地在一辆车上放了一个玻璃水缸,让全副武装的蛙人泡在缸里。

印度阅兵有个特点是每年都邀请一位外国元首作为主宾,凸显两国关系的非同寻常。通过邀请人选也能反映出印度外交的优先方向,比如最近几年,沙特国王阿卜杜拉、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法国总统萨科齐都曾被邀请过。

《环球时报》记者几次参观印度阅兵,感觉“军事对垒”的意味不强。从现场气氛看,参加阅兵者没有“同仇敌忾”的气势,反而是比较轻松,三军方阵的队伍不是很整齐,有些称得上凌乱,甚至还有方阵中的参演者跑出来跟观众握手的。对印度阅兵感觉复杂的倒是英国人,因为印度阅兵仪式中除了三军仪仗队,还有民众以花车形式展示各邦的风土人情,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庆祝印度从英国殖民者手中独立。所以英国记者在观看印度阅兵时会无奈地摇头。

各国对阅兵争议很大

对阅兵,美国人大多带有一种戒心。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斯坦利·罗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多数美国人认为,阅兵就是炫耀武力,是为了威胁其他国家。过去前苏联和朝鲜经常搞大阅兵,目的是为了警告美国。因此美国人对阅兵普遍带有一种戒心。罗森说,印度也搞阅兵,这在所谓民主国家中不多见,但美国人会以平常心看待印度阅兵,因为他们知道,印度阅兵主要针对巴基斯坦,而不是针对美国。

罗森表示,美国已经有许多年不搞阅兵,主要是美国经常打仗,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再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国通过这一系列战争展示了其军事实力,所以美国不需要阅兵。另外,美国不希望因在国内搞大型阅兵式而影响其民主形象。

在英国,英国人也似乎从来没有如“paro”所说的那样“时刻准备着”的想法。英国历史上从未举行过类似法国的大规模阅兵仪式。一些英国退役军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英国不阅兵的原因是英国人口有限,根本无法建立大规模的陆军团队。同时英国人认为,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最终要的是作战武器的高科技含量和军事情报的及时准确,对于人海战术英国人“从来没兴趣”。

德国国家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中国问题专家弗洛托教授认为,目前,世界主流趋势是阅兵仪式越来越少。在西方国家,除了法国外,其他国家都不热衷。这一方面是世界反战大趋势的产物,以防止其他国家的不信任感。二也是民族性格造成,比如法国就用阅兵提升民族自豪感。

然而,在其他一些国家,阅兵却是受到热烈欢迎的。比如,阿拉伯不少国家都有在国庆或者重大节日庆典时阅兵的习惯。与中国一样,他们也是逢五逢十就举行重大活动,阅兵仪式非常隆重。《环球时报》记者在阿曼工作时,就赶上一次国庆阅兵,先是各兵种排着整齐的队伍接受检阅,飞机在空中进行各种造型的飞行表演,接着是马术表演,此外还有阿拉伯国家独特的剑舞表演等,让人看得很兴奋。

一些阿拉伯朋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阿拉伯国家大多是在二战后才挣脱殖民统治的束缚而独立出来的,因此他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独立局势和国庆机会。刚开始的时候,一些阿拉伯国家甚至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阅兵检阅活动,以此显示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以及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治理和建设国家的决心。

学者:中国国庆阅兵能增加喜庆的气氛,增强爱国心和凝聚力

对于中国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外界普遍十分关注,看法也很复杂。韩国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者诸成勋认为,韩国及俄罗斯以及世界的许多国家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而中国十年一次的大阅兵,相比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显得太少,显得太含蓄。“国家的强大,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就应该向世界有所展示。相信中国韬光养晦十年磨一剑,应能向世界有绝佳的展示。”

罗森表示,美国国防部的鹰派会抓住这个机会渲染中国威胁论,会向政府要更多的钱以发展军事。“我个人认为,中国阅兵与其说是做给外国人看,不如说是做给中国人自己看。阅兵是为了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是为了向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军队有能力保护公民的安全,也有能力维护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对于外界特别关注中国阅兵的原因,中国战略军事专家彭光谦表示:“这与中国实力上升迅速有关,相比于小国或者其他国家的阅兵式,中国的阅兵受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事。”中国国防大学李大光教授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已经举行了13次阅兵,应该从庆典视角来解读中国阅兵。通过国庆阅兵可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向国民展现建设成就,增强爱国心和凝聚力。之所以选择阅兵来展现建设成就,是因为军队的装备机动性和灵活性强,整齐划一的军人更容易表现这种气氛。“至于国外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阅兵的人,他们的看法不准确。”李大光告诉《环球时报》说,“中国阅兵并不是要向哪个国家传达什么信息,也不对哪个国家构成威胁。事实上,任何热爱和平者都不会感到威胁。”李大光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是大庆,因此,阅兵内容的丰富多彩,超过“以往任何一次阅兵”。▲

猜你喜欢

阅兵式仪式环球时报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一场关于Couple们的时髦阅兵式
Talking strategies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伊拉克举行阅兵式